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萎缩以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固有层内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点。本病病因较复杂,部分可能与吸烟、酗酒或用药不当有关。部分由非萎缩性胃炎迁延发展而来,还有部分属自身免疫病。患者可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佳、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胃萎缩的发生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药物及毒物服用、自身免疫、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有时也可以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幽门螺旋杆菌凭借其产生的氨及空泡毒素导致细胞损伤,促进上皮细胞释放炎症介质,菌体细胞壁抗原还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通过多个机制引起胃黏膜萎缩的发生。
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动力异常、肝胆道疾病及远端消化道梗阻有关长期反流,可导致胃黏膜萎缩。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或其他COX-2选择性抑制剂,是反应性胃病的常见病因。许多毒素也可能损伤胃,其中酒精最为常见,还可见于重金属接触、吸烟等。迅速摄入酒精后,内镜下常表现为黏膜下出血,活检不伴明显黏膜炎症。酒精、毒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两者联合作用将对胃黏膜产生更强的损伤。
当体内出现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时,自身免疫性的炎症反应导致壁细胞总数减少、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降低。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多数情况存在家族病史。
若在生活中长期与某些金属接触,如汞、锌等,损伤胃黏膜的可能性较大,易发生胃萎缩。
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可发生血管扭曲、狭窄。同时若饮食单一,缺乏相关营养因子,可发生胃萎缩。
某些上腹部肿瘤患者需进行放射治疗的,可发生胃萎缩。
某些疾病如缺铁性贫血、慢性浅表性胃炎等于胃萎缩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
由于多数胃萎缩患者无临床症状,所以目前尚缺乏对胃萎缩发病率的文献报道。仅有文献指出,通过胃镜诊断胃萎缩的比例为17.7%,病理诊断为25.8%。胃萎缩作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之一。据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每年新发胃癌患者67.9万例,因胃癌死亡患者49.8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中国恶性肿瘤第2位。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胃萎缩发生的最常见因素,我国成年人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概率高达40%~60%,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多个机制引起胃萎缩的发生。
慢性刺激包括吸烟、饮酒、饮浓茶、饮咖啡、非甾体类抗炎药服用、重金属接触、食物过热等多种刺激,上述因素均会对胃黏膜产生损伤,长期以往导致胃萎缩的发生。
主要是以胆汁反流为主造成胃黏膜损伤,进而出现胃萎缩发生。
由于患者自身免疫的原因,导致胃壁细胞被攻击,造成胃萎缩的发生。
尤其见于伴有贫血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家族史者,更容易出现遗传倾向。
胃萎缩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存在症状也多为非特异性,患者可以表现为多种消化不良症状,体征多不明显。
胃萎缩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所见不成比例。上腹可有轻压痛。
自身免疫原因导致的胃萎缩常常伴发贫血和维生素B12的缺乏,患者可表现为全身衰弱、疲劳、体重减轻、头晕、肢体感觉异常、走路不稳等。
见于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A型胃炎,患者在出现胃萎缩的同时,还可伴有胃壁细胞减少引起的内因子减少,从而导致贫血的出现。
根据是否伴有化生而分为非化生性萎缩及化生性萎缩。以胃角为中心,波及胃窦及胃体的多灶萎缩发展为胃癌的风险增加。
当胃萎缩合并胃溃疡发生时,患者可出现出血的症状。
胃萎缩为较为严重的慢性胃炎类型及症状之一,为避免其进一步的发展,患者在出现就医指征时,需要尽早就医。
患者无症状,但是通过体检发现存在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患者出现腹部不适、嗳气、反酸等胃部症状,或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胃萎缩患者建议前往消化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症状来就诊的?
患者目前服用的药物有什么?有没有阿司匹林?
患者的年龄及从事的职业?
父母及家族直系亲属中是否存在类似症状或者诊断过胃萎缩?
患者日常的饮食习惯和吸烟、饮酒史?
目前临床上最方便的检测方法为呼吸试验检查,明确患者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于疾病的确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胃泌素水平既可以对确定胃萎缩提供帮助,也可以用于区分患者胃萎缩的原因,由自身免疫原因导致的A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泌素水平一般较高。
主要检查患者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水平,对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起到诊断性检查的作用。
胃萎缩患者胃镜下可表现为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而平坦,黏液减少,黏膜变薄,有时可透见黏膜血管纹。
胃萎缩患者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胃萎缩病变扩展至腺体深部,腺体破坏、数量减少,固有层纤维化。
有利于疾病的分型。
胃萎缩患者胃蛋白酶原含量可出现下降,有利于疾病的判断。
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是胃萎缩诊断的关键,仅依靠临床表现不能确诊。病因诊断除通过了解病史外,可进行下列实验室检测:
幽门螺旋杆菌检查,有助于诊断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的胃萎缩。
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维生素B12水平测定: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胃萎缩,正常人空腹血清维生素B12的浓度为300~900ng/L。
通过以上,即可完成对胃萎缩及胃萎缩病因的诊断。
也可见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长期慢性刺激,患者可表现为和饮食有关的周期性症状,症状与胃萎缩相似。两个疾病可以通过胃镜进行鉴别诊断。
该疾病患者胃镜检查可表现为无异常,症状与胃萎缩相似,通过胃镜相鉴别。
该疾病是由胃酸反流至食管及食管以上位置引起的症状,患者可表现为胸骨后灼烧感、吞咽困难等症状,胃镜可在患者食管发现炎症,可以以此为鉴别点。
胃萎缩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在治疗方式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尽早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和避免疾病进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患者需要保持精神状态的稳定,对于精神心理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
根据患者目前存在的症状,使用药物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患者以反酸、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者,可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进行抑酸治疗。
患者以腹胀、消化不良、胃肠动力紊乱为主要症状者,可以使用多潘立酮等促胃动力药物缓解症状。
目前倡导的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联合方案为含有铋剂的四联方案,即1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加2种抗生素,如甲硝唑、克拉霉素等;再加1种铋剂,如果胶铋等。由于各地抗生素耐药情况不同,抗生素及疗程的选择应视当地耐药情况而定。
患者可以通过长期补充维生素B12及复合维生素,来补充胃黏膜因子,该药物治疗针对自身免疫原因导致的胃萎缩。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选择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中成药可以考虑使用养胃舒胶囊、胃苏颗粒、香砂养胃丸等方剂。
对于伴有胃动力障碍的患者,还可以使用针灸进行治疗。
胃萎缩患者如果不经治疗,则胃萎缩情况可持续存在,且症状加重。大多患者经过治疗后,预后尚可,症状可明显消除,但是如不注意,症状可出现反复。
部分患者可出现胃黏膜萎缩逆转,大多数情况不可完全治愈。
胃萎缩患者如未发展至胃癌,则预期寿命一般和健康人无异。
胃萎缩的发生和患者的饮食不当及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因此患者需注意饮食宜忌,对于患者的症状控制和胃萎缩的恢复具有很大的帮助。
饮食上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的食物,如辣椒、动物内脏等,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即可。
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粗粮、新鲜水果等。
注意进食时,食物的温度,不可过烫,也不可过冷,温度适宜即可。
戒烟、戒酒,忌饮咖啡、浓茶等其他刺激性饮料。
胃萎缩患者日常生活中,适当的护理方式和病情监测对于患者胃萎缩症状的控制及早日发现并发症的存在,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适当的锻体身体,提高整体身体素质。
充足睡眠,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按医生医嘱定期服药。
观察患者在服药治疗期间出现的症状情况,如反酸、嗳气、腹部不适等,如果出现了症状和症状加重,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必要时对患者所服药物进行适当调整。
患者及家属需明白胃萎缩可以由多种因素导致,该疾病也往往会伴随患者很长时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属要建立疾病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胃萎缩在发生肠化生的情况下,其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患者即使一次治疗消除了症状,也还是存在很高的复发风险。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一定注意远离可以导致患者症状复发的危险因素。
对于胃萎缩的预防主要包括对病因的预防和症状的预防,患者可以采取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改变生活方式等预防措施,以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饭前便后勤洗手,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风险。
在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时,如反酸、嗳气等,要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进行干预。
戒烟、戒酒,减少咖啡、浓茶的饮用。
在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时要慎重,需经专业医生评估。
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充足睡眠,少食多餐,适当锻炼身体,保持心态良好。
4521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著.内科学 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DOl9695008-7125.201
[3]步宏,李一雷主编;来茂德,王娅兰,王国平,陶仪声副主编.病理学 本科临床 配增值 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