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打结为脐带异常情况中的一种,可分为脐带假结和脐带真结两种情况。脐带真结较少见,是因脐带缠绕胎体,胎儿穿越脐带环套所致。脐带假结是因脐血管较脐带长、血管卷曲似结,或因脐静脉较脐动脉长形成迂曲似结,临床上一般无大危害,不需要处理。脐带真结可能影响胎儿血循环而致胎儿胎死窘迫,故应积极处理。
脐带打结可分为脐带真结与脐带假结两种。
因脐带过长所致,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严重者引起胎儿死亡。
因脐血管较脐带长所致,一般对胎儿无影响。
脐带打结可能由于胎儿穿越脐带形成的环套形成,或因脐静脉较脐动脉长,形成迂曲似结,或因脐血管较脐带长,血管卷曲似结。
较为少见,为妊娠早期(3~4个月)因脐带过长,脐带在宫腔内形成环套,胎儿活动穿越环套所致。
因脐血管较脐带长、血管卷曲似结,或因脐静脉较脐动脉长形成迂曲似结而形成。有时因为羊水过多,胎儿活动空间相对变大,期待更容易打结。
脐带假结较多见,而脐带真结较少见,发生率为0.5%~3%。
年龄也大,发生产科疾病的风险会增大,发生脐带打结的几率会增加。
该类人群因多个孩子共同生长在子宫内,每个胎儿各有一个脐带,更容易出现打结。
因男性胎儿相对女性胎儿更加好动,因运动的影响,更容易出现脐带打结。
脐带假结一般无症状,脐带真结如结未拉紧尚无症状,拉紧后可致胎儿发育不全、胎儿窘迫或胎死宫内。
临床上一般无症状,很少因血管破裂而出血,一般不影响胎儿。
形成后如结未拉紧,尚无明显症状,部分可有胎动的异常,如拉紧后胎儿血循环受阻,可以影响胎儿的生长及发育。
因脐带是母亲与胎儿连接的纽带,当脐带打结比较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无法摄取母体的氧气等成分,造成胎儿窘迫,可出现胎儿胎动异常。
若脐带打结比较紧,并未及时进行处理,可导致胎儿因缺氧等导致胎儿胎死宫内。
孕妇应定期产检,监测胎动,如果胎儿有异常时,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如发现胎动异常等其它异常病征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胎动明显异常等情况,大多考虑到产科进行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胎动异常等)
平时胎动怎样,是否正常?
之前有怀孕过吗?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腹痛、阴道流液等症状)
有没有定期进行孕检?
由于胎儿在羊水中生存,超声影像表面对比强烈,几乎所有胎儿都可以做出三维表面图像,可以准确观察胎儿面部、四肢、胸腹、脊柱。因此可以采用超声检查观察,判断脐带在宫腔内的走向及其与胎儿的关系。
应用胎心监护可了解胎儿的储备能力,了解宫内胎儿状态,及时发现胎儿缺氧情况,对胎儿窘迫及早做出诊断。
脐带真结在产前难以发现,多数在分娩后确诊,可见脐带在宫腔内形成环套,胎儿活动穿越环套。彩色超声多普勒对脐带绕颈或搭颈诊断准确率高,但对准确诊断脐带打结仍有一定困难。三维超声显象,即3D超声可正确判断脐带在宫腔内的走向及其与胎儿的关系,对脐带打结有一定准确的诊断率。
胎儿活动可使脐带顺其纵轴扭转呈螺旋状,生理性扭转可达6~11周。若脐带过度扭转呈绳索样,使胎儿血循环缓慢,导致胎儿宫内缺氧,严重者可致胎儿血循环中断造成胎死宫内。已有研究发现脐带高度螺旋化与早产发生率的增加有关,妇女滥用可卡因与脐带高度螺旋化有关,影像学检查时可以发现脐带的形态发生扭转,并没有打结扣,而脐带打结可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脐带的结扣,两者据此可以进行鉴别。
如果脐带打结没有影响胎儿血循环,可不用处理。如果发现脐带血循环受压,导致胎儿宫内窘迫且胎儿可存活时,应尽快娩出胎儿。
勤数胎动,密切监测胎儿宫内情况。
若发现因脐带打结影响脐带血液循环,导致胎儿出现宫内窘迫,且胎儿胎心尚好、可存活时,应尽快行剖宫产术娩出胎儿。
脐带假结对胎儿影响不大,脐带真结若未拉紧则无症状,拉紧后胎儿血循环受阻可致胎死宫内。
本病不能治愈。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孕妇自然寿命,对于胎儿来说,脐带假结一般不影响胎儿安全,脐带真结可能引起胎儿窘迫,严重者导致胎儿死亡。
脐带打结和饮食因素关系不大,因此也不必因为脐带对食物有特殊的禁忌。
脐带打结的孕妇应定期产检,监测胎儿宫内情况,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怀孕期间应注意多休息、多观察,不要进行剧烈活动。
要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不要熬夜,不要过度操劳,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情。
均衡饮食,合理分配营养物质。
经常关注胎儿状况,密切关注胎动变化,定期到医院去做产检。
自数胎动,定期产检,超声检查,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孕妇应定期产检,自行监测胎动,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脐带打结属于高随机性的异常,日常通过部分措施可以降低发生的概率。
B超检查简单、快捷、经济,是脐带异常的初步检查手段。在B超屏幕上可以清楚显示脐带的图像,并可看出胎儿颈部有无脐带缠绕所导致的颈部“压迹”。如为脐带绕颈,还可初步判断脐带绕颈的圈数。
孕期应定期到医院产检。
注意日常的饮食以及运动情况,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胎儿的健康,同时也可以避免胎儿出现脐带异常现象,在分娩时也会有所帮助。
4302点赞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24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