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多指来源于神经组织、生长在外阴的罕见软组织恶性肿瘤,外阴的大阴唇部位出现肿块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肿块质地较硬,大小约为1.5~12cm不等,可伴有瘙痒、疼痛、破溃、出血。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若不及时治疗,随病情进展可危及生命。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部分研究表明该肿瘤可能是是起源于外阴部的良性颗粒细胞瘤恶变。
主要是来自外阴的神经组织发生恶变,形成的软组织肿瘤。
少数是由外阴颗粒细胞瘤发生恶变形成。
发生于外阴的恶性颗粒细胞瘤以大阴唇常见,外阴颗粒细胞瘤约占所有颗粒细胞瘤的5%~16%,其中多为良性病变,恶性极其罕见,仅有1%~2%,多见于40~50岁的中年女性。
多见于40~50岁的妇女。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多表现为生长迅速的外阴肿块,有时伴有疼痛的症状,早期就会发生局部转移而导致相应症状。
主要表现为外阴大阴唇等处的肿块,肿块生长快,体积较大,有时伴有疼痛、破溃、出血,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肿块和局部瘙痒。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极易发生远处转移而引起症状,如转移到肺部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如果转移到骨,骨骼区域会出现疼痛、骨折等表现。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极易发生周围组织浸润、腹股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以及其他远处转移,从而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女性一旦出现快速增大伴疼痛的外阴肿块等临床表现,应该尽早就诊,以明确诊断。
当患者发现自己外阴部有生长迅速、体积较大的肿块,并出现局部疼痛、皮肤溃烂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对于确诊为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晚期患者,应当加以看护,当出现大量咯血、呼吸困难、皮肤苍白、四肢湿冷、昏迷等症状时,说明可能已经发生转移,并且威胁生命,需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
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患者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肿瘤内科等。
外阴肿块发现多久?
外阴肿块短期内增大明显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肿块疼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骨骼疼痛等症状)
是否做过检查和治疗?
可以明确外阴有无肿块,以及肿块的大小、质地、范围等基本情况。
属于临床基本检查项目,可以辅助判断患者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
包括胸、腹部、盆腔增强CT检查,主要是评估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是否发生肝脏、肺、子宫、膀胱等脏器的转移。
该检查实用、简便,能鉴别患者的外阴部肿块的良恶性、囊实性、是否增生等情况。但超声检查对于较小肿块观察起来有些困难。
当临床上怀疑患者患发生肿瘤病变时常用的检查。因为当身体发生肿瘤时,血液中的肿瘤相关标志物含量会增加,并且通过对肿瘤标志物的监测能反映肿瘤的发展变化,监测肿瘤对相关治疗的反应。
主要是评估肿瘤是否发生脑部转移。
主要是评估肿瘤是否发生全身骨骼的转移。
是确诊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所必须进行的检查,可通过对肿块穿刺活检或者切取活检等方式获取病理标本。
外阴肿块短期内生长迅速,肿瘤直径>5cm,肿瘤存在早期局部区域复发或转移等表现。
病理学证实为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呈多形性,核分裂象较多。
良性外阴颗粒细胞瘤也表现为外阴的肿块,良性病变的复发一般发生在手术后,而恶性病变在发病早期就存在区域外侵以及远处转移。恶性颗粒细胞瘤的病理学显示肿瘤的有丝分裂活跃,肿瘤细胞坏死多,核仁大,Ki-67阳性>10%以及P53阳性等特点。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情况可能选用放射治疗,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个人体质因素等决定。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的药物治疗是化疗,但肿瘤对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极差。目前的临床研究均显示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差,没有有效药物的报道。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早期诊断后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具体如下:
对于早期无转移的患者,可进行外阴局部扩大切除术,可以彻底切除肿瘤,预后一般较好。
对于肿块大于2cm者,但还没有远处转移患者,可以进行外阴局部广泛切除术,并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放疗目前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术后采用放疗可减少肿瘤复发。
依据WHO的三阶梯镇痛治疗原则,一般给予阿片类药物对症止痛治疗。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属于高度恶性软组织肿瘤,约70%的患者出现转移或复发,预后极差,生存期短。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临床不能治愈,极易复发及转移。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无治愈可能,大部分患者短期内死亡,少有活过2年的患者。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患者需要密切复诊,一般每隔2~3个月复诊一次,也便于检测病情变化。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患者的肿瘤生长速度极快,消耗机体大量营养,因此需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均衡营养饮食,以提高自身对抗疾病的能力。
患者适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例如瘦肉、虾、鱼等,吃新鲜蔬菜、水果。
手术的患者术后6~8小时不能饮食、饮水,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少量摄入流质食物,如果汁、牛奶等。
术后的患者要做好手术切口的监测,预防感染,加强营养,补充白蛋白,行营养支持治疗等。
术后注意外阴处病灶区域的清洁,避免搔抓,术后活动需谨慎,以防局部出血、感染等。
术后如过发现伤口处有脓性渗出液、渗血、引流液增多等情况时家属应及时向主管医生反应,让其观察伤口情况,避免发生术后感染。
如术后接受放疗,出现严重不适时需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一般需要卧床休息1~3天,期间需要活动四肢,避免血栓及褥疮形成。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患者在术后可以通过CT、MRI等检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及转移,一般间隔2~3个月,全身骨扫描的检查时间可延长至4~6个月甚至一年。
由于肿瘤病因不明,因此无法针对病因预防,但是可以通过提高身体素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悦,从而降低癌症发生概率。另外,40~50岁以上妇女要定期行妇科检查;术后患者要积极随访。
4044点赞
[1]李庆,彭鸿.外阴颗粒细胞瘤1例[J].诊断病理学,2017:471-472.
[2]袁光文,吴令英,宋艳等.不典型外阴颗粒细胞瘤诊治及预后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8):469-471.
[3]王欢熙,张丽芝,金艳玲等.女性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复发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9,48(4):330-33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