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较为罕见,是一种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肌层、固有肌层或肠壁血管壁的恶性肿瘤,是十二指肠间质性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病因尚不明确,腹部包块、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本病首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目前尚不能彻底治愈。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可分为壁间型、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这四类,壁间型通常体积较小,局限于黏膜下与浆膜之间;腔内型是肿瘤向消化道内突出,易导致黏膜糜烂、坏死引发消化道出血;腔外型是肿瘤向腹腔内突出,常不易发现;腔内外型呈哑铃状或结节状生长,具有腔内、腔外两型特征。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导致不同类型肿瘤的潜在发病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认为可能与感染、免疫力低下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但遗传学发病机制亦未明确。
如存在家族病史,患者可能由于携带某些相关致病基因,导致发病。
若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无法清除异常细胞,则可能造成肿瘤的发生。
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较少见,发病率约为0.002%~0.003%,40岁以上人群多发,60~70岁发病率最高。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无明显地区差异。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主要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常见症状有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等,因其临床症状与体征缺乏特异性,且发病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因此难以确诊。早期多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中晚期则以腹部包块为突出表现。
随肿瘤发生、发展,出现组织增生,常表现为表面光滑、质地硬、活动较差的无痛性肿块,多在右上腹,个别肿块可在右下腹触及。
肿块压迫肠壁,可出现上腹不适甚至剧烈疼痛。
肿瘤组织黏膜面血管丰富,易发生糜烂、坏死而导致出血。出血量小时常无明显症状,多见黑便。出血量较大时,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少尿,严重者可能因大出血而导致晕厥、休克。
十二指肠肠腔狭窄,随肿瘤组织增生,可能因其本身占位或脱垂,产生肠梗阻症状。常出现腹部痉挛、间歇性上腹绞痛、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完全梗阻患者肛门无排气。
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能会发生贫血,感到头晕、乏力、心跳加速、手脚冰凉等症状,还可能影响意识,出现难以思考、难以集中注意力的现象。
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的肿瘤可能会阻塞或压迫胆道,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部分患者发生库瓦济埃征,即肿瘤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发生明显黄疸且逐渐加深,胆囊显著增大,但无压痛。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等不适,或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CT、肠镜等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的病情控制非常重要。
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部肿块、黄疸、腹胀、消瘦等不适或异常,应及时就医。
出现反复消化道出血、便血、腹部痉挛、间歇性上腹绞痛、呕吐、头晕、乏力、心跳加速、手脚冰凉等表现时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到普外科或肿瘤科就诊。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腹部疼痛、便血、疲劳、体重减轻等)
出现症状多长时间了?
是否接受过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症状是否减轻或加重?
既往有什么病史?
影像能够表现肿瘤位置、形态、大小,同时能够反映肠壁黏膜受侵犯情况,为检查首选方法。
能够显示肿块密度、肿瘤细胞侵犯范围,是否累及周围脏器以及肿瘤转移情况。
医生通过电子内镜观察到肿瘤发生位置、形态、大小以及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对治疗有指导意义。同时能够直接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取病变组织进行活检,基于镜下观察到细胞类型、有无坏死和细胞有丝分裂情况,与良性肿瘤进行区别,是诊断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的金标准。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可通过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出现腹部包块、腹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症状。
X线钡餐造影观察到肿瘤图像,如腔内型可表现为表面光滑、不规则结节状的充盈缺损影;腔外型可能表现为断样不光滑规则连续,黏膜皱襞纠集等。
十二指肠电子内镜检查可见肠壁形态改变或黏膜下肿块隆起病变、黏膜糜烂等。
平滑肌肉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为,瘤细胞核分裂≥1/10HPF;幼稚瘤细胞;瘤体直径>7cm;瘤细胞对周围组织浸润;瘤细胞凝固性坏死。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发生位置靠近十二指肠大乳头,易误诊为胰头癌,在X线检查影像需要做全面分析,与之相区别,十二指肠降段内缘倒“3”征是发现胰头癌的敏感征象。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的X线钡餐造影观察到肿瘤图像,如腔内型可表现为表面光滑、不规则结节状的充盈缺损影;腔外型可能表现为断样不光滑规则连续,黏膜皱襞纠集等。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针对性治疗。手术治疗是本病治疗首选方案,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途径。术后可以选用化学药物等综合治疗,但药物仅能缓解症状,无法阻止病情发展。化疗对某些患者有一定作用,但总体来讲,平滑肌肉瘤对放疗不敏感。
常用化疗药物如阿霉素、异环磷酰胺等,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肿瘤细胞死亡的作用,但临床疗效欠佳,对控制病情发展作用不显著,且存在副作用,常作为术后缓解症状使用。
手术目的在于切除肿瘤,但由于肿瘤体积大、局部解剖结构复杂,肿瘤细胞累及周围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的难度较大。手术方式包括肿瘤局部切除术、肿瘤剜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早期手术切除是最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需要根据患者自身体质情况、肿瘤大小和位置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拟定手术方案。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转移时间较晚,部分患者可带瘤生存较长时间。多数患者接受治疗时已至中晚期,手术达到根治效果的患者少,因此本病预后较差。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目前尚不能彻底治愈。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积极治疗后,5年生存率约为50%。病情严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多在1~2年左右。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诊,通过X线、CT检查明确疾病恢复情况,肿瘤是否转移。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应选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尽量少食易产生气体的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宜适量食用如瘦肉、鸡蛋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保证营养,同时适当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新鲜蔬果,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病情恢复。
可以减少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防止加重恶心感。
忌食如洋葱、红薯等消化过程中易产生气体的食物,产气易导致腹胀、胃肠蠕动减慢等,不利于营养物质吸收。忌食黏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防止加重胃肠负担。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目前尚缺乏理想治疗方法,只能通过现有医疗手段尽量延长患者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给予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至关重要,家人和朋友应给予患者足够情感支持,使其保持良好心态,以免加重病情。
如需使用化疗药物缓解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定时定量服用药物。用药出现严重副作用时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出现反复发作等不良现象时及时就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对症状控制后的病人,应鼓励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后需观察病人肠功能恢复情况,保持伤口清洁。注意观察皮肤是否出现瘀斑,小便、大便是否带血,如果出现及时就医,防止或及早发现肿瘤复发、转移,从而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患者由于病情不稳定和疾病带来的的痛苦,加之身体素质和免疫系统功能的下降,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失望、恐惧等负面情绪。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使患者消沉、抑郁,甚至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治疗。医护人员、患者家属、朋友应给予情感支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更好地康复。
由于肿瘤发生在消化道,影响了机体对营养素的摄入、吸收,同时因为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消耗,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处于不同程度的低下状态,术后病人常常需要禁食,就更加重了营养状况的恶化,易引起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增加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康复及肿瘤的后期治疗,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可以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采取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恢复。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
4269点赞
[1]陆明军,谭诗云.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现状[J].临床内科杂志,2018,35(5):359-360.
[2]黄健民.原发性十二指肠段平滑肌肉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66-68.
[3]崔小兵,营郑生.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0,6(5):128-13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