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衰竭属于重症中暑的一个分型,是指在暑热季节,高温、高湿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失钠,血容量不足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温基本正常。
缺水型:症状包括烦渴、无力、头痛、失去意识。
缺盐型: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头晕。
热衰竭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热衰竭亦可伴有过多的出汗、失水和失盐。
在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环境中或炎夏烈日曝晒下,以及炉窑等热源强辐射下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如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常易发生热衰竭。即使气温不很高,但湿度较高、通风不良,也可发生热衰竭。
机体热适应能力下降,年老体弱、产褥期女性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甲亢、有中枢系统疾病、低钠血症等基础病的患者热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同等环境下更易发病。服用阿托品及其他抗胆碱能药物而影响汗腺分泌等情况,均可成为炎夏发生热衰竭的诱因。
我国高温中暑多发生与6~9月份,约占99.5%,其中7~8月份最多,约占96%,与该时间段持续高温天气有关。发生高温中暑的病例每年呈现增多趋势,在重症中暑中以热痉挛和热射病为主,死亡病例集中发生在重症中暑。从人群分布分析,男性高温中暑病例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户外劳作或活动时间长、防暑和降温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还有吸烟和饮酒等有关。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的人群。
年老体弱、肥胖的人群在室温较高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易发生热衰竭。
有慢性疾病者如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人群。
服用阿托品及其他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如安定药、兴奋剂等人群。
热衰竭患者由于体液和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血容量不足表现,主要为头晕、意识模糊、恶心、呕吐等,严重时患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患者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继而口渴、胸闷、面色苍白、肌肉痉挛、冷汗淋漓,脉搏细弱或缓慢,部分患者亦可出现脉搏增快的情况,血压偏低。
患者可有晕厥,并有手足抽搐症状,少数人表现为少尿、黄疸症状。
严重的热衰竭患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出现热衰竭,表现为头晕、意识模糊、恶心等症状时,应迅速转移患者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或口服冰盐水、清凉含盐饮料,如症状持续不缓解,出现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还可有晕厥,并有手足抽搐、循环衰竭,应拨打120立即就诊附近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注意与低血糖等疾病相鉴别。
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间过程,如病人在阴凉处休息及口服含盐饮料后症状无缓解,出现口渴、胸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头痛、发热,应立即赶往医院。
患者一般多于急诊科就诊。
是否有长时间高温环境下作业史?
既往有什么疾病?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头晕、头痛、恶心、口渴、胸闷、面色苍白、大汗、晕厥、抽搐、发热等症状)
目前有无服药史?
在什么情况下症状会有所缓解?
是否有血容量增高、白细胞增高,热衰竭患者常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溶解的现象。
生化检查血氯血钠正常或降低,血pH及COZ结合力降低,血乳酸、酮体、尿素氮均可升高。当红细胞和骨髓肌有溶解坏死或肾功能不全时血钾增高,为病情重的征兆。
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劳动和生活时,出现头晕头痛、发热、口渴、胸闷、面色苍白、肌肉痉挛或晕厥,并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为热衰竭。
患者也会出现胸闷、气短、头晕、多汗表现,低血糖症状在患者口服含糖食物后症状明显缓解。
患者在失血后会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可查血常规看血红蛋白数值是否下降可鉴别。
热衰竭及早诊断、及时脱离中暑环境、尽快就医是治疗的关键。物理降温方法是治疗重症中暑患者的重要措施,及时补液是纠正中暑脱水患者的有效途径。
患者脱离高温环境后,可给予含盐饮料或口服补液盐,也可以给予藿香正气水口服或清凉油、风油精等防暑药物外用。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补充血容量,如血压过低,可给予升压药物治疗,注意血管收缩药有无影响皮肤散热。根据离子情况,适当的补充氯化钾、钠盐,根据血气分析情况纠正酸碱失衡。当患者出现烦躁、抽搐时可应用氯丙嗪,其治疗效果最佳。
该病多无需手术治疗。
多饮水,脱去紧身或不必要衣物,必要时可以进行海绵浴,或用风扇、冰毛巾以及其他措施进行降温。
如果不及时治疗,热衰竭可能会发展成热射病。但是患者若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进行适当的降温治疗或药物治疗,一般可以基本恢复。
多数患者在降温或补充水分后几小时即可基本恢复正常。
若患者及时治疗,短时间内即可恢复,通常不会影响寿命。
热衰竭患者症状消退后一般不需要再进行复诊。
热衰竭患者要科学合理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进食动物蛋白质和脂肪,补充体能消耗,避免节食。
热衰竭患者需要多饮用水,或者适当饮用淡盐水、果汁等,多食用果蔬,少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及饮酒,身体恢复后可增加高蛋白、高营养食物。
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这种物质都会导致身体缺水,加重热衰竭症状。
热衰竭患者恢复后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充沛的体能,并达到防暑的目的。
日常生活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避免高温时过多的体力劳动。
平时多休息,保证睡眠,科学合理饮食,做好防晒工作,合理饮水,平时穿衣服应以舒适、透气为佳。
热衰竭恢复后患者接下来对高温更加敏感,在活动之前要跟医生确认,避免去高温环境或进行大量的高强度运动。
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疾病的患者更易中暑导致热衰竭,所以应积极预防,避免在高温天气里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
高温天气里应尽量避免外出,尽量避开中午时段,避免太阳直晒。
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应及时补充水分,最好以含盐饮料为主,不要饮用含有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要在大量出汗时,将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及时补充。
注意饮食及休息,少食高油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高温环境下,人们更需要摄取足够的热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吃蔬菜、水果。
穿着宽松、合体的浅色衣服,戴宽檐帽,涂防晒霜或者打遮阳伞。
4211点赞
[1]张文武主编.急诊内科学第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董海原,凌建春,寇林元.公众高温中暑预防与紧急处理指南[J].健康向导,2014,020(004):P.48-5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