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氨基酸代谢病,是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导致疾病。小儿苯丙酮尿症一经诊断,应尽早治疗,尽早给予饮食疗法。
按照新生儿的血苯丙氨酸水平,将患儿的病情程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血苯丙氨酸水平>1200μmol/L。
血苯丙氨酸水平360~1200μmol/L。
血苯丙氨酸水平120~360μmol/L。
小儿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氨基酸代谢病,是由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所致,其病因包括肝脏疾病、四氢生物嘌呤生成缺陷等。
摄入体内的苯丙氨酸一部分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另一部分通过苯丙氨酸羟化酶转变为酪氨酸,少量转为苯丙酮酸。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降低,无法将苯丙氨酸转为酪氨酸,而是通过旁路代谢产生大量苯丙酮酸,高浓度的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导致脑损伤。
四氢生物蝶呤是苯丙氨酸羟化酶的辅酶,缺失后会导致苯丙氨酸羟化过程障碍,造成苯丙氨酸浓度升高。
小儿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无明显诱发因素。
新生儿筛查数据显示,中国人中高苯丙氨酸血症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11000,其中大部分为苯丙酮尿症,少部分为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南方省区发病率稍低,北方较高,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省为高发地区。
本病多发生新生儿,男女患病率均等。
南方省区发病率稍低,北方较高,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省为高发地区。
小儿苯丙酮尿症的主要症状是毛发和皮肤颜色浅淡、湿疹、癫痫、极度亢奋、汗液和尿有鼠尿味、智力发育迟缓,随着疾病的进展以及年龄的增长,精神障碍会更明显。
患者的智力发育落后,癫痫小发作,可表现为忧郁、孤僻、多动等精神行为障碍。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明显增加。
头发黑变黄,皮肤白皙,皮肤出现许多粟粒样大小的丘疹或者水疱,可伴有剧烈的瘙痒,破溃时容易感染。
患者的汗液或者尿液可出现明显鼠尿味。
小儿苯丙酮尿症的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脑性瘫痪、自闭症等并发症。
对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变异所致的小儿苯丙酮尿症,进行苯丙氨酸浓度测定时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到医院儿科就诊,进行复查及干预筛查。
患者出现以下指征应尽快就诊。
主要表现为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神行为障碍会更加的明显,可表现为忧郁、孤僻、多动等。
主要表现为点头样发作或者痉挛性发作。
主要表现为许多粟粒样大小的丘疹或者水疱,同时伴有剧烈的瘙痒,破溃时容易感染。
多数患者优先去儿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兴奋不安、多动、有明显的鼠尿臭味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智力发育落后、抽搐、肌张力增高)
近期有无头发由黑变黄、皮肤白皙、皮肤湿疹?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出生后是否进行了新生儿筛查?
足跟血查苯丙氨酸浓度,患儿血浆苯丙氨酸浓度明显升高,但血中酪氨酸浓度可能正常或稍低。
尿中O-羟基苯乙酸、苯丙酮酸、苯乙酸和苯乙酰谷氨酰胺增加。
判断是否对四氢生物蝶呤负荷有反应。
苯丙氨酸浓度升高。
小儿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方面:
血液中苯丙氨酸浓度升高(新生儿正常上限120μmol/L、青少年为60±13μmol/L、儿童为62±1μmol/L),苯丙氨酸/酪氨酸比值>2(正常参考值<1)。
尿中O-羟基苯乙酸、苯丙酮酸、苯乙酸和苯乙酰谷氨酰胺增加。
液相色谱分析显示尿液或干血片蝶呤(新蝶呤和生物蝶呤)浓度正常,干血片测定红细胞二氢蝶啶还原酶活性正常。
毛发和皮肤颜色浅淡、湿疹、癫痫、极度亢奋,汗液和尿有鼠尿味,智力发育迟缓。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多于1岁内起病,表现为抽搐、不能走路、嗜睡、呕吐、呼吸困难、脱水、智力发育落后。
一组先天性酶缺陷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性疾病,婴儿期出现肝大、生长落后、身材矮小、鼻出血、大便次数多、智力发育正常。
一组因黏多糖降解酶缺乏的疾病,生后1年后生长落后、身材矮小、面容丑陋、头大、鼻梁低平、关节畸形、脊柱侧凸、智力发育落后。
对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变异所致的小儿苯丙酮尿症,治疗原则是控制饮食中的苯丙氨酸摄入,主要是饮食治疗,对于四羟生物蝶呤反应型的,可以辅以四羟生物蝶呤的饮食控制方案。
低蛋白饮食,如大豆、大米、玉米、羊肉、淀粉、糖类等。
低苯丙氨酸配方奶粉,控制后可逐渐少量添加天然饮食首选母乳,较大儿童可添加粥、面、蛋等。
四氢生物蝶呤,可使血苯丙氨酸含量下降30%,四氢生物蝶呤起着分子伴侣和防止蛋白降解的双重作用,从而提高了缺陷苯丙氨酸羟化酶的酶活性。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小儿苯丙酮尿症预后与病情轻重、胎儿期脑发育、治疗早晚、血苯丙氨酸浓度、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新生儿期即开始治疗者智力及体格发育多数能够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很多患者能正常就学、就业、结婚和生育,但效果因人而异。
小儿苯丙酮尿症不能治愈,可以通过低苯丙氨酸饮食控制症状,减少对脑神经的损害。
小儿苯丙酮尿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自治疗开始后三天测定血苯丙氨酸浓度,于饮食后2~3小时进行,间隔随年龄增长而延长,<1岁每周一次,1~12岁每两周至每月一次,12岁以上每1~3个月测定一次。
在明确诊断后应尽早给予低蛋白饮食和低苯丙氨酸配方奶粉,由营养师根据血苯丙氨酸浓度及患儿的营养需求来制定不同年龄阶段的食谱,适时增加天然食品。
患者宜食低苯丙氨酸含量的食物,如大豆、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患者忌食而富含苯丙氨酸食物,如鱼、虾、蛋类、淀粉类和奶类等。
小儿苯丙酮尿症是一种严重影响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遗传病,社会认同度和知情度较低,给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家长受教育水平越高,越能正确认识苯丙酮尿症的危害,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提高苯丙酮尿症患儿的预后。
患儿需多饮水,注意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调整食谱,避免苯丙氨酸浓度增高或者缺乏,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至少持续到青春期。
饮食以低蛋白为主,米、面等主食量増加,搭配低苯丙氨酸的水果和蔬菜,及少量含优质天然蛋白质食物,注意更换适宜年龄段类型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应避免使用含有苯丙氨酸的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
小儿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异常代谢产物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新生儿筛查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患儿避免苯丙氨酸因体内无法正常代谢导致脑损害而成为智障儿。
婴儿出生72小时后(充分哺乳6~8次以上),可采集足跟血,制成干血滤纸片,进行筛查。筛查阳性者再用静脉血定量法测定苯丙氨酸、酪氨酸浓度。
若患者的家庭成员中已检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致病变异,就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定家庭血亲的杂合子身份,对于确诊的杂合子个体,建议其对配偶进行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突变筛查,一旦确定也是杂合子,首次妊娠就可以进行产前诊断,防患于未然。
女性苯丙酮尿症患者应至少在怀孕3个月前就进入苯丙氨酸摄入量控制,将血浆苯丙氨酸浓度维持在360μmol/L以下。孕期继续遵循营养指南,摄入适当比例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
新生儿进行苯丙酮尿正筛查及早确诊,一旦确诊立即进行低苯丙氨酸饮食。
进行杂合子筛查,对于确诊的杂合子个体,应提供婚育遗传咨询,高危家族可做产前咨询。
女性苯丙酮尿症患者妊娠时,需要饮食控制,防范母源苯丙酮尿症的问题。
4053点赞
[1]黄尚志,宋昉.苯丙酮尿症的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0.
[2]王兴,郝胜菊,陈丕亮等.甘肃省56万例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