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是肺结核的一种常见类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为干酪样病灶液化,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肺血管广泛播散所致,多由原发型肺结核发展而来,儿童最为多见,成人较少发病。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通常起病较急,常有明显结核中毒症状,表现为高热、盗汗、消瘦、乏力、咳喘等症状。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临床症状危重,应予以积极抗结核治疗,若治疗不及时,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如结核性脑膜炎、胸膜炎、腹膜炎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甚则危及患儿的生命。经及时、规律的抗结核治疗,大部分患儿的肺部病灶可逐渐吸收并好转,甚至完全恢复正常。
小儿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肺血管广泛播散所致,好发于抵抗力较差的婴幼儿、有肺结核接触病史的儿童以及没有接种卡介苗的小儿,营养不良、药物等因素容易诱发。
结核分枝杆菌属放线菌目分支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包括人型、牛型、鸟型和鼠型等类型,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人型,吸入肺泡的结核杆菌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杀灭,当结核杆菌数量多或者毒力强时,因其大量繁殖导致肺泡吞噬细胞溶解、破裂,释放出的结核杆菌可再感染其他吞噬细胞和局部组织。大量结核杆菌短期内进入血循环,则可发生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而少量结核菌多次间断侵入血循环,则引起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机体抵抗力不足,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造成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诱发本病的发生。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造成正常免疫机制的破坏,当结核分枝杆菌超过一定的数量,机体不能进行有效的免疫清除时,容易导致肺结核的发生。
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儿童,无明显性别差异,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及青春后期发病率较高。目前对于儿童结核病的诊断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只有大约20%的患者能够得到确诊,此型结核约90%发生在原发感染后1年内,尤其是3~6个月内。
本病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接触皮肤伤口而传播。
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自然免疫力是非特异性的,一旦婴幼儿先天免疫力低下,就容易受到感染而发病。
患儿的家属或同学患有肺结核,患儿与其密切接触,通过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等方式,感染肺结核的几率也随之升高。
没有接种卡介苗的儿童患病率明显升高。
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表现。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则危及生命,如气胸、脓气胸、结核性脑膜炎、肠结核、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常急骤起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全身毒血症状较重,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部分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可出现盗汗、纳差、体重减轻、消化不良、营养障碍等症状。
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侵入脑内,或经其他途径播散至脑内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是间断头痛、不规则低热、意识障碍、嗜睡等,结核性脑膜炎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等,严重时可能会形成脑疝而死亡。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盗汗、腹泻、便秘、右下腹痛等,本病不仅可引起消化道症状,还可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等,重症者可危及生命。
多脏器功能衰竭是由于一种急性、剧烈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发生功能衰竭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死亡率很高,对病人危害极大。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多器官受累,甚则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可能会导致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细微气肿泡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产生气胸。气胸主要表现为咳嗽、胸闷、气短、发绀等,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脓气胸是指胸膜急性感染致胸膜腔内脓液和气体积聚,多继发于肺部感染、邻近器官感染和败血症,其中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厌氧菌为常见致病菌。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发绀等,严重时引发休克,危及生命。
若小儿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表现时,要及时前往儿科、急诊科、传染病科、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就诊,完善结核分枝杆菌、X线、CT、血常规等辅助检查,明确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诊断。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需与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若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低热、咳嗽、消瘦等症状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患儿反复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乏力、盗汗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对于已经确诊为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患儿,出现高热、呼吸困难、昏迷等严重的不适表现时,一定要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前往呼吸内科、儿科及感染科进行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高热、盗汗、乏力、昏迷、呼吸困难等,可前往急诊科。
患儿目前的体温是多少?
是否出现以下症状?(如高热、盗汗、乏力、咯血、呼吸困难等)
是否有肺结核接触病史?
院外是否进行过相关检查及治疗?
既往是否有其他疾病病史?
是否有家族遗传病史及食物、药物过敏史?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可检测出患者是否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等情况。
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的方法,主要包括痰涂片法和培养法。痰涂片法可采用尼氏染色法或荧光显微镜检测法,如痰涂片检查阳性则诊断可基本成立;培养法耗时较长,但更为精准,特异性高,除了解结核分枝杆菌有无生长,并能做药敏试验和菌型鉴定。
结核菌素试验主要用于检出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非检出肺结核。强阳性或3岁以下儿童的阳性反应和新近转阳性者,常提示有活动性肺结核的可能。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首选常规检查方法,可以发现早期轻微的结核病变,有助于确定病变的范围、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判断病变的性质、有无活动性、有无结核空洞形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发病早期,25%~40%的患者X线表现正常,胸部CT能提高分辨率,有助于发现微小的或隐蔽区域的病变。肺结核病灶好发于肺上部、肺下叶上部,存在时间较长,且有多种形态病灶混合存在。
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常急骤起病,全身毒血症状重,可有高热、呼吸困难等,可并发结核性脑膜炎。
通过询问患儿是否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初步判断是原发型还是继发型肺结核。
X线表现为两肺野弥漫分布、均匀大小、密度相仿的粟粒状非钙化小结节,直径约1~3mm,部分病灶周围可见斑片状渗出,随着病情的延移,粟粒结节分布可不均匀,以中、上肺野为著,且粟粒结节大小也不相同,部分病灶直径可达10mm。CT下表现为两肺满布针尖大小、高密度病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以及放射线、吸入性异物等理化因素引起,X线检查可见以肺段或肺叶为范围的密度均匀一致的阴影。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肺血管广泛播散所致,X线检查可见X线表现为两肺野弥漫分布、均匀大小、密度相仿的粟粒状非钙化小结节,通过影像学检查通常可以鉴别。
肺脓肿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病变,肺脓肿起病急,表现为高热、咳大量脓臭痰,痰中无结核分枝杆菌,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高热、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症状,痰涂片检查显示痰中有结核分枝杆菌,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支气管扩张症以慢性咳嗽、咳痰和反复咯血为特征,痰结核分枝杆菌阴性,轻者X线胸片无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典型者可见卷发样改变。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痰结核分枝杆菌为阳性,X线可见异常表现,体现为两肺野弥漫分布、均匀大小、密度相仿的粟粒状非钙化小结节,以此可以进行鉴别。
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主要原因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因较为明确,治疗原则是抗结核治疗。临床上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儿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消除紧张情绪。
高热患儿要及时对症降温处理,必要时给予退热药口服或物理降温。
对于咳嗽剧烈的患儿,必要时可适当使用镇咳、祛痰类药物,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异烟肼的杀菌力强,不受周围环境酸碱度的影响,且相对低毒,能迅速穿透组织与病变,通过血脑屏障,杀灭细胞内外代谢旺盛或代谢缓慢的结核分枝杆菌。不良反应偶见周围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及肝脏损害等。
利福平为广谱类抗生素,其杀灭结核分枝杆菌的机制是抑制菌体的聚合酶,阻碍其核糖体的合成。常与异烟肼联合使用,不良反应较轻,可有过敏或转氨酶升高。
本品仅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与其它抗结核药物联合用于治疗结核病。本品有较大毒性,儿童较少使用。
链霉素为广谱类抗生素,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杀菌作用,能干扰结核分枝杆菌的酶活性,阻碍蛋白质合成。
乙胺丁醇片适用于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治疗结核杆菌所致的肺结核,可延缓结核分枝杆菌对其他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的出现。
适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的肺及肺外结核病,可以延缓结核分枝杆菌对其他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
如地塞米松,作用是抑制炎症,促进病变的吸收,可以改善患儿的一般状况及减轻高热等中毒症状。
经正规抗结核治疗9~12个月,痰菌仍阳性的干酪病灶、厚壁空洞、单侧肺毁损、支气管结核管腔狭窄伴远端不张或肺化脓症、慢性结核性脓胸等经长期内科治疗未能促使其复原的病灶,可做肺叶切除术。
多数小儿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治疗后均能痊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少数患者可出现慢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后遗症,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
小儿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经过积极的对症治疗,一般能够治愈。
小儿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若治疗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多数患者经有效治疗后,不会留有后遗症,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慢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后遗症。
小儿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病程较长,需要足疗程治疗,初期复诊时间较短,一般在用药1月以后要前往医院进行全面评估,调整治疗方案,若病情稳定,可适当延长复诊时间,每3月或半年前往医院进行复诊。若短期内出现严重并发症表现,要随时前往医院复诊。主要检查项目为血常规、结核分枝杆菌检查、肺部CT以及肝肾功能等。
小儿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发病原因较为明确,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注意合理饮食,营养均衡,多进食高蛋白饮食,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可少食多餐,保持摄入足够的热量。
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的护理,主要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处,室内勤通风,且要注意患儿的基本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要做好日常防护,避免小儿前往人群密集处,室内勤通风,保持合适的温湿度,保证良好的卫生习惯。
家属应了解各类抗结核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并指导患儿正确服用。
家人在护理患儿时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免传染。
注意监测患儿的基本生命体征,观察患儿的饮食、睡眠、二便及精神状态是否正常,做好记录,若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抗结核的治疗需要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因此一定要避免自行增药、减药或者停药,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由于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发病机制较为明确,因此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可以达到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另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本病的预防也有重要意义。
对于长期低热、咳嗽、咳痰的患儿,经药物治疗后效果差,要及早进行结核病筛查,完善血常规、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等相关检查,及早诊断,进行明确的治疗。
及早接种卡介苗,能有效预防肺结核的发生。
避免接触肺结核患者。
在疾病高发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防护。
适当运动,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
4459点赞
[1]赵磊,刘文亚.儿童肺结核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20,35(02):246-249.
[2]黄象安.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
[3]倪伟.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
[4]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9-19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