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血吸虫是寄生在肠系膜静脉内的一种吸虫病,其幼体可通过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到达各个器官组织引起病变,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病人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出汗增多、肝脾肿大和肠道炎等一些胃肠道症状,结合病史和细菌学检查可确诊。常用吡喹酮治疗,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湄公血吸虫宿主为开放拟钉螺,在水中生活,虫卵在螺体内生长发育为尾蚴后入水,终宿主通过接触疫水感染尾蚴。进入人体的尾蚴寄生在肠系膜内,并通过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引起感染。
长期生活在湄公河沿岸的居民直接接触疫水、从事农业、渔业相关工作的人群等感染了湄公血吸虫尾蚴,还可因食用不干净的水源、食物而起病。
湄公血吸虫宿主为新拟钉螺属的开放拟钉螺(以下简称钉螺),好发于老挝、泰国、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人群普遍易感,以从事农业和渔业的人群感染率最高,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儿童及非流行区人群如遭受大量尾蚴感染,易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有时集体感染发病,呈暴发流行。
接触传播,正常人可因生产捕鱼、种田、割湖草等生活,如游泳戏水、洗漱、洗衣服等而接触疫水,导致感染。
消化道传播,饮用生水时尾蚴也可自口腔黏膜侵入。
本病好发于沿湄公河流域居住的人群以及从事农业、渔业相关工作的人群。
从尾蚴侵入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感染重则潜伏期短,感染轻则潜伏期长。湄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根据患者感染的程度、时间、免疫状态、治疗是否及时等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患者均有发热,伴有畏寒、出汗。热度及热程与感染程度成正比,以间歇型、弛张型多见。
临床上可能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发热期间多伴腹部不适,腹痛、腹泻、呕吐、肠道脓肿、溃疡等。长期感染、危重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容易发展为慢性湄公血吸虫病。
绝大多数急性期患者有肝脾肿大,其质软,且有扣压痛。晚期湄公血吸虫病还可出现肝纤维化。
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仅于体检或尸检、直肠活组织检查时发现,因并发症就诊时才诊断为湄公血吸虫病。晚期可出现消瘦、肝脏萎缩、肝硬化、腹水、腹壁静脉怒张等症状。
湄公血吸虫病晚期肝细胞被血吸虫反复破坏,引起肝脏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表现为乏力、食欲降低、肝区不适、大量呕血与黑粪等,导致血压下降与失血性休克。
可累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单独出现或以不同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包括消化道出血、阑尾炎和腹膜炎、结肠病变等,以阑尾炎病发率最高,临床表现有呕血、解黑色柏油样粪便和便血。
当肝纤维化症状、消化道疾病进展严重时,可引起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临床症状为大出血、腹水、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等。
湄公血吸虫病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病原学筛查。对于有疑似湄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病原学检查。一旦体检中出现血吸虫阳性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治疗。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血吸虫者,并出现发热、出血性紫癜、腹痛、腹泻,偶有肝区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湄公血吸虫病的患者,若出现食欲减退、消瘦、神志淡漠、行为异常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腹痛、腹泻、呕血、右下腹疼痛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内科等。
有症状多久了?
发病之前有没有到过疫水区或者接触、进食江河水及其养殖的食物?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呕吐、胸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肝区不适、行为异常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患者急性期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主要特点。白细胞总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最多可达90%以上。晚期患者常因脾功能亢进引起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粪便内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球蛋白增高,血清ALT、AST轻度增高。晚期患者出现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常出现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慢性血吸虫病尤其是无症状患者肝功能大多正常。
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循环抗原的微量法,有可能作为诊断和考核疗效的参考。
是血吸虫病原诊断方法之一。通过直肠或乙状结肠镜,自病变处取米粒大小黏膜,置光镜下压片检查有无虫卵。
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肝、脾体积改变,门脉血管增粗呈网织改变。
肝包膜与肝内门静脉区常有钙化现象。
患者出现典型湄公血吸虫病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肝区不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沿湄公河流域居住的人群,发病前有血吸虫疫水、江河海水接触史。
直肠黏膜活检检查有湄公血吸虫虫卵、病原学检查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湄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伤寒患者会有高热、中毒面容,皮肤玫瑰疹表现,血培养、骨髓培养可有伤寒杆菌与之鉴别。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会显著增多。
由于痢疾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内引起的常见感染疾病,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粪便为酱红色黏液样,有特殊的腥臭味,粪便中可检查到阿米巴病原体以确诊。血吸虫病患者有腹泻、便血、粪便毛蚴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能与之鉴别。
晚期血吸虫病常有慢性腹泻、便血史。门静脉高压引起巨脾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较多见,肝功能损害较轻、黄疽、蜘蛛痣与肝掌较少见,需多次病原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才能鉴别。
由于湄公血吸虫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已较明确,临床上主要是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及时、彻底、综合治疗原则,对患者进行疾病教育和药物治疗。
口服吡喹酮,吡喹酮的毒性小、疗效好、给药方便、适应症广,可用于各期各型血吸虫病患者,是目前用于治疗湄公血吸虫病最有效的药物。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急性期湄公血吸虫病严重者给予补液、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及全身支持疗法。合并其他寄生虫者应先驱虫治疗,合并伤寒、败血症、脑膜炎者均应先抗感染,后用吡喹酮治疗。慢性和晚期患者除一般治疗外,应及时治疗并发症,改善体质,加强营养。肝脾肿大、上消化道出血等患者可选择适当时机考虑手术治疗。
湄公血吸虫病轻症能够治愈,要早发现、早诊断并且坚持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患者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并发症者,如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大出血愈后较差。
湄公血吸虫病轻症能治愈,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湄公血吸虫病患者治疗及时,病情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湄公血吸虫病每3个月复查一次影像学检查,定期复查病原学,不适随诊。
忌食用疫水区食物或未完全煮熟的水产品。
宜食用经高温煮熟透的食物,多吃蔬菜瓜果以及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
湄公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炎症指标正常并保持稳定为目的,症状控制良好不复发,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同时避免诱发其他感染。
规律并坚持疗程服药,不能因症状好转而中断治疗,并且要定期复查避免治疗不彻底。
避免接触、食用疫水、江河水,必要时做好防护措施,穿水靴、戴手套等。
适当开展室外运动,提高免疫力,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因该病具有一定地域性,故患者在到过湄公河附近地区时,若有身体不适,需高度怀疑本病。
对于湄公河沿岸流域的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血吸虫筛查。对于喜欢游泳、戏水的儿童和青少年重复筛查一次。
病原学检查、直肠黏膜活检有无虫卵。
在流行区普查普治,及时彻底地治疗患者及染病动物,同时个人应避免接触疫水,难以避免接触疫水时应穿长筒胶靴,对于接触了疫水者有条件的应及时服用预防性药物。
4307点赞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单翔翔,黄璐璐,丁玮,李春阳,崔小玉,钱颖骏,官亚宜.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的SWOT分析[J/O].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20.
[3]李兰娟,任红主编.传染病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