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脑梗死是由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多因血流动力学原因所致。典型病例发生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伴全身血压降低时。临床表现为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治疗主要是纠正低血压,补足血容量。分水岭梗死多与血管狭窄相关,年病死率可达9.9%。
分水岭脑梗死根据脑内血液循环分布特点,分为几类:
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额顶叶,呈带状或楔形。
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皮层支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角回和顶叶后部,此型最常见。
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皮层皮质支供血区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额中回,中央前、后回上部,顶上小叶和枕叶上部。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与回返支、大脑中动脉的皮质支与豆纹动脉或脉络膜前动脉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呈条索状。
脉络膜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侧脑室体旁,沿尾状核体外侧呈条索状前后走行。
豆纹动脉与岛叶动脉之间的分水岭,位于壳核外侧和脑岛之间。
少见的类型有小脑分水岭梗死和脑干的分水岭梗死等。
分水岭脑梗死是在脑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容量减少、体循环低血压等情况所致。好发于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50岁以上人群以及脑动脉硬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
当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50%以上,同时有血压下降时,容易出现分水岭区域低灌注,形成分水岭脑梗死。当侧支循环与Willis环发育不良时,会导致尤其是分水岭区域易发生梗死。
各种原因弓起的体循环低血压及心输出量减少均可引起分水岭脑梗死,如心脏外科手术、药物引起的血管扩张、休克晕厥、心脏骤停、严重的心律失常、自发性波动性低血压症等,这些原因使血压降低,血流变慢,导致远端血管血流减少,最终出现脑组织梗死。
血管栓塞后,栓子可随血流到达动脉分支末端,常在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域的血管分支,微栓子不易被淤滞的血流清除,易导致分水岭脑梗死形成。
长期大剂量应用利尿药,使得体循环血压降低,血容量减少。
各种原因引起的摄入不足,进食减少,进食不洁食物引起的呕吐、腹泻等。
分水岭脑梗死其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左右,与血管狭窄相关,年病死率可达9.9%。
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50岁以上人群。
颈动脉狭窄大于50%者。
脑动脉硬化者。
分水岭脑梗死主要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也可以有失语、淡漠等症状。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病前可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冠心病等,部分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额叶症状,如精神障碍、强握反射等,优势半球受累有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属于非流畅性失语,自发语言少,复述功能较好,命名、阅读和书写能力不正常)。
以偏盲最常见,可有皮质感觉障碍、轻偏瘫等,优势半球受累有经皮质感觉性失语(自发语言流畅,错语多,命名障碍,复述能力较好,有学语现象,语言理解和文字理解有障碍),非优势半球受累有体象障碍(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空间位置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障碍)。
可累及基底节、内囊及侧脑室体部等,主要表现为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
主要发生于小脑交界区,多在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之间,表现为轻度小脑性共济失调。脑干的分水岭梗死常见于脑桥被盖部和基底部连接处的内侧区,可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缩小及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等。
患者通常有血栓形成,栓子若随血液循环进入心脏,可引起心肌梗死。
患者因偏瘫、意识障碍等,会长期卧床,若皮肤护理不到位,可能会出现压疮。
有颈动脉狭窄、脱水、低血压、糖尿病患者,如出现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无力或者麻木需要紧急就诊神经内科。完善头颅CT、经颅多普勒等检查明确诊断。分水岭脑梗死需要同出血性卒中、颅脑外伤、颅脑占位性疾病相鉴别。
低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如果出现记忆力下降、理解力下降、言语不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脱水、休克、腹泻患者,如果出现一侧肢体无力、一侧肢体麻木等,应及时就医。
颈动脉狭窄患者,如果出现突然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意识丧失、肢体抽动、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颈动脉狭窄、腹泻、呕吐、低血压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言语不清、记忆力下降、偏瘫等)
近期用药史?(如有无口服利尿药物、降压药史等)
是否有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了解患者血压、皮肤弹性、言语功能是否正常、两侧肢体肌力和感觉是否对称,是否有病理反射等。
头颅CT显示梗死灶位于交界区,呈带状或楔形低密度影,底边靠外,尖端朝内。头颅磁共振检查能明确显示梗死部位和形状。
经颅多普勒可发现狭窄的脑动脉及进行微栓子的监测。
颈动脉超声、CTA、MRA、血管造影检查可发现颈内动脉或其他脑内大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
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可帮助寻找病因,明确心脏有无异常。
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凝血功能、肾功能及血液电解质检查等,以明确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发病前有血压下降或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显示在相应分水岭区存在楔形或带状梗死灶,常可以确诊。
有10%左右的脑出血患者发病时意识清晰,血压可无明显升高,可不出现头痛、呕吐等情况,临床难以区分,但CT扫描能第一时间区分这两种病变,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少数的脑肿瘤、慢性硬膜下血肿和脑脓肿的患者可以突然起病,表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而易与脑梗死相混淆,头颅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有占位,可资鉴别。
分水岭脑梗死治疗首先要纠正低血压,补足血容量,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适当扩容治疗,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进行针灸理疗、康复训练。
口服降压药物过量者,需要及时调整降压药物剂量或者暂时停药。口服利尿药物者可以先停用观察。腹泻、呕吐患者要对症治疗。
低血压患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升压治疗,脱水患者要及时补液,尽早纠正脱水。
休克患者给予吸氧、扩容、纠正酸中毒等治疗,并针对休克的原因给予积极治疗。血容量不足的给予积极的补液等治疗。
血管狭窄的病人符合手术指证者,可以考虑颈动脉剥脱或血管内介入治疗,解除脑血管狭窄。
对于低血压、低血容量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可使用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进行扩容,纠正低血压、低血容量状态,但要注意出入量平衡、心肺肾功能和血压变化。
可用降纤酶、巴曲酶、安克洛酶药物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
常用药物有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服药过程中注意监测各项凝血指标。
常用阿司匹林单抗或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
常用药物有依达拉奉、胞磷胆碱,能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部物质代谢。
分水岭脑梗死通常无需手术治疗。
对于偏瘫患者、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行针灸治疗改善。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也可以用于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比如银杏叶注射液等。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可以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言语功能训练,瘫痪肢体康复训练等改善相关症状。
分水岭脑梗死大部分预后较好,部分会遗留偏瘫等后遗症。但如果进展性卒中病情逐渐加重,有死亡的风险。出院后一般建议2个月后复查。
分水岭脑梗死部分会遗留偏瘫等后遗症,少部分可以治愈。
大多不会影响自然寿命,重症患者或未及时治疗患者有死亡的风险。如低灌注未得到及时纠正,则容易成为进展性卒中,病情逐渐加重。
偏身瘫痪,分水岭脑梗死部分患者即便经过积极的治疗,也可能会遗留一侧肢体的无力,重者不能独立行走。
言语功能障碍,表现为言语笨拙、言语不流利等。部分患者会有感觉性失语,表现为语言理解、交流困难。
如果存在明确相关的血管狭窄,若没处理,容易反复发作。
分水岭脑梗死治疗结束2个月,应该复诊,通过体格检查、问诊等手段评估患者偏瘫、言语功能恢复情况,并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每日饮食种类应多样化,建议降低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忌烟酒,同时保证水分供给。
忌烟酒,抽烟饮酒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容易加重血管硬化,不利于疾病恢复。
宜多食含钾新鲜水果和新鲜蔬菜,如蘑菇、紫菜、海带。
对于呕吐、腹泻患者,要注意营养的合理供给,可以进食肉糜、菜汁等等,保证水分供给。
宜低盐低脂饮食,低盐低脂饮食有利于预防血管硬化的形成,避免血管硬化加重。
注意观察患者疾病恢复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需要适当协助,帮助患者保证皮肤清洁、活动患肢等,规律口服药物,且要了解和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副作用。
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要注意观察期消化道出血的副作用,如出现黑便、牙龈出血要及时就医。
口服阿托伐他汀钙要注意其对肝功能和肌酶的影响,定期复查肌酶和肝功能。
使用棉质宽松内衣,每日两次皮肤护理,避免压疮,观察患者皮肤颜色的变化。协助患者洗头、刷牙。
瘫痪卧床患者,要做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预防肢体肌肉挛缩。可行走的瘫痪患者,协助患者行走,可扶床或者扶行器辅助行走。
主要是监测患者疾病恢复程度,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血压、血糖、血脂是否正常。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患病后,会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的表现,家人要给予足够的关怀,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变化,解除其思想负担。
分水岭脑梗死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即使治愈出院,家属仍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如果出现复发,及时送医。
对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血压、血脂、血糖维持在正常的水平。此类人群如果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对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颈动脉狭窄的人群,如果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走路不稳,要完善头颅CT或者头颅磁共振等检查及时诊断并治疗。
防治措施包括限制食盐摄入量、减少膳食中脂肪含量、减轻体重、适当体育运动、减少饮酒量及长期坚持降压药物治疗,但一定要定期监测血压,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血脂异常患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决定血脂的目标值。主要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血脂的调控目标。血脂调控首先应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改进生活方式,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理想血糖控制为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血糖波动均控制良好。
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狭窄可通过口服降脂药物治疗,严重狭窄的患者可进行手术。
低盐饮食,减少膳食的脂肪含量,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戒烟戒酒,适度锻炼。
4418点赞
[1]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8.
[2]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八年制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67.
[3]吕传真,周良辅.实用神经病学[M].第四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2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