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乳突炎是指乳突气房存在的黏骨膜或乳突骨质的慢性炎症,一般认为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同时存在,并将两者列为同义词,也有将其列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并发症。慢性乳突炎可出现听力障碍、耳流脓液等表现,预后较好。
依据病理学特征可分三种:
鼓窦及乳突气房黏膜增厚,但无骨质破坏。
鼓突乳突内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可有骨质破坏或死骨存在。
胆脂瘤形成,乳突有骨质破坏,形成典型的空腔。
慢性乳突炎主要是由于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者是患有急性乳突炎未治愈等原因引起的,好发于免疫力低下、既往化脓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的人群,无明显诱发因素。
炎症向周围扩散,导致乳突气房内发生炎性改变,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急性乳突炎的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残留细菌继续生长繁殖,可使急性炎症转变为慢性炎症,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肌膜肿胀发红,气房骨隔增生,乳突腔暴气不良,气房消失或减少,乳突形成硬化型或板障型。部分病例鼓窦周围的乳突骨质有坏死或肉芽,即所谓单纯慢性乳突炎或骨疡型慢性乳突炎。病变多始于婴幼儿,出现乳突症状多在5~6岁左右儿童。
骨隔融化吸收,形成乳突部脓腔。多见于气房已经发育的年龄较大儿童,常在急性中耳乳突炎的临床症状“痊愈”后一、二年内发现,即所谓“掩蔽型乳突炎”。
目前暂无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容易受到致病菌的侵犯,抵抗力不足诱发疾病。
急性期未能及时治疗控制炎症,逐渐转为慢性乳突炎。
由于咽鼓管、乳突发育还未成熟,容易引发细菌感染,导致此病。
慢性乳突炎的患者可出现耳流脓液、听力障碍等表现,个别患者还会出现头痛、头晕、易疲劳、情绪不稳定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脑炎等并发症。
乳突骨质无损害者,鼓膜多为中央性大小不等的穿孔,有间歇性流脓,为黏液性或黏液脓性无臭的分泌物,流脓间隔期耳内干燥,听骨链多完好,传导性聋较轻。
乳突骨质有破坏者,分泌物为脓性,有恶臭,多为持续性流脓,鼓膜可为松弛部或紧张部边缘性穿孔,或为大穿孔,常有肉芽、息肉或胆脂瘤样物,鼓室内结构常遭破坏,听骨链多不完整,传导性聋较重,听力损失可达50dB。
长期慢性耳痛、反复耳道流脓者可引起头痛、头晕、易疲劳、情绪不稳定、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血压升高、心悸等心血管系统症状,食欲减退、恶心、消瘦等消化系统症状。有的还可出现内分泌功能失调,如月经失调等,以及代谢性疾病,如骨与关节脱钙、骨质疏松等。
乳突骨质无破坏者,很少引起并发症,而乳突骨质有破坏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即脑炎。炎症侵犯脑实质所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可由病毒、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抽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则昏迷,甚至死亡。
当患者出现耳道间歇性流脓、慢性耳痛症状时就诊于耳鼻喉科,做听力检查、耳镜检查、X线摄片等相关检查来确诊,注意与坏死性外耳道炎、急性乳突炎、中耳癌等疾病相鉴别。
患者具有耳道间歇性流脓、慢性耳痛症状时,应当及时就医,明确流脓、耳痛的原因。
当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时候,例如昏迷、休克或者身体僵硬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患者听力有无受到影响?
出现间歇性流脓、慢性耳痛的时间?
目前流脓、耳痛的程度及性质?
流脓、耳痛症状持续了多久?可否缓解?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鼓膜多为中央性大小不等的穿孔,或有少量黏液性或黏液脓性无气味的分泌物,说明乳突骨质无破坏。如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边缘性穿孔,常有肉芽、息肉或胆脂瘤样物,分泌物为胺性,有恶臭,说明乳突骨质有破坏。
帮助明确得知患者的听力状况,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般会表现为听力下降为传导性耳聋。
乳突X线检查多见乳突气化甚差,呈坚实硬化型或板障型。或见骨质稀疏,鼓窦区扩大,有空腔形成,边缘清晰或模糊,或有死骨。
可以通过视诊或者触诊检查,来观察患者耳部有无肿块以及有无流脓和流脓的颜色以及量的多少。
根据局部症状、X线照相、颞骨CT检査结果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即可确定诊断:
患者可出现听力障碍、耳流脓液等表现。
乳突X线检査及颞骨CT扫描多见乳突气化甚差,呈坚实硬化型或板障型,或见骨质稀疏,鼓窦区扩大,有空腔形成,边缘清晰或模糊,或有死骨。
多为老年糖尿病者,起病较急,耳痛与耳流脓为主要症状,耳痛呈持续性且逐渐加剧,常放射至颈部,局部有明显触痛及牵拉痛,外耳道峡部底壁常出现糜烂、肉芽増生,通过X线或CT检查可鉴别。
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向乳突波及,引起乳突气房积脓所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过程中,如发热不退、鼓膜穿孔后耳痛不缓解或一度减轻后又加重、耳流脓增多或突然减少等,均应考虑本病,乳突部肿胀并有压痛,乳突X线摄片及颞骨CT扫描有助于诊断。
有长期耳流脓史,流出血性或脓性分泌物,初期仅有耳内隐痛,后期出现耳深部持续性钝痛并向颞部或枕部放射,夜间耳痛加剧,常伴头痛、眩晕、面瘫等症状耳镜可见肉芽状新生物、质脆,触之易出血。乳突X线摄片及颞骨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
慢性乳突炎治疗周期一般2~4周,据乳突的不同病变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按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三种不同类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进行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适于慢性单纯型乳突炎:
用棉签仔细拭净外耳道分泌物,或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小吸管仔细清除分泌物及脱屑。对初诊患者应做外耳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为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外耳道肿胀并有大量渗液者,可在外耳道填入浸有5%醋酸铝溶液的小纱条或棉栓,每2~3h滴入该药1次,每日更换1次纱条,连用3~4天可使渗液明显减少,无效者改用其他收敛药(3%硝酸银),也可用1%鱼石脂甘油、1%依沙吖啶或2%呋喃西林液。
渗液减少后可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水溶液滴耳。
急性乳突炎早期鼓膜未穿孔时可用用2%苯酚甘油滴耳液滴耳,以达消炎止痛的目的。鼓膜穿孔流脓时应停止用药,改用5%氯霉素丙二醇滴耳液,效果更好,为缓解耳痛可酌情服止痛药。
确定乳突有显著骨质破坏时可根据不同情况施行乳突根治切除术,目的是彻底清除鼓室、鼓窦和乳突腔病变,凿除外耳道后及上骨壁,将乳突腔、鼓窦、鼓室,与外耳道形成共同空腔,破坏了外耳道及中耳的解剖结构,术后听力效果较差。
通过超短波缓解耳痛促进炎症吸收的目的。
慢性乳突炎患者经过正规的治疗流脓、耳痛一般能治愈,不影响寿命,治愈后无后遗症,预后较好,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
慢性乳突炎可以治愈,绝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都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慢性乳突炎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慢性乳突炎患者一般术后3个月复诊,复诊医生会主要观察患者乳突腔黏膜恢复情况,注意是否有耳痛、流脓的加重或持续,是否有局部复发的可能。
慢性乳突炎术后患者平时需要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为主,存在一些饮食上的禁忌,做好日常的饮食调理。
平时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茄子、苹果、香蕉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麻辣烫、麻辣火锅。
最好不要吃坚硬食物,避兔咬合用力影响愈合,不要吃辛辣食物,避免“上火”。饮食要干净卫生,避免感染病菌诱发交叉感染。
慢性乳突炎的患者积极治疗急性中耳炎,避免用力擤鼻涕。家属注意监测术后恢复情况,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
积极认真治疗急性中耳炎和乳突炎,防止转成慢性,有慢性中耳炎和鼓膜穿孔的患者不宜游泳,慎勿让污水或浴水进入病耳。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染、副鼻窦炎、鼻息肉、病灶性扁桃体炎及齲齿等。上呼吸道感染时不可用力擤鼻,擤鼻时不可同时压紧双侧鼻孔,应当排左压右,擤右压左,让鼻涕有出路,否则脓涕裹挟病毒经咽鼓管入犯中耳,导致疾病。
吸烟能降低上呼吸道黏膜的抗病能力,烈酒可减弱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故应忌酒戒烟,确保健康。
需要密切监测术后的恢复情况,如果出现流脓加重、面瘫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中家属多与患者接触,耐心倾听病其谈话。对重度慢性乳突炎患者,家属需要助其解除顾虑、增强信心,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起居规律,防止风寒的侵袭,远离高分贝噪声场所。
耳痛影响工作生活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
避免感冒,患者应学会正确擤鼻,防止涕液进入中耳腔,从而加重本病。
患者应积极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慢性乳突炎是耳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要警惕该病的发生,要做到定期筛查工作,从日常生活中进行该病的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应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尤其存在既往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如发现有反复耳痛流脓症状,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烈性传染病,使儿童身体健康,抗病力强,减少发病。
积极治疗急性中耳炎和乳突炎,防止转成慢性。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副鼻窦炎、鼻息肉、病灶性扁桃体炎及龋齿等。
保持中耳脓液引流通畅,防止污水入耳。
4022点赞
[1]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8-130.
[2]黄兆选.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94-695
[3]席淑新,陶磊.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36-33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