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由胰腺α细胞肿瘤分泌大量胰高血糖素所致,以泛发性、游走性环状或回旋状边缘的暗红色斑,或条丝状皲裂为特征性的皮肤病。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女性患者更多。本病无特殊分类,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移行性红斑、糖尿病表现、贫血、消瘦等症状。约80%的肿瘤为恶性,半数可有转移。皮损往往先于肿瘤数年出现,病因尚不明确,推测与胰高血糖素分泌亢进有关。争取手术切除肿瘤,如无转移术后可获根治。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胰岛α2细胞瘤分泌大量胰高血糖素,皮损由低氨基酸血症引起。本征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研究表明本病好发于绝经期妇女。
是胰岛α2细胞瘤分泌大量胰高血糖素,使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如糖、脂肪及蛋白质大量分解,因而出现一系列以营养不良为主的各种临床表现。
皮损形成的机制尚不明确,胰高血糖素本身并不引起皮损,其可能与低氨基酸血症、锌缺乏等有关。
是由于大量胰血糖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应用链佐霉素等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均可缓解,同时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降。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是临床上非常罕见的一种胰腺内分泌肿瘤引起的疾病,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0.01~0.1例/100万人口。国内报告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1.8。发病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50岁。
研究表明本病多见于女性,占78%,发病年龄为45~65岁,尤其是绝经期妇女。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坏死移行性红斑、糖尿病表现、贫血、消瘦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瘤体压迫症状、神经系统表现等其他症状,重症患者可并发过低色氨酸血症、血栓栓塞。
具有特征性,常泛发,好发于会阴、臀、腹股沟、下腹、口鼻周围、四肢远端、踝和小腿等,以易受摩擦和外伤部位多见。基本损害为红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偶见稍高于皮面的细小丘疹和水疱,很快向周围游走、扩展和融合,形成多环状、地图状或回旋状暗红色斑,中央可出现水疱,表面发皱,破溃后糜烂结痂脱屑。有时呈树皮样线条状暗红色斑或被裂,表面有粘着性鳞屑,继之从周边或两端向外延伸扩展,呈片状、线条状剥脱,在皱褶处呈糜烂结痂。愈后遗留色素沉着斑。口周皮损多为红斑、结痂及鳞屑性损害。肢端和手足背为棕红色斑,表面覆鳞屑,中央愈合后向周围扩展。自觉有烧灼感或瘙痒,常常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加重。痂皮和鳞屑与表皮分离犹如墙上剥脱的油漆,有特殊性。
指甲呈现营养不良性变化,如变薄、变脆等,毛发稀少脱落。舌面光滑,呈猩红牛肉状,有刺痛感,继之颜色变淡,恢复正常。可同时伴有口腔炎、口角炎、睑缘炎、结膜炎和阴道炎等,还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黑便。
瘤体较大时可产生压迫症状和疼痛,并在腹部触到肿块,恶性者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全身衰竭。病灶转移时可出现相应脏器,如肝脏、骨、肾上腺病变的症状。
较为少见,其表现有进行性乏力、嗜睡、语言迟缓、智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视野中央暗点、阵发性大小便失禁、轻度痴呆、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情感淡漠、视神经萎缩、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深反射亢进、小腿强直性无力、巴彬斯基征阳性等。
可有间歇性腹泻伴低血钾,其程度也和皮损消长相平行。
本病患者血中氨基酸降低,可引发过低色氨酸血症,可出现陪拉格样皮肤黏膜损害及如肠病性肢端皮炎中的肢端和腔口周围皮肤症状。摩擦、压迫或外伤常可诱发或加重皮疹。
有30%的胰高血糖素瘤患者会并发血栓栓塞,而且常常有致命性危险。常见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胰高血糖素瘤属恶性肿瘤,患者可有肝转移,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腻,可扪及上腹肿块,出现肝转移往往表示患者已到晚期。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患者常因出现皮肤红斑而就诊于皮肤科,行皮损活检、血糖和糖耐量测定、胰高血糖素测定、腹部影像学检查等检查后确诊,转至普外科行手术治疗,同时与家族性高血糖素综合征、肠病性肢端皮炎等病鉴别。
出现不断进展的、高出皮面的红斑者,应注意及时就医。
腹部触及肿块者应及时就医。
出现进行性消瘦、全身乏力者应立即就医。
患者常因出现皮肤症状而就诊于皮肤科,在行各类检查确诊后转到内分泌科或肿瘤科继续治疗,需要手术治疗者需到普外科手术。
因为什么症状来诊?(如皮肤红斑、全身乏力、消瘦等)
症状持续多久?
既往有无糖尿病史?既往还有什么病史?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特点为上层表皮坏死溶解,角质层部分浮起形成水泡,而表皮下层和真皮层正常。
示不同程度的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血清铁降低。
血糖升髙,葡萄糖耐量试验呈明显糖尿病曲线。肿瘤切除后糖耐量即恢复正常。
此项检査对本征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应用放免法测定血高血糖素时,应同时测定胰高血糖素和肠高血糖素。本征血胰高血糖素明显升高。
高血糖素可促进蛋白质分解代谢,并促进肝细胞摄取氨基酸进行糖原异生作用,因而从血中清除氨基酸的速度超过肠吸收速度,结果使血清氨基酸浓度下降,出现低氨基酸血症。
高血糖素可改变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因而导致低胆固醇和低甘油三酯血症。
此项检查对本征诊断缺乏特异性但有胰管阻塞或病变广泛时,可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现已证明,本征还可分泌多种内分泌激素,如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多肽、甲状腺激素、胃泌素等。
如选择性胰动脉造影、CT检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B超,可通过这些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位置、形态及血供情况。
根据特征性皮疹、舌炎、糖尿、血浆氮基酸值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显著升高(放免技术测定>143.5pmol/L)容易诊断,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B超、CT、逆行胰胆管造影等可以明确胰腺肿瘤的部位,放射性核素肝扫描可发现肿瘤转移灶等。
与家族性高血糖素综合征鉴别,后者可分泌大量高分子量的高血糖素,而无胰岛细胞肿瘤。主要鉴别点是此病有家族史。
多有原发病引起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合成障碍、分解代谢加速或丢失断过多引起。一般表现为消瘦疲乏、苍白、凹陷性水肿、消化不良、心音低钝、周围循环不良、儿童生长停滞和发育障碍及多种神经系统表现。蛋白质严重缺乏者皮损初期为蜡样红斑,继之出现色暗、呈多数小片、界限清楚的棕黑色斑,可融合成片,表面粗糙、干燥,后干裂脱屑,留下色沉斑或色减斑。血浆总蛋白质和白蛋白均降低。胰高血糖素值无升高,以此与本征鉴别。
多有营养不良、慢性胃肠道病变或偏食等诱因。急性期皮损为急性皮炎表现位于暴光部位,酷似晒斑。无间歇性糖尿、空腹血糖水平升高、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及胰高血糖素值升高,但无胰岛素瘤存在,可通过腹部影像学检查表现鉴别,如腹部CT检查可见胰高血糖素瘤在胰腺的存在,而烟酸缺乏症常无腹部肿块表现。
本病为一种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婴儿期发病,以腔口周围和肢端皮炎、腹泻、秃发为主要特征。血浆锌水平低下,无间歇性糖尿、空腹血糖水平升高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及胰高血糖素值升高。本征起病较晚,常见于中老年人,且无遗传倾向,以此鉴别。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无特效药物治疗,对确诊患者,宜争取时间进行手术切除肿瘤治疗。对恶变且广泛转移者,只能用化疗。因胰高血糖素瘤属可复发可转移,患者的治疗周期普遍较长。
皮损局部可用糖皮质激素制剂,近年来使用锌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外用也有缓解皮肤病变症状,但对其他症状无效。
靶向治疗,现用靶向治疗来抑制肿瘤生长,可用依维莫司、舒尼替尼等药物。
这是唯一而有效的方法。切除瘤体第二天皮肤病变即有显著好转,二周内可全部消失。如恶性者即使不能全部切除肿瘤,做部分切除疗效也佳。
对不能手术切除或有转移者可选用化疗,应用链佐霉素或(和)氟尿嘧啶可使病情明显缓解,血胰高血糖素下降,瘤体缩小。皮肤病变应用皮质激素有较好效果,但可使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应慎用。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的良性胰高血糖素瘤全部切除后可完全恢复,预后良好,患者可长期生存。部分病程较长患者可有小动脉的硬化,建议患者出院后每三个月复诊一次,恶性胰高血糖素瘤易发生肝转移,预后较差。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的良性胰高血糖素瘤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以治愈。恶性者晚期或肿瘤切除不完全可以通过化疗来尽量控制病情发展。
本征肿瘤生长极为缓慢,5年生存率可50%~60%,即使发生转移,应用化疗药物维持,患者可长期生存。
长期的高血糖可引起小动脉的硬化。
建议患者出院后每三个月复诊一次,复诊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腹部B超等检查项目。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患者血糖较高,需要限糖但同时要保证满足机体基本需要量的主食的摄入。注意补充适量的蛋白质,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在其充足的状态下,可减少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预防酮症发生。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占总能量的50%~60%为宜。
限制脂肪和胆固醇占总能量的20%~30%,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占每天总能量比不超过10%。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脂肪摄入占总能量比还可进一步降低。
患者蛋白质供给量与正常人接近,占总能量的15%~20%。膳食中的蛋白质分为植物蛋白质和动物蛋白质,建议选择瘦肉、鱼、乳、蛋、豆制品等来补充蛋白质。对于有肾功能损害者,蛋白质的摄入为0.6~0.8g/(kg·d),并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限制豆类及豆制品中植物蛋白。
供给足够的维生素也是本病营养治疗的原则之一。补充B族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12等)可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补充维生素C可防止微血管病变,供给足够的维生素A可以弥补患者难以将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缺陷;充足的维生素E、维生素C和B(胡萝卜素)能加强患者体内已减弱的抗氧化能力。
膳食纤维能有效地改善糖代谢,降血压、降血脂和防止便秘等。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患者术后应注意休息,同时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切口周围情况。化疗治疗的患者应注意不良反应,家属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术后应注意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以免继发感染。
术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恢复期主注意劳逸结合,不可行重体力活动。
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切口处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如有异常家属应注意及时告知医生。
需要进行化疗的患者可有各类化疗不良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脱发等,化疗后患者应注意休息,家属应注意给患者增强营养补充。
患者可因罹患肿瘤而精神紧张、焦虑,患者和家属可在医护的指导下共同学习本病的相关预后知识,以了解到本病预后良好,以减轻心理负担。
术后注意患者的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弯折,留意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状。
需要化疗的患者应注意化疗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如严重至影响进食应注意及时告知医生。
可通过体检时采血进行血生化项目的检测,包括血糖、血脂等及腹部CT检查及腹部B超检查对无症状者进行筛查。
本病发病病因不明,无有效预防措施。
4302点赞
[1]顾伟程主编.精编妇女皮肤病学[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4:123.
[2]何铭.弥漫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9(10):1117-1121.
[3]刘正才,杨静悦,张红梅,等.胰高血糖素瘤的多学科团队综合诊断与治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7):759-762.
[4]曹元华,陈志强.中国女性皮肤病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7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