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部脂肪疝是指深部脂肪经骶髂关节后方及两侧深筋膜上的孔道疝出,疝颈处由于卡压、缺血而发生局部炎性反应的疾病。主要以患侧腰骶部疼痛为特点,多为胀痛、酸痛和隐痛,一般不严重,但影响步行,用力按压局部可引起疼痛及感应痛。此病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局部封闭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疝出物多较固定,易触及,疼痛局限,可伴有骶尾部坠痛。
不易触及肿物,多位于骶棘肌外缘下腰三角附近,活动度相对较大,且常伴有臀腿痛症状。
腰骶部脂肪疝主要是由于劳损、分娩的原因,引起脂肪由深筋膜血管和末梢神经孔道中疝出,疝颈处由于卡压、缺血而发生局部炎性反应并产生疼痛。该病好发于肥胖者、既往分娩史者、久坐不动者、腰部既往外伤病史者,可由产伤以及外伤如急性腰扭伤等诱发。
本病好发部位均为腰骶部筋膜有一定活动度的部位,可能是由于劳损、外伤等原因引起。
本病多发生于中年妇女,故亦不除外与妊娠及内分泌系统有关。孕期分泌的松弛素可导致腰椎和骨盆韧带松弛,可能也会使腰骶部筋膜变得非常薄弱、易破。
肥胖人群的腰骶部所承受的重量更大,因此腰部负担更重,在运动时腰部肌肉不协调,腰部脂肪组织较多而筋膜薄弱,就有可能会造成本病。
腰部受过外伤后,可导致腰部功能受限,患者出现腰痛,也可能出现腰骶部脂肪疝。
腰骶部脂肪疝是一种罕见而不易被外科医生所发现的疾病,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该病好发于体型肥胖的中年妇女,发病率为0.0001%,近几年来呈逐渐增长趋势,可能跟现代人群久坐、少运动的生活习惯相关。
指体重指数大于28kg/m^2的人群,会因腰部负担过重、脂肪过多,筋膜较薄弱等出现该疾病。
遭受过外伤的人群,一般腰部结构和功能均会受损。
孕妇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腰骶部筋膜在孕期也更易破裂,会引发该疾病。
例如办公室文员等,因工作原因经常用到腰致使腰部发生慢性病变,也更容易得该疾病。
腰骶部脂肪疝主要表现为下腰痛、放散痛、腰部肿物以及活动受限,常见并发症有下肢静脉曲张和子宫脱垂。
常因弯腰劳动时突然直腰引起腰痛,性质为胀痛,也可因腰部用力或扭伤后急性发病,后转为慢性疼痛。发作性疼痛加重,多为下腰痛,多数有下肢反射痛,腰部及下肢活动时症状加重,平卧位患处接触床垫时,疼痛会发作,有时影响睡眠。不能仰卧者,仰卧时自觉骶髂部两侧有包块,压迫出现胀痛。部分严重者一侧或两侧腰肌轻度痉挛并压痛,少数病人伴有腰臀部和腿部的放射痛,但不过膝部。
患者在坐位或俯卧位时可在腰骶部触及到类似蚕豆、花生或核桃状大小的肿物,一般可以移动,按压伴有疼痛感,是本病最主要的典型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腰部活动受限症状,部分患者腰部按压后存在轻度疼痛,弯腰时可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弯腰时不太灵活。
多见于中年肥胖妇女,脂肪由深筋膜的血管和末梢神经孔道中疝出,疝颈处由于卡压而致病,且会使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引发子宫脱垂。
疝颈处由于卡压、缺血而发生局部炎性反应后,可使脏器或组织经股环突入股管。再经股管突出卵圆窝的疝,从而出现股疝,即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腰骶部脂肪疝症状明显者,要及时就医进行体格检查、X线检查。对于有疑似腰骶部脂肪疝临床表现的患者也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进行排查。本病需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劳损等疾病进行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自我观察非常有必要,一旦出现下腰疼痛就需要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腰骶部皮下深部可触及痛性包块,并出现下肢放散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腰骶部脂肪疝的患者,若出现症状加重,疼痛不止,应立即就医。
患者一般到普外科就诊。
疼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腰痛、下肢放散痛等)
以前受过外伤吗?
是否有分娩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体格检查,可发现腰骶部皮下深部可触及痛性包块。
X线检查,可了解患者腰骶部骨骼情况,排除骨骼疾病导致的腰部疼痛。
MRI检查,可观察腰骶部是否有疝出物,排除腰骶部其他病变。
CT检查,该项检查前,患者至少需空腹4小时。可诊断患者病情、观察是否出现器官病变以及明确体内有无疝出物。
可有腰部外伤或手术史。
有腰臀部或腰腿疼痛,腹压增高如咳嗽、打喷嚏等对疼痛没有影响,下腰痛、臀部及下肢放散痛一般不过膝部。
在髂后上棘附近可触及一群大小不等、压痛明显的皮下结节。
支腿抬高试验正常,下肢感觉正常。
经封闭治疗后腰腿疼可消失或缓解。
腰骶部局部肿物B超下可见脂肪异常堆积,X线未见明显异常,MRI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也表现为下腰痛,但腰骶部无痛性结节,且疼痛沿大腿后侧向小腿及足部放散,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同时伴有患侧小腿以下的感觉、运动及腱反射的障碍。下腰部痛点封闭不能减轻放散痛及其它神经症状,结合腰椎椎管造影、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多与急性损伤或长时间不利姿势下劳动有关,或与妊娠期骶髂部韧带松弛、体重增加及重力前倾有关,主要表现为下腰痛,可放散至同侧臀部及腹股沟部,无腰骶部痛性结节,骶髂关节扭转试验、骶髂关节斜扳试验、直腿拍高试验时,出现骶髂关节附近疼痛或疼痛加重,局部封闭治疗效果较好。通过症状表现以及以上试验检查,易与腰骶部脂肪疝相鉴别。
腰骶部脂肪疝需要进行短期治疗,治疗手段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较小的脂肪疝、病情较轻的患者,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本病还可通过运动治疗以及局部封闭治疗进行改善。
对于较轻的患者可对症使用药物治疗,如口服双氯芬酸钠、舒筋活血片、氯唑沙宗片等。
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腰疝较大以及腰疝发生嵌顿的患者。该手术的作用是通过手术治疗疝气,手术修补疝气缺口,可以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感,防止疾病复发。
可以改善顽固性软组织疼痛,如腰痛。主要针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以及不能生活自理的重症患者。该手术的作用是治疗软组织顽固性疼痛,防止各种骨病等。
劳逸结合,不要太劳累,不要经常保持一个姿势时间过长,以免加重病情,适当运动锻炼身体。
主要治疗软组织损伤和炎症刺激,需要注意的是,该方式治疗后的3天内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腰骶部脂肪疝若能早期确诊,进行手术治疗,尤其是单纯型脂肪疝者,预后较好,不影响寿命。但应注意合并症的存在,术后根据医嘱进行定期复查。
腰骶部脂肪疝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可以治愈。
腰骶部脂肪疝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腰骶部脂肪疝药物治疗可3个月复查一次,手术治疗可1个月后复查MRI等。
腰骶部脂肪疝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禁忌油炸和油脂高的食物,清淡饮食。
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可在术后3~5天进半流质饮食,如小米粥,恢复普通饮食后要注意忌吃肥腻、辛辣食物,以免影响术后伤口愈合。
多进食高蛋白饮食,如鱼肉、精瘦肉等,促进机体的早日恢复。
多进食高纤维素饮食,避免大便干燥,增加腹压。
腰骶部脂肪疝患者的护理,以减轻疼痛为主,注意日常清洁,避免刀口发生感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者在出院后要定期进行锻炼,不能过于肥胖。
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以及不良反应,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及时就医。
手术恢复后注意适当锻炼,保持合适体重,不可过于肥胖。
如果是长期坐位工作导致的腰骶部脂肪疝,注意配戴腰围工作,适当活动。
采取软组织松解术的患者术后需留置引流管,沙袋压迫局部伤口6小时,卧床2~3天。可以适当的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反复站立、下蹲,术后5天可以下床行走。
术后患者3个月内排便的过程中不可用力过度,并且需要避免做可使腹内压升高的活动,如跑步、打篮球等。
需注意个人卫生,患处皮肤要保持清洁,衣物勤换洗。
腰骶部脂肪疝的早期筛查,主要是针对高危人群,出现腰痛时要定期检查,避免病情发展到重症。对于本病的预防,主要是注意饮食以及运动,避免肥胖诱发。
对于中老年人、既往有分娩史的高危人群,如出现下腰痛,宜及早通过MRI等检查进行腰骶部脂肪疝的筛查。
膳食多样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注意清淡饮食。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劳逸结合,不要太劳累,不要经常保持一个姿势时间过长。
有腰部外伤史的人群,及时治疗,避免并发腰骶部脂肪疝。
既往有生产史的女性孕期要多注意补钙,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出现。多食用高钙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适量运动,如散步等。
存在慢性腰肌劳损的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自身的腰部疾病,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腰部,避免做重体力劳动以及长时间连续用腰。
4548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赵学千,康晟乾,张喆,杜渐,贾育松.Z型拨针治疗腰骶部筋膜脂肪疝75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27(09):52-54.
[3]刘吉星.腰骶部筋膜脂肪疝30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07):33-3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