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是一种遗传异质型疾病,是由核糖核酸酶线粒体RNA加工(RMRP)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累及干骺端,骨骺和脊柱相对正常,主要特点为生后即可表现严重的生长发育不良,主要是毛发与长骨干骺端软骨发育不良,和异常免疫系统可能导致反复感染的功能,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受影响个体之间的体征和症状可能有所不同。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患病的风险也增加癌症尤其是血液,皮肤和免疫系统癌症,胃肠道疾病也很常见。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无特效疗法,需要对症支持治疗,虽不能治愈,但能减轻患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有以下三种免疫缺陷类型:
有软骨毛发发育障碍以及胸腺发育异常,表现与Nezelof综合征相似,只是程度有区别。
无皮肤和毛发异常,B细胞分化有障碍,免疫球蛋白含量低。
有皮肤异常,进行性脱发,胸腺形成低下,胸腺小体形成不良,淋巴结发育差,有Swiss型无γ-球蛋白血症,半数患者有腺苷脱氨酶缺乏。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好发于有家族史或父母近亲结婚者,若孕妇在妊娠期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或使用某些药物以及病毒感染等因素可以诱发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的发生。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只有致病基因的纯合子才发病。带有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不得病,但可以把致病基因向后代传递,并可能造成后代发病。带有一条致病基因的个体,往往不得病,但可以把致病基因向后代传递,已经知道突变的部位,分子遗传学分析可以鉴定表型正常的杂合子个体。近亲婚配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有重要作用。有血缘关系的人更容易携带同一个突变等位基因。
孕妇怀孕期间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烟雾、酒精、辐射、农药、噪音以及挥发性有害气体和有毒有害重金属,可以诱发基因突变,从而导致小儿播散性脂肪肉芽肿综合征的发生。
孕期妇女避免应用药物,特别是某些致畸性药物(如四环素、丙米嗪、过量维生素A)。
孕妇在妊娠期感染风疹、流感等风疹病毒性疾病,可以诱发胎儿发生基因突变,导致胎儿畸形,且可以诱发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的发生。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病,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是由核糖核酸酶线粒体RNA加工(RMRP)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具有纯合子外显不全特点,外显率约70%。
有三代以内的家族遗传史者,患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风险较常人高。
近亲是指三代或三代以内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如果他们之间通婚,称为近亲婚配。他们双方有太多相似的遗传因子,后代无法从他们那里产生变异,有害基因将之传递给子孙。如果这一基因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其子女就可能因为是突变纯合子而发病。因此,近亲婚配增加了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即常染色体遗传疾病的发生风险。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的典型症状是严重生长发育不全和毛发异常,常合并吸收不良以及全身水肿的表现,部分患者可以出现严重并发症,例如恶病质以及免疫缺陷相关疾病。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出生后即可表现严重的生长发育不足,跟性别无关,男女发病症状没有差异性出生时身高和生后生长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上下部量比例失常,表现为身长短、长骨缩短、手足短粗、指甲短宽,部分患儿肘关节不能完全伸展。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可以表现为头发、眉毛、睫毛异常短稀,纤细且易折,严重可出现完全秃顶。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可以出现消化道症状,最常见腹泻,即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由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影响肠道功能所致。糖类在结肠中发酵产生腹胀和食欲不振,水分吸收缓慢可致夜尿增多。常伴有腹部不适和肠鸣音活跃由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影响肠道功能所致。糖类在结肠中发酵产生腹胀和食欲不振,水分吸收缓慢可致夜尿增多。常伴有腹部不适和肠鸣音活跃。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由于长期蛋白质吸收不良和不断地从肠腔丢失血浆蛋白质可引起低蛋白血症和周围性水肿。常表现软组织增厚,皮肤粗厚,可呈凹陷性(受压后不反弹);或伴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易于发生感染)。
亦称恶液质,表现为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形如骷髅、贫血、无力、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极度痛苦、全身衰竭等综合征,部分严重的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在晚期时可以出现该症状是临床上一种少见症状,但可危及患者生命。
免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可以出现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等,导致患者对外界入侵的防御能力下降,可以出现各个系统的反复感染,可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发热、咳嗽等症状;耳道感染如耳朵流脓、听力下降;泌尿系感染如尿急尿频,尿痛;颅内感染如发热、头痛、呕吐、抽搐、肢体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
部分患者有体重减轻或体重不增,倦怠、乏力、易疲劳等全身表现。
可导致肢体畸形、骨折,如肢体呈弓形畸形。
由于巨结肠的远端肠壁内没有神经节细胞,处于痉挛狭窄状态,丧失蠕动和排便功能,致使近端结肠蓄便、积气,而续发扩张、肥厚,逐渐形成了巨结肠改变。有遗传倾向。临床表现为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腹胀,养不良发育迟缓。
免疫缺陷使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系统不能识别恶性细胞,容易形成肿瘤,如软骨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等。
儿童出现严重生长发育不足和毛发异常,常合并吸收不良以及全身水肿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于儿科,进行体格检查、骨骼X线等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为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注意与软骨发育不全相鉴别诊断。
接触有毒有害及有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家族史者在孕期以及胎儿出生后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有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儿童出现严重生长发育不足和毛发异常,常合并吸收不良以及全身水肿等症状,高度怀疑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的患者,若见极度消瘦、发热、头痛、呕吐、抽搐、肢体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腹泻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腹泻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严重生长发育不足和毛发异常,常合并吸收不良以及全身水肿等症状等)
是否有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家族史或父母近亲结婚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可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用于评估患儿生长发育情况,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的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医生需要记录患儿的身高、体重等相关指标并长期随诊观察,同时评估四肢是否存在畸形等。
常骨骼的X线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必要检查项目,患儿可以出现以下几种表现:
长骨干骺端增宽,呈扇形、杯口形改变,边缘可呈锯齿状凹凸不平或有碎裂现象。
干骺端囊样透亮区深达骨干,骨骺因干骺端畸变而相应变形。
掌跖骨及指趾骨明显缩短,干骺端呈杯口形,相邻骨骺呈轻度圆锥形。
腓骨远端较胫骨显著延长。
脊柱可有轻度侧弯,腰段前凸。
部分可见骨骺提前愈合。
颅骨正常。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可以出现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贫血等症状,出现免疫缺陷者,容易出现呼吸以及泌尿系统反复感染,因此血常规检查的目的是评估有无贫血、继发感染情况,如并发细菌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可增高;严重发育不良,可有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减少。某些患者(体液免疫缺陷型)血清免疫球蛋白下降。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疾病,进行遗传学检查的目的是了解有无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异常。
对于并发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或晚期恶病质的患儿,需要进行血清电解质的检查并监测,目的是明确如钠、钾、钙、磷等重要离子情况,用于了解营养不良是否有电解质紊乱以及排除其他疾病。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常并发免疫缺陷疾病,因此进行免疫学检测可以明确免疫缺陷的类型,为治疗提供依据。
医生根据患儿病史、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结合体格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确诊为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
典型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症状如严重生长发育不足和毛发异常,常合并吸收不良以及全身水肿等症状等。
有无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家族史或父母近亲结婚;母亲孕期有无病毒感染或使用某些药物。
体格检查患儿身高、体重均低于正常标准,骨骼X线检查可发现长骨干骺端增宽,呈扇形、杯口形改变,边缘可呈锯齿状凹凸不平等表现。
软骨发育不全是侏儒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特征是患者肢体短小,但躯干和头发育正常,智力很少受影响。出生时即可发现患儿的躯干与四肢不成比例,头颅大而四肢短小,躯干长度正常。肢体近端受累甚于远端,如股骨较胫、腓骨,肱骨较尺、桡骨更为短缩,这一特征随年龄增长更加明显,逐渐形成侏儒畸形。面部特征为鼻梁塌陷、下颌突出及前额宽大。中指与环指不能并拢,称三叉戟手。可有肘关节屈曲挛缩及桡骨头脱位,下肢短而弯曲呈弓形,肌肉尤显臃肿。脊柱长度正常,但在婴儿期即可有胸椎后凸畸形,可通过临床症状相鉴别。软骨发育不全除没有毛发异常外,以肢体明显对称性缩短为特正,同时因颅底变小而显得凸额、塌鼻梁。椎体变扁且常有第5腰椎椎管变窄,均不同于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对症治疗,减轻或消除患者症状,维持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一般采取长期持续治疗,定期复查随诊,进行病情监测,防止严重并发症出现。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无特效疗法,细胞免疫缺陷型及体液免疫缺陷型需要使用抗生素来加强抗感染,常见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哌酮、阿奇霉素等;作用是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和介质释放,防止感染扩散,减轻症状。常用于治疗继发感染或预防感染等。医师常根据经验,感染严重程度特别是根据药敏试验选取敏感抗生素。
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的动物蛋白,为一种血液制品,作用是提高人体机体的抵抗力,减轻炎症反应,增强抗生素的抗感染能力。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因此需要注意如果反复注射丙种球蛋白,因其本身可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一种对抗丙种球蛋白的抗体,即抗抗体,一旦再注射丙种球蛋白,就会被抗体中和,不能发挥其抗病作用。
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是可以激活多种免疫活性细胞,以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类免疫治疗性药物,从而增强患儿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恢复免疫功能,具有抗感染,纠正免疫缺陷等功能。
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对于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使用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是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天然屏障,快速构建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促使患儿康复。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儿不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儿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症状,维持患儿正常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秃顶等后遗症,患儿需要定期复查随诊,监测病情变化,预防严重并发症。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儿一般不能治愈。
本病积极正规治疗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若治疗不及时可诱发继发严重感染、严重发育不良,甚至恶病质而导致死亡。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儿可能会出现身材矮小,甚至出现短肢型侏儒,患儿毛发稀少,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秃顶等后遗症。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儿接受正规治疗后,每3~6月复查一次,主要复查体格检查以及骨骼X线、血常规等检查,记录患儿身高以及体重等相关生长发育指标,进行评估患儿发育情况等。血常规检查可监测患儿有无贫血或继发感染,及时发现并治疗。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儿无特殊饮食宜忌,年龄小的患儿以母乳喂养为主,年龄大的患儿需要适当补充营养,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由于年龄较小无法明确表达不适或进行自我照顾,因此家长对于患儿心理以及日常生活的护理尤其重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保暖,避免感染。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需要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能随意增减药量及种类。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无法用语言明确自己不适,因此家长或监护人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情况,注意患儿有无药物副作用,是否出现腹痛、腹泻以及皮疹等不良反应。如只出现轻微恶心以及、胃区不适等症状时,家长应该给予安慰、讲解。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由于会产生免疫缺陷以及贫血等并发症,患儿抵抗力大大下降,因此需要减少到商场、超市等人群多且空间密闭的地方,避免接触感染病患,根据季节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防止继发感染。
家长日常应注意患儿生长、发育情况,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部分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患儿有焦虑、害怕等情绪出现,家长要鼓励患儿建立积极心理,缓解心理压力,避免紧张情绪。一些患儿由于出现身材矮小或畸形,与平常患儿有所不同因此家长需要注意患儿心理变化并及时开导讲解,予以关怀。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属于遗传性疾病,重在出生前预防,孕妇在妊娠期需要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并积极治疗相关病毒感染等疾病,避免使用致畸药物,高危人群需要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对有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家族史或父母近亲结婚等高危人群或有相关诱因者,可做婚前体检或孕期做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孕期妇女避免接触烟雾、酒精、药物、放射线、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孕期患者需要注意保暖,避免感染,一旦出现细菌或病毒感染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并治疗。
小儿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因此有家族史患者需要做好婚前体检,如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对于有本病家族史,应在孕前做好染色体检查、产前诊断,可选择性人工流产防止严重畸形胎儿出生。
避免近亲结婚,医学已证明其能明显增加遗传病的发生率。此外需要避免高龄生育,35岁以上的妇女怀孕后其胎儿发生基因异常的风险明显增加。
35岁以上的妇女怀孕后胎儿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要适龄生育。
4066点赞
[1]郑瑞芝,赵志刚,汪艳芳,袁慧娟,王遂军,苏永,张会峰,虎子颖,马跃华,袁倩,史晓阳,田睿.Schmld型干骺端软骨发育不良综合征二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12:1.
[2]李兆廷,张荣坤.Schmid氏型干骺端软骨发育不良1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3(6):414.
[3]白冰,辛雅萍,田晨光.1例软骨发育不全综合征的病例报告[J].中国伤残医学,2015,000(014):135-136.
[4]陈乃楹.软骨毛发发育不全(Mckusick综合征)一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1985(01):32-6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