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感染指任何腹腔内脏器(包括腹膜)的感染,病原体侵入宿主腹腔、腹膜后腔或腹腔内脏器后造成明显损害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腹腔感染是一类疾病的统称,既包括常见的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同时也包括危害较大的术后腹腔感染、急性重型胰腺炎(感染期)以及病死率极高的粪汁性腹膜炎。
病原菌来自腹腔以外的部位,通过血液播散引起的腹腔感染。
病原菌来自腹腔内,例如消化性溃疡穿孔以及其他空腔器官穿孔所引起的腹腔感染。
腹腔感染是最常见的外科感染之一,指发生在腹腔内、腹膜后和腹腔脏器的感染,包括多种病理情况,从单纯性阑尾炎到粪汁性腹膜炎,都可称作腹腔感染。
90%以上是由单一细菌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以肠道杆菌科细菌为主,如大肠埃希氏菌等。
多继发于空腔脏器穿孔、坏死。在上消化道致病菌以肠道杆菌科细菌为主,其次是非发酵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等,也有可能是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下消化道多为混合感染,其中包括厌氧菌。
致病菌多为耐药菌。
致病菌大多数来自腹腔的空腔器官穿孔,膈下和上腹部致病菌主要是肠道杆菌,下腹部致病菌主要是厌氧脆弱类杆菌和需氧肠道杆菌。
外部细菌进入体内引起感染。
如肠道或胃肠道穿孔,消化道中的细菌直接进入腹腔引起感染。
如化脓性阑尾炎、胆道感染以及重症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虽然化学性炎症通常不合并感染,但如果症状严重,也会合并感染细菌。一些大型的腹部手术,如胆道和肝脏也可能引起腹部感染。
腹腔感染主要由原发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腹腔脓肿等导致,致病菌大多数来自腹腔的病变器官,以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多,占60.3%。
腹腔感染会在感染部位有疼痛,伴有全身体温升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由于感染的部位及发展过程不同,腹腔感染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呕吐、腹痛、腹泻、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腹腔引流物为脓性等。由特定部位疾病所引起的腹腔感染常产生特有的征象,如憩室炎患者常有左下腹部疼痛及便秘,发热和白细胞增多,有时可触及包块;阑尾炎的典型症状为脐周或上腹部疼痛,且常为绞痛,疼痛转移到右下腹;如果阑尾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则有腹膜炎表现。
腹腔感染可导致机体的血液动力学、呼吸、微循环及代谢紊乱,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
腹腔感染早期准确的诊断、风险评估以及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患者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以及腹肌紧张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患者可以到普外科就诊,如果具有手术指征可进行手术治疗。
腹部疼痛位置?是否受过腹部外伤?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疼痛?
是否有做过腹部手术?
既往病史有什么?
都有什么不适症状?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穿刺液细菌培养阳性。
X线及CT可以了解感染灶的部位、毗邻脏器的相关变化,甚至是肠壁的炎症、水肿,膈上、膈下的积液或积气。B超可以探测脓肿,也便于床旁检查,引导脓肿的穿刺引流。
根据病史、查体腹膜刺激征、发热等临床表现,结合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穿刺液细菌培养阳性,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诊断。
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应尽可能留取相关标本送培养,获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依据。
合理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若为化学性炎症,无需应用抗菌药物。若继发细菌感染时,需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
必须充分引流,根据脓液涂片染色和培养结果选择合理抗生素治疗。
首选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与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用药前应收集腹腔引出的透析液做细菌培养,如果培养出多种革兰阴性杆菌,应拔除透析管。
有手术指征者应进行外科手术处理,并于手术过程中采集病变部位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腹腔感染的治疗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患病前的营养状况、基础疾病情况、发生感染的部位、引起感染的病原菌种类、感染累及范围、治疗过程中是否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等。
如果及时治疗,原发疾病可以治愈,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腹腔感染可以治愈。
轻度的腹腔感染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不影响自然寿命。
腹腔感染的病因较多,明确致病原因后注意饮食调理。如果是肠道穿孔导致的继发性感染,患者需要术后初期禁食,待肠道功能恢复后先流质饮食,在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肛门排气后,患者可以吃一些豆浆、米汤等流质食物,之后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小米粥、八宝粥等。可以正常进食之后,需多补充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虾、鱼等。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油炸食物,防止刺激手术切口。
避免生冷食物,如冰镇啤酒、冰镇西瓜等,以免诱发腹泻。
腹腔感染患者需要有效清除病灶、控制细菌感染、预防复发,因此护理工作极为重要。
手术患者在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后,饮食可以逐步转化为高蛋白、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
患者在尚未恢复体力前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防止切口疼痛以及出血。
使用药物治疗患者,需要提高用药依从性,规律、足疗程用药。
对患者的脉搏、体温、血压和呼吸情况进行监测,注意治疗前后的对比和患者腹部体征的变化,对疾病的恢复情况进行动态的观察,预防腹腔内出现残余感染。
腹腔感染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出现腹腔感染的症状需要及时治疗。由于腹腔感染的病因较多,预防主要是对原发疾病的预防以及腹部伤口的细菌感染预防。
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发生腹部创伤后及时就医检查,必要时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饮食均衡、营养,多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
4098点赞
[1]Pieracci FM,Barie PS,BariePS.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of abdominal origin[J].Scand J Surg,2007,96(3):184-19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