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种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被感染。疾病分为急性、慢性、亚临床型和病毒携带状态。本病起病比较隐匿,症状不典型。患者可伴随全身乏力、活动下降、食欲不振、腹部不适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治疗需根据病情的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综合方案,目前干扰素是抗丙型丙肝性肝炎最有效的药物,出现急慢性肝衰竭也可通过手术治疗本病。本病经过正规治疗后预后良好,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影响患儿生存期。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慢性、亚临床型和病毒携带状态。
起病急,病情较轻。潜伏期2~26周,平均7周。病程较长的可以转为慢性丙型肝炎。
病情隐袭,症状与体征不明显。病情持续和间歇性,自愈的可能极小,部分转为肝硬化。
为常见类型,无肝炎症状,多数在查体或是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肝功能异常。
无症状,有的携带者10年、20年肝硬化、肝癌的症状。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母婴垂直传播引起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原因,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如肝移植后、透析者、免疫抑制等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容易感染。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病因是感染丙肝病毒。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全球性流行,不同性别、年龄、种族人群均对丙型肝炎病毒易感。全球丙肝的感染率约为2.8%,约1.85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每年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病例约35万例。但是,由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隐匿性,多数感染者并不知道已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因此,全球确切的慢性丙型肝炎发病率尚不清楚。
孕期感染丙肝病毒导致胎儿垂直传播,出生后已经体内存在病毒。
输血、注射、手术器械等导致血液传播。
患儿可因母婴传播造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常见于血液病、肝移植、免疫抑制的儿童,免疫力下降更易受到感染。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常常症状较轻或并不明显,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全身乏力等是常见的症状,部分婴儿期患儿可能会出现身黄、小便黄、恶心、呕吐等黄疸症状。病毒持续存在不容易治愈,一部分患儿可转化为肝硬化、肝细胞癌。
症状较轻,常表现为乏力、活动下降、食欲不佳、腹胀、腹痛等。
无症状随病情进展,发展为肝硬化,可能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
平时无恶心、乏力、腹胀、腹疼等,查体时发现肝炎病情。
患者无症状只携带病毒,所以不易被察觉。
婴儿期感染丙肝病毒,可能会出现身黄、小便黄、恶心呕吐等黄疸症状。
病毒长期存在,随病情发展,肝脏正常结构和血供遭到破坏导致肝硬化。早期症状比较隐秘,晚期可能出现腹水、黄疸等。
丙型肝炎病毒持续存在,干扰脂质代谢,导致细胞分裂增殖及死亡,是引起肝细胞癌决定性的作用。起初可能表现并不明显,主要是消化道系统的表现,如肝区疼痛、消瘦、贫血、乏力等。
小儿出现精神状态不佳、食欲下降、腹胀腹痛、活动明显减少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一般情况就诊儿科或消化内科,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需检查消化道超声、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查等确诊,但要与其他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鉴别。
患儿出现精神不佳、食欲下降、腹胀、腹痛、活动明显减少需要就医。
患儿出现小便黄、皮肤黄、恶心呕吐,需要就医。
患儿出现昏迷不醒、尿血、吐血需要立即就医。
患儿出现精神不佳、食欲下降、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活动明显减少等就诊儿科或消化内科。
出现昏迷不醒、尿血,吐血需拨打120到就诊科就诊。
宝宝出现症状多长时间?
母亲是否患有丙肝?
患儿是否有亲属患有丙肝?
患儿出生后是否接触过血液制品?
患儿是否生过某些疾病?做过具体什么治疗?
最近宝宝大小便情况?
无创伤,需空腹检查,作用主要是明确消化系统脏器情况,排除肝脏其他疾病。
急性期白细胞正常或略高,急性重型肝炎白细胞可增加。根据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指标,可作为丙型肝炎病情分期,分阶段指导治疗。
根据血清转氨酶、胆固醇,碱性磷酸酶等评估肝功能,了解病情,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抽血检查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查。
根据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佳、黄疸等,考虑存在丙型病毒感染时或直系亲属中存在丙型病毒感染时,需要常规进行肝功能检查、丙肝病毒抗体测定、超声检查等,检查结果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阳性,丙型肝炎病毒Ag阳性或丙型肝炎病毒RNA阳性可明确诊断。
其他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和生化学检查结果可以与小儿丙型肝炎相似,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相应的其他肝炎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阳性,而抗-HCV检测结果阴性,特别是HCV-RNA检测结果阴性。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可以出现抗-HCV检测结果阳性,但通常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而HCV-RNA始终阴性,可以与小儿丙型肝炎鉴别。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病情的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周期较长,多用抗病毒药物。有合并症的患儿需要保肝,促进胃黏膜修复等对症治疗,有条件者可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治疗。本病患儿需要进行长期持续治疗改善。
抗丙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药物。抗病毒治疗前应根据病毒载量、基因分型、肝纤维化分期以及有无抗病毒治疗禁忌证等综合评估。
可以减少肠道氨的形成和吸收,来改善肝性脑病引起的精神、神经异常症状。
可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促进胃黏膜修复。
常与干扰素联用,较干扰素单用成功率高9.8倍,但大剂量口服可致溶血,对胎儿有致畸作用。
将正常肝细胞分离纯化,移植到人体内代替部分肝功能,创伤小,成本低,操作简单,是一种治疗急慢性肝衰竭或代偿性肝脏疾病的方法。
有条件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清除有毒物质,补充生物活性物质。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治愈,经过积极治疗,一般不影响患儿的自然寿命;但治疗不及时,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时可致死,因此患儿需要根据治疗的周期进行相应的复诊。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治愈。
小儿丙肝病毒性肝炎积极治疗,一般不会转为慢性肝炎,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治疗不及时,合并有肝硬化、肝癌时可影响寿命。
患儿在开始治疗后的第1个月内应每周检查1次血常规,以后间隔4~8周检查1次直至6个月,然后每3个月检查1次,如遇血细胞明显减低者,可以增加血常规的检测频率。每6个月复查一次腹部超声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每年复查一次胃镜,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患儿饮食需要根据病情来制定,如症状不明显者饮食清淡、避免吃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手术患儿或病情较重的患儿需流质饮食。
症状不明显的饮食清淡,多吃富含蛋白、高维生素,富有营养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
避免吃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
尽量少给患儿吃零食,油炸食物,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手术患儿或是病情较重的患儿需流质饮食。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儿,平时注意加强护理,合理搭配饮食。注意良好的个人卫生。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并按时定期检查,服药期间严密观测不良反应。家长注意观察患儿腹部、皮肤颜色及饮食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平时注意加强护理,合理搭配饮食。
每天给患儿洗漱,穿宽松棉质内衣内裤。
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定期到医院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超声等评估肝功能恢复情况。
严密观察患儿的腹部、皮肤颜色以及饮食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适当的带宝宝户外运动,促进生长发育。
家长注意观察患儿的腹部、皮肤颜色,饮食情况,出现腹胀、腹痛,皮肤黄染、不思饮食需及时就医。
特别注意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反应后需暂停药物,及时就医。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关键是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如在孕期进行早期筛查或孕前筛查,进行早期治疗和预防。新生儿不要和患有丙肝的患者亲密接触等。
怀孕期间进行孕检时可筛查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新生儿避免与患有丙肝的患者亲密接触。
注意提高卫生水平,注意日常清洁。
少带宝宝到不正规私人诊所就诊。
怀孕期间定期查体,发现病毒感染需及时控制病情。
4267点赞
[1]帅莲萍,邸若红,王朝宏.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03):145-146.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6,19(04):521-538.
[3]李国华主编.小儿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470-47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