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型天疱疮是指免疫系统产生天疱疮抗体攻击皮肤和黏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增殖型天疱疮是一种少见病,主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有关,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皮肤黏膜损害、疼痛,可导致感染、脓毒血症、器官衰竭的并发症。本病目前主要通过药物等对症治疗,预后一般。
增殖型天疱疮按病情程度分为两类:
又称为增殖型脓皮病,该型表皮细胞有棘刺松解,表皮细胞间IgG沉积。早期皮损以脓疱而不是水疱为特征。腋下和腹股沟有小脓疱,偶有水疱,疱破后形成增殖性斑块。斑块的四周有小脓疱。在损害内可培养出多种细菌,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细球菌属等,曾被称为增殖性皮炎。本型慢性经过,病情轻,能自行缓解,预后良好。
皮损为水疱和大疱,破裂后肥厚性颗粒状的糜烂面,很容易出血,所形成的增殖性斑块处有血清和脓液渗出,四周围小脓疱。边界处的糜烂形成新的增殖斑块,最后这些增殖性损害变得干燥、角化过度、皲裂。本型病程长,在糖皮质激素应用前很难自行缓解。
增殖型天疱疮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好发于长期服药者。此外,长期服药和环境因素都能诱发增殖型天疱疮。
增殖型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是在诱发疾病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产生天疱疮抗体,当这种抗体与不同的天疱疮抗原结合,破坏了细胞之间的连接和黏附作用,引起液体积聚于表皮内,导致水疱、大疱形成。
部分药物可能诱发本病,常见为药物,包括青霉胺、卡托普利、硝苯地平、氯喹、羟氯喹、利福平、孟鲁司特、干扰素和吡唑啉酮衍生物。
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射线、葱属植物(如洋葱和大蒜)等含巯基类物质,或人类疱疹病毒8型感染都可能诱发增殖型天疱疮。
增殖型天疱疮是寻常型天疱疮良性型,临床少见,其发病在天疱疮中约占1%~2%。好发于头面、鼻唇沟、乳房下、脐窝、腋下、腹股沟等部位。
部分药物可能诱发增殖型天疱疮,如青霉胺、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
本病史自身免疫疾病,发病年龄较轻。
增殖型天疱疮的典型症状根据不同分型而不同,主要为皮肤黏膜损害和疼痛,皮损为大疱和疣状增殖,患者可能因口腔黏膜破溃,在饮食时往往疼痛而不愿进食。本病可导致感染、脓毒血症、器官衰竭等并发症。
初起损害是寻常型天疱疮的表现,皮肤或黏膜有松弛的大疱,疱膜容易剥破,并发生增殖或乳头瘤样增生的变化,在皱褶部位尤易如此。疣状增殖的表面有痂,周围有一道炎性红边。
本型缓慢发生,有些患者的大疱性损害先出现于口或鼻黏膜,也有的先有寻常型天疱疮性皮疹,或是皮肤及黏膜损害同时出现。口腔黏膜损害为松弛大疱而似白喉的假膜,往往发出臭味,以后疱膜迅速破裂,露出糜烂面并引起剧烈的疼痛;鼻腔、阴道、肛门、阴唇及龟头等处黏膜也可发生损害,尤其唇红缘常有显著的增殖及裂口。
皮疹发生于黏膜损害之前或之后,往往先出现于头皮、手足、腋窝、脐部、腹股沟、外生殖器、会阴等部位,在女性往往先发生于女阴而蔓延至肛门、会阴及脐部。初起时为松弛大疱而像寻常天疱疮,大疱形成后不久即破裂,疱皮剥离,迅速发生乳头瘤状增殖,表面有少量发臭的脓样分泌液及黄褐色污痂,周围有红晕。皮损往往成群,可以扩展和融合,范围及大小不定,一般不会布满全身。症状有时缓解,有时加重,可以成年累月,也有的长期不发作。
表现为结痂的疣状增殖出现于腋窝、腹股沟或趾间等处,也常见于头皮或外生殖器,或也发生于唇红缘、唇内侧、鼻孔前部或口腔及阴道等处黏膜。口腔黏膜有增殖含脓的损害时被称为增殖性脓性口炎。病程往往很长,损害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发展。经过若干时日后逐渐消退,终于发生瘢痕而痊愈,所遗留的色素沉着经过多日才消失。
患者因口腔黏膜破溃,在饮食时往往疼痛而不愿进食,从而导致营养不良。
本病常因皮肤损害合并感染,表现为皮肤破溃、流脓,有时因细菌感染而有高热及其他严重的全身症状。
当细菌入血大量繁殖可出现脓毒血症,表现为全身寒战、高热、多种器官衰竭。
与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身体衰弱合并发生感染有关,出现多种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可因此死亡。
当出现皮肤黏膜损害、疼痛的症状及时就诊皮肤科,行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荧光学检查明确诊断,增殖型天疱疮注意与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多形红斑、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泛发性湿疹相鉴别。
当出现皮肤黏膜损害、疼痛的情况下需要及时就医。
当皮肤损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立即就医。
当皮肤损害合并感染出现发热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黏膜损害、疼痛)
皮肤损害出现多长时间了,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吗?
有长期口服的药物吗?
既往有其他疾病吗?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患者皮肤损害的部分、范围和程度,有无皮肤破溃、流脓、出血,通过触诊检查皮肤损害有无疼痛或瘙痒。
取材部位非常重要,对于正确病理诊断有着决定意义。应从新发的小水疱边缘或红斑处取材,活检标本应包括一部分外观正常皮肤。组织学变化和寻常天疱疮基本相同,但表皮的棘细胞层往往较厚,绒毛也较显著。疣状增殖处有乳头瘤样增生及棘层松解,以后棘层松解往往不再显著。真皮内有包含多数嗜酸性粒细胞的致密炎性细胞浸润,表皮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性微脓肿。陈旧皮损处过度角化并有乳头瘤样增生,只有少量或无嗜酸性粒细胞而失去组织学特征。
取患者皮肤做检查,可见表皮棘细胞间IgG网状沉积荧光。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天疱疮抗体,用动物的鳞状上皮(猴食管等)或人皮肤为底物,结果可见底物上皮细胞间IgG沉积呈网状荧光。
增殖型天疱疮的诊断主要依据皮肤黏膜损害和疼痛的典型皮损表现,结合病理学表皮的棘细胞层往往较厚,绒毛也较显著,以及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网状沉积荧光,可确诊。
好发于老年人,皮损为紧张性水疱,尼科利斯基征阴性,病理学改变呈表皮下水疱,血清中有抗基底膜带抗体,在基底膜带有线状荧光沉积。免疫病理体质皮肤基底膜带有IgG、C3呈线状沉积。但增殖型天疱疮表皮的棘细胞层往往较厚,绒毛也较显著,以此鉴别。
皮疹呈多形性,瘙痒剧烈,伴谷胶敏感性肠病,病理学检查为表皮下水疱和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可见真皮乳头颗粒状IgA荧光沉积。而增殖型天疱疮直接免疫荧光可见表皮棘细胞间IgG网状沉积荧光,以此鉴别。
可见水疱周围红斑,呈靶样外观,尼科利斯基征阴性,伴发热,病理学检查为表皮下水疱,直接免疫荧光可见血管周围荧光沉积,多为IgG和(或)IgA。通过组织病理学鉴别。增殖型天疱疮病理可见表皮的棘细胞层往往较厚,绒毛也较显著。
分为儿童型和成人型,水疱呈环状或串珠状排列,直接免疫荧光可见基底膜带线状IgA沉积。增殖型天疱疮直接免疫荧光可见表皮棘细胞间IgG网状沉积荧光,可以进行鉴别。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临床特点是颈、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反复发生的水疱、糜烂以及结痂,组织病理表现为基底膜上层裂隙、绒毛、大疱,表皮内棘层松解及棘细胞间桥消失如倒塌的砖墙,免疫荧光检查阴性,以此鉴别。
增殖型天疱疮的治疗组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严重患者需给予全身药物治疗联合一般支持治疗,对于迁延不愈者可血浆置换或X线照射治疗。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进食困难者给予肠外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注意皮损部位的清洁卫生,预防继发感染,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口腔黏膜损害者注意口腔卫生,预防真菌等感染,可选用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皮损糜烂渗出不明显时,可外用抗生素软膏。
若糜烂渗出明显,可用高锰酸钾等外敷或洗浴,再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顽固性皮损和(或)黏膜损害,可用皮损内注射激素治疗。
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治疗增殖型天疱疮。总原则是及时足量控制病情,维持剂量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对于多数患者,使用泼尼松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要根据新发皮损数量、旧皮损的干燥程度和天疱疮抗体滴度,调整糖皮质激素用量。开始治疗当用药3~5天皮损控制不理想时,可以增加激素剂量50%。治疗有效后至少需要维持2周方可逐渐减量。开始减量时剂量可按原剂量的15%~20%或1/5~1/4减量。以后要减量慢、减量小,直到最小维持量。病情严重的或进展迅速的患者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预防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可单用或与激素联合使用,选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或环孢素,还可选择雷公藤总苷,不推荐使用甲氨蝶呤。
适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可试用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或某些广谱抗生素治疗7~10天,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药物。
一般用硫代苹果酸金钠,一般在总剂量达到300mg时才出现效果。目前应用较少。
为一种疗效高、特异性强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单独使用单克隆抗体或是联合免疫抑制药、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用于天疱疮的治疗,得到较好的效果。
本病暂无手术治疗。
可以快速减少患者体内抗体水平,适于皮损广泛、病情进展迅速的患者,可单独应用,也可与激素或环磷酰胺联合使用。
可以促使顽固的增殖性皮疹消退,可照射顽固的限局性皮损,每周一次,3~4次即可。
近几年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治疗无效的重症天疱疮有效。
增殖型天疱疮的预后尚可,一般可治愈,多数患者不影响自然寿命,部分患者留有皮肤瘢痕的后遗症。增殖型天疱疮患者治疗期间每两周复查。
增殖型天疱疮一般可以治愈。
增殖型天疱疮多数患者不影响自然寿命。
增殖型天疱疮一般没有后遗症,部分患者留有皮肤瘢痕但不影响日常生活。
增殖型天疱疮患者治疗期间每两周复查皮肤检查,治愈后每年复查皮肤科检查即可。
增殖型天疱疮患者一般无需特殊饮食,需要注意营养丰富,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饮食,宜多吃点动物蛋白、维生素成分和微量元素。
增殖型天疱疮患者的护理需注意皮肤清洁和避免感染,家属及患者通过观察皮肤损害的范围和程度有无变化,以及疼痛有无减轻进行病情监测,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
保持床褥清洁、平整、皮损面积大者,所有布类均消毒后使用。室内每天紫外线消毒1次,每次30分钟至1小时。修平病人指甲,避免抓破疱壁。
避免受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
皮损有糜烂、渗液及脓性分泌物或有恶臭,遵医嘱可用高锰酸钾液湿敷,痂皮厚者用消毒植物油浸润后适当去除,有大疱者,先抽尽疱液,再外敷药物。
家属及患者通过观察皮肤损害的范围和程度有无变化,以及疼痛有无减轻进行病情监测。
部分患者因皮肤损害和疼痛出现心情烦躁或恐惧,家属需要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并安慰患者,鼓励患者积极治疗。
使用激素类药物者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避免自行加减药量或突然停药,若在服药期间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增殖型天疱疮患者目前没有特异的预防方式,只能尽量避免发病诱因,避免长期服用药物,避免长时间接触射线,注意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本病目前没有早期筛查的方式。
本病目前没有早期筛查的方式。
避免长期服用药物,如青霉胺、卡托普利、硝苯地平、氯喹、羟氯喹、利福平、孟鲁司特、干扰素和吡唑啉酮衍生物。必须服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避免滥用药物。
日常注意锻炼,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感染。
4202点赞
[1]黄胤,陈柳青,覃莉,等.增殖性天疱疮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017(003):263-264.
[2]冯燕艳,王鹏,居哈尔,etal.Neumann型增殖型天疱疮一例[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10):825.
[3]焦云鹤,金哲虎.增殖型天疱疮1例[J].饮食保健,2018,005(039):85.
[4]刘宝珩,周村建,杨希川.增殖型天疱疮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10:61.
[5]孙才,蒋虹,李珍妮,于梅红.增殖型天疱疮1例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01:52-53.
[6]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77-281.
[7]朴永君主编.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76-28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