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眩晕是一常见的内耳疾患,占所有眩晕症的20%左右,50%耳源性眩晕症是因为发作性眩晕,眩晕是以视物旋转或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主要表现。
耳蜗前庭疾患:迷路内,如梅尼埃病等;迷路外,如氨基糖苷类耳中毒。
前庭疾患:迷路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量、晕动病;迷路外,如前庭神经元炎。
如血管病变、肿瘤、外伤、退变性疾患。
如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桥小脑角占位病变、小脑占位病变、脑干占位病变、多发性硬化、颅颈结合部位畸形、延髓空洞症、颅脑外伤、偏头痛、自主神经系统紊乱、遗传性共济失调、脑炎及脑膜炎,症性及精神性眩晕等。
血液病、糖尿病及出血性紫癫等引起的迷路出血;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血管硬化心脏病、胶原病等引起的迷路供血障碍;代谢病、内分泌等引起内耳体液循环和代谢紊乱等。
如颈肌扭伤、颈椎病、Pagett综合征等。
如各种视性眩晕。
妊娠早期有妊娠反应以及妊娠高血压都可引起眩晕,分娩后即不再眩晕。
本病常见的病因是炎症、创伤及病毒感染,耳创伤可因耳蜗外伤,如迷路震荡、内耳手术、迷路瘘管、内淋巴引流系统损伤、声创伤和迷路病毒感染导致。
大多数患者无明确病因,目前认为耳石脱落,膜迷路积水,前庭神经感染,神经脱髓鞘是主要病因。
指耳蜗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发生病变导致眩晕,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耳石症。
主要指颅脑病变导致的眩晕,如小脑发生梗死或出血,颅内的感染及占位性病变。
眼科疾病如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致眼压增高。
心脏系统疾病或贫血等。
相关药物致前庭功能或耳蜗受累导致眩晕。
主要指情绪、情感障碍导致眩晕。
创伤、高脂及高盐饮食、不良情绪、作息不规律、高血压、重感冒、病毒感染、糖尿病均会导致患者前庭功能受损,引起发作性眩晕。
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以中老年人居多。眩晕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女性较男性易感,不同种族则无明显差异。
中老年人居多:由于年老体弱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炎症、创伤及病毒感染的侵扰,且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容易诱发此病。
发作性眩晕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视物不稳、天旋地转,站立或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严重者甚至不敢睁眼、恶心、呕吐,坐下或躺下休息后可逐渐缓解。
患者表现为自身站立不稳或周围环境不稳的眩晕感,常伴一侧或双侧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言语含混不清、视物成双、半身麻木或无力以及短暂性完全遗忘、记忆障碍等。
发作性眩晕患者可并发记忆力减退、头痛、面部麻木、失眠等症状。
发作性眩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及并发症很重要,如果出现自身不稳或周围环境不稳的眩晕感,并常伴有一侧或双侧耳鸣、面部麻木、言语含混不清、视物成双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天旋地转、不敢睁眼、恶心、呕吐等症状表现时,应当及时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或耳鼻喉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不适反应或全身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可到神经内科等科室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症状出现的时间?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耳鸣、耳聋、四肢运动受限、视物双影、言语障碍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发作性眩晕病人应进行下列各项检查,以便明确眩晕的病因及病变部位。
询问病史,有无诱发因素,排除其他身体疾病。
耳镜检查,可观察耳道及鼓膜情况,还有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以排除颅内血管及神经病变,如指鼻试验、昂白试验等。
应包括精神状态及心理应激状态的评估。
可协助对眩晕进行定位诊断。
平衡试验、眼震电图、甘油试验等。
有助于判断是否为眼性眩晕。
对疑为颈性眩晕者,应进行颈部检查,如颈部X线检查。
有助于了解中耳、内耳道及颅内情况。
用以观察脑血管或颅神经病变。
检查血常规,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是否异常。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外耳道检查、平衡试验等检查进行诊断,如有头外伤史、前庭神经元炎史、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史、耳石症等病史,有眩晕、耳鸣、面部麻木、言语含混不清、视物成双、半身麻木或无力、记忆障碍等表现。
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头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最常见于发热性疾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颅脑外伤综合征、神经症等。
发生前数分钟患者通常会有一些先兆症状,表现为乏力、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大汗、视物不清、精神恍惚、心跳加快等。后期患者意识丧失,但发作时间很短,历时数秒至数分钟。常伴有血压下降、脉弱及瞳孔变大,心跳由快转慢。部分患者可伴有抽搐、肢体和面部针刺感及麻木感,有时可伴有尿失禁。
如果患者已明确病因,首先治疗病因,不明原因者对症治疗。一般情况下发作性眩晕症状会自动消失或减退,仅少数患者需要进行治疗。不同类型的眩晕,治疗方法不同,周围性眩晕多为对因和对症治疗,而中枢性眩晕多为对因治疗。
眩晕发作时宜静卧静养,减少不必要的声光刺激和头部活动。
给予金纳多、川穹嗪等药物,进行扩张血管治疗。
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氟桂利嗪等药物,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
给予能量合剂,进行营养神经治疗。
给予安定等镇静药物,进行镇静治疗。
如果有离子紊乱,可以适当进行补液治疗。
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内淋巴囊减压或内淋巴引流术、半规管填塞术、前庭神经切断术。
指导患者闭眼,从坐位到侧卧位,当眩晕消失后坐起,30秒后再向另一侧卧,两侧交替进直至症状消失为止,每3小时进行一次,通常7~10天症状可消失。
将向一侧偏转45°的头向对侧连续迅速旋转两个90°,同时身体由平卧改为侧卧,面朝地面。
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控制症状,在很多情况下前庭系统能够依靠体内机制适应内耳的变化来保持平衡,因此多数眩晕可以自行缓解,需要治疗的部分患者经适当方法处理后效果较为理想。
本病不能彻底治愈,急性期可缓解和减轻。
单纯发作性眩晕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恢复期一般3个月复诊一次。
发作性眩晕急性期患者需要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忌辛辣、刺激性及高盐、高脂肪饮食,忌烟、酒等食物的刺激,以避免症状的加重,不利于疾病的尽快恢复。
要清淡饮食,低脂低盐,不要过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胡萝卜汁等,也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还有奶制品。
病人可因不明原因的眩晕反复发作而焦虑,甚至恐惧;或因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产生悲观情绪。注意与病人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
多与病人接触,耐心倾听病人谈话,帮助其解除顾虑、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遵医嘱按时应用药物,观察用药后效果,注意用药后反应。
起居规律,防止风寒的侵袭,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同时也要避免耳道进水。
眩晕影响工作生活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平素注意出行安全。
平时可适当运动,只有急性期才需要适当限制活动。
发作期间专人陪护,起床活动时先在床边稍作片刻,再搀扶慢慢站起,防止跌倒受伤。病人尽量不做转体、快速转头、弯腰捡物等活动,以免诱发晕眩,导致跌倒。
发作性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或位置性错觉,眩晕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临床一些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应当予以重视,要警惕该病的发生,可从饮食、情绪等方面进行预防。
要清淡饮食,低脂、低盐,不要过食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于暴躁,紧张和焦虑。
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不要工作压力过大。
要注意保护好颈椎,不要长期低头,要使用合适的枕头。
要注意适当的运动锻炼,这样才能提高免疫力。
还要注意每日监测血压,保持血压、血糖的平稳。
4920点赞
[1]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8年制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黄兆选主编.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2-102.
[3]席淑新,陶磊主编.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