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皮肤结核综合征是皮肤初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的反应,较少见。多见于无结核感染史的儿童,成人感染者多与职业有关,如兽医、外科医生及尸检工作者,常于手部发病,儿童多见于面部。
原发性接种性结核、疣状皮肤结核。
皮肤瘰疬、腔口皮肤结核。
寻常狼疮、急性粟粒性结核病、结核性溃疡或脓肿。
硬红斑、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等。
本病系皮肤初次感染结核杆菌所致的皮肤结核,多通过皮肤轻微外伤直接接种于皮肤。多见于儿童,少见于成人。
本病是由于结核杆菌接种于无天然或人工免疫力的健康人皮肤引起,常发生于儿童,推测结核杆菌通过儿童的面、四肢微小伤口或擦伤部位进入皮肤。常在包皮环切术、不当消毒注射、伤口、术后、耳部穿孔、口对口人工呼吸后发病。当结核病在社区内流行时,身体任何部位接触含菌的痰后可致病。
在世界范围内,本病少见,但在发展中国家皮肤结核患者常有出现,发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
皮肤、黏膜有轻微损伤,在接触结核杆菌污染的物质后可产生原发性感染。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移植术后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慢性营养不良患者。
与肺结核患者共同生活、密切接触者。
儿童。
原发性皮肤结核综合征是一大类疾病,依据机体免疫力、结核杆菌数量、毒性等不一,临床表现各异。
常发生于幼儿的面部、四肢及外生殖器,初起为红褐色丘疹,约2周后演变成结节、斑块,以后逐渐破溃成1~1.5cm坚实的溃疡,似下疳样。溃疡底部呈颗粒状、暗红色,触之易出血。边缘呈潜行性,无自觉症状。经数周到数月后附近淋巴结肿大,并可发生干酪样坏死而形成溃疡或瘘管。原接种处溃疡逐渐愈合,遗留暗红色瘢痕。若机体的免疫力较低,溃疡、瘘管长期难以愈合。
原发性皮肤结核综合征可能并发肺结核、腹膜结核等全身结核病。
原发性皮肤结核综合征是全身性结核感染的一部分,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系统性抗结核治疗。
当患者出现经久不愈的皮损时,如红褐色丘疹、结节、斑块,应及时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传染科就诊,儿童患者可至儿科排查。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皮损有多久了,有无瘙痒、疼痛等症状?
有无外涂激素类药物或服用过抗生素等?有效果吗?
曾经有结核感染史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典型病理表现是结核结节及干酪样坏死。
组织切片抗酸染色或患者分泌物检查,如痰液等。
强阳性者有明确临床意义。
根据皮疹的特点和邻近淋巴结肿大,特别是发生于儿童患者时,需高度怀疑本病。仔细检查可发现小的瘢痕和狼疮样斑疹。在淋巴结炎症之前,可通过细菌学涂片和培养阳性确诊。
孤立的结节或溃疡沿着淋巴管星串状排列,脓液可培养出申克孢子丝菌,组织病理常表现特征性的“三带现象”。
有性病接触史, 皮疹位于生殖器部位,局部淋巴结肿大但很少破溃,损害可查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组织病理主要为血管内膜炎,并有大量浆细胞浸润。
有猫抓伤史,外伤部位发生丘疹、脓疱、结节或溃疡,数周内愈合,此后出现淋巴结肿大、疼痛,常伴有全身症状。
本病需进行全身抗结核治疗,需要早期治疗、联合治疗,要适当休息和注意营养,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将各种抗结核药物配置成含量不同的软膏、乳膏涂抹于皮损表面,有抗炎、杀菌,促进组织吸收及愈合创面的作用,如5%异烟肼软膏、10%链霉素软膏、1%卡那霉素软膏,每日涂抹2~4次。
常用链霉素加1%普鲁卡因,注射于皮损基底部和其周围,每周一次,6次为一个疗程。
手术适合早期较小的局限性孤立的损害,如寻常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等,切除范围应略大于皮损及有足够的深度,以免复发。
一般在疾病早期即行抗结核治疗,很多患者能治愈,皮损不再反复。但若不治疗可数十年不愈,且若合并内脏结核,则预后较差。部分患者若长期不治疗,除由于溃疡和瘢痕收缩产生毁形之外,尚可在皮损或瘢痕上继发癌变。
本病早期治疗,治愈率高。
若治疗得当且无内脏受累,一般不会影响寿命。
该病需要长期坚持服用抗结核药物,且部分病人对常规一线用药不敏感,疗效差,故需要在服药期间定期每月随访。
因结核为消耗性疾病,故在饮食上需要保证充足的能量供给,高蛋白、优质蛋白饮食为优选。
应增加蛋白质、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摄入。
多吃高蛋白、优质蛋白的食物。
要补充钙质,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不宜食用含脂肪较多的油腻食物,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
原发性皮肤结核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应以保护皮肤的卫生为主,避免皮肤损伤,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
注意休息,培养健康的生活作息方式,适当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因为抗结核药物会对肝肾功能造成影响,故每个月应该监测肝肾功能。
儿童可按时接种卡介苗,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日常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增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日常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增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注意通风、保持卫生,避免与结核患者亲密接触。
儿童按时接种卡介苗。
4213点赞
[1]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M].12版.科学出版社医药卫生出版分社,2019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2版.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519-52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