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是指因为颅脑外伤引起病人低颅内压,以直立性头痛、恶心、呕吐、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同时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脉搏细速、血压偏低、畏光、乏力、厌食、失水及颈僵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病人侧卧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小于7.84kPa(80mmH2O),主要是通过检测颅内压力明确诊断,一般通过注意休息,针对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大多患者可痊愈。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是由于外伤后脑脊液丢失过多或产生减少,如外伤导致脑脊液漏,致脑脊液含量下降,低于80mmH2O;也可由于脑血管痉挛或者脑血容量下降,使脑脊液生成减少。
外伤导致口漏、鼻漏、耳漏,使脑脊液流失过多,导致颅内压低于80mmH2O,从而引发相关临床症状。此外,在外伤后需要进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可能会在穿刺点漏入硬脊膜外间隙,从而加重低颅压。
脑血管痉挛是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最主要的原因,受伤后脑血管发生痉挛,使脉络丛分泌脑脊液的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导致脑脊液生成减少。
患者受伤时大量出血,可导致血容量下降,易造成低颅压综合征的发生。此外,颅脑损伤后极易出现颅内压增高,需要进行脱水治疗,可能导致低钠血症,从而降低颅内压。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疾病,发病率约为5%,发病趋势不详。该病主要因受外伤导致,临床症状主要以头痛、恶心、呕吐、眩晕为特点,易误诊漏诊,随着颅脑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现确诊率有所提高。
外伤后发生脑脊液漏、休克、严重脱水、低钠血症的患者,容易出现低颅内压综合征。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由于疾病程度不同,临床症状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直立性头痛、恶心、呕吐、眩晕、自主神经紊乱、颈部僵硬,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头痛是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常表现为体位性头痛,平卧头低位时头痛缓解,直立时加重,一般在脑部外伤后1~2小时出现,在伤后2~3天后最为明显,常见于前额及后枕部,严重时向全头、颈、背、肩、下肢放射。
恶性、呕吐、眩晕常发生于头位变动、剧烈头痛之后。
患者可有脉搏细速、血压偏低、畏光、乏力、厌食等表现,颈部皮肤可有阵发性潮红。
部分患者可出现颈项强直、活动受限的表现。
严重患者可出现循环功能衰竭,导致意识障碍。
由于颅内压显著降低,脑体积缩小时颅内静脉扩张牵拉,易发生渗血或者出血,进入硬脑膜下的间隙可形成硬膜下血肿。
患者在外伤后出现直立性头痛、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需要及时就诊,通过体格检查、腰椎穿刺等检查进行诊断,注意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与颅内高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进行鉴别。
外伤后出现剧烈头痛或者体位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眩晕,需要及时就诊。
出现脉搏细速、颈项僵直、意识障碍,需要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到神经外科就诊。
如果出现脉搏细速、颈项僵直、意识障碍,可至急诊科就诊。
最近是否有受过外伤?
目前有哪些症状?
症状持续了多久?
头痛是否有随体位的改变而加重或缓解?
大小便、精神、饮食、睡眠情况如何?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病史询问以及视诊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便于对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进行诊断。
通过腰椎穿刺检测颅内压力,同时可以收集脑脊液进行常规检测,确定脑脊液性质,明确低颅内压的诊断。
鞘内注射是诊断性治疗,通过直接对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迅速提高颅内压,观察症状是否减轻,可明确低颅内压的诊断。
主要包括颅脑CT检查、颅脑MRI检查,可直观体现出脑部受伤情况,结合病史尽快明确病因。
患者近期具有头部外伤史,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腰穿测压<80mmH2O可确诊。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可见于任何年龄,起病可急可缓,头痛轻重不一,位于颈枕部居多,可向额顶部放散,亦可延至肩背,直立及头动时加重,平卧后缓解,可伴不同程度的颈强直、头前屈时疼痛,以及外展神经不全麻痹等体征。本病与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相似,但患者无外伤史。
外伤后出现颅内高压,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以早晨或者晚间比较重,部位多在额部和颞部,用力弯腰或者低头活动时头痛会明显加重,可伴有呕吐、眩晕。而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是直立时头痛加重。通过腰椎穿刺进行颅内压测定可进行鉴别。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
患者需要进行卧床休息,平卧位或者头低脚高位,以减少脑脊液的流出。
增加液体输入量,补充额外的体液,每天可给予超过正常量的1~2L的液体,促进脑脊液的产生。
静脉输入罂粟碱、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毛果芸香碱、右旋硫酸苯异丙胺等可促进脑脊液生成。
经脑室或经腰穿鞘内注射生理盐水或过滤的空气,可以直接充填蛛网膜下腔容积,同时有刺激脑脊液分泌,但需注意的是腰椎穿刺后残留穿刺孔可能出现漏液。
用0.5%普鲁卡因行左、右侧颈交感神经节交替封闭,可使颅内血管扩张,目的在于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脊液生成。
明确有脑部外伤者,可以进行脑脊液漏修补术,及时修补脑脊液漏部位,防止脑脊液持续流出,加重病情。
根据患者的症状,可给予患者含5%CO2的氧气吸氧,每小时吸5~10分钟,具有扩张脑血管、促进脑脊液分泌的作用。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患者经过及时就医,采取正规诊疗,及时补充脑脊液,可缓解症状,一般可以治愈,预后较好。若不及时就医或未采取正规治疗,持续颅内低压状态,头痛等症状不能得到有效缓解,严重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寿命。
患者出院后遵医嘱定期复查,若出现肢体麻木、乏力、眩晕、头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复诊,可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加强营养,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饮食。建议多摄入高纤维素以及高蛋白质饮食,注意多饮水。如果是手术患者,术后早期需要禁食,术后12小时可少量饮水,第二天可食用流食。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主要是注意休息,观察病情,适当运动,手术患者注意切口的护理,避免感染。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轻低颅内压对大脑的影响,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恢复期适当运动,有利于大脑脑细胞代谢以及脑脊液的循环运输,对疾病的恢复有所帮助,但也要避免过度用脑。
对行走不稳的患者应加强安全防护,必要时使用保护器具,保证无障碍物、地面平整,避免患者摔跤再次受到伤害。不能用力打喷嚏、咳嗽和憋气,否则容易加重脑脊液外漏。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意识改变、瞳孔改变,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并记录。
患者需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抑、焦虑的状态下会影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失衡,同时过度焦虑或抑郁不利于疾病恢复。
进行腰椎穿刺或者手术的患者,注意避免穿刺点以及手术切口感染,保持局部卫生清洁。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主要是因为外伤所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脑部损伤,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平时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在参加对抗性运动时注意个人防护,避免颅脑损伤。
发生外伤的患者及时就医排查,尤其是出现头痛、头晕的患者,需要及时治疗。
4296点赞
[1]谢海峰,彭文益,马何等.36例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23).130-13.
[2]李徐,黄李法.脑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15例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3,(4).511-5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