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类癌是阑尾最常见的肿瘤,癌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大多数情况下阑尾类癌是偶然发现,也可能因为管腔闭塞引起急性阑尾炎而被发现,甚至在术后病理检查中发现。病灶直径<2cm,中青年女性多见,预后较好。阑尾类癌患者一般无面色潮红、腹泻、低血压及哮喘等类癌综合征,临床多以急慢性阑尾炎发病,超声是诊断阑尾疾病的首选方法,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手术切除是阑尾类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
由小而单一的细胞形成实性巢形,偶尔伴有腺泡或玫瑰花结形成。核分裂象非常少见。
具有腺体形成的特征。常见两个亚型:
管状型腺类癌,细胞呈腺管状,排列有序,没有实性巢,缺少核分裂象。偶尔细胞胞浆内有大量嗜酸性颗粒。
杯状细胞型腺类癌,肿瘤由小而一致的印戒细胞巢构成,常呈微腺管状排列,有时伴细胞外黏液。
为岛屿型和腺型的混合。
阑尾类癌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但很可能与遗传、神经内分泌瘤、息肉和炎症性肠病等因素有关。
阑尾类癌患者其父母等直系亲属可能也患有此病,有遗传易感性。
一种肾上腺起源的肿瘤,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癌症,其中32%新生儿患者伴有皮肤转移癌,其他年龄组3%伴发皮肤转移癌。在老年患者中,类癌肿瘤偶尔转移到皮肤。支气管类的癌为最常见的转移到皮肤上的原发性肿瘤。柱状癌常局部复发并转移到包括皮肤在内的远隔部位,如阑尾类癌等。
息肉是一组由纤维血管为核心覆盖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形成突触物以后,再构成息肉,也可导致阑尾炎癌。
这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的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可以引起阑尾类癌病的发生。
阑尾类癌占胃肠道类癌的45%,占阑尾肿瘤的90%,该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现象时有发生,患者术后能存活5年以上的大约有80%,幸存几率较高,阑尾类癌在阑尾切除术患者中的检出率约0.3%~0.9%。本病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1:2~4,发病平均年龄为38岁,每300例阑尾切除术中约有1例阑尾类癌。
本病好发于中年人、女性。
阑尾类癌的临床表现和急性阑尾炎相似。早期无明显特异症状,容易忽略,多是由于急性阑尾炎表现入院就诊才诊断为阑尾类癌。
阑尾类癌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者无特异性,早期可有厌食、乏力,也可有恶心、呕吐,但程度较轻。如刺激直肠,可能伴有腹泻、里急后重。
临床表现和急性阑尾炎相似,表现为转移性腹痛,初时在上腹部,逐渐转移至脐部,再转移至右下腹。部分病人发病即出现右下腹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阵发性胀痛、持续性剧烈腹痛,偶尔可见腹痛突然缓解者,这可能由于阑尾腔内压力过高,导致阑尾穿孔,穿孔后阑尾腔内压力突然降低,所以导致腹痛突然减轻。但是穿孔会导致肠腔内容物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导致腹膜炎,可以表现为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如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可以导致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排气排便减少。
炎症重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心率增快,发热达38℃左右,如阑尾穿孔时,伴有发热,体温更高,可达39℃或40℃。
一般不出现类癌综合征,少数病人可出现。类癌综合征可表现为面色潮红、低血压、哮喘、心脏瓣膜病变等。
阑尾类癌大多为良性,阑尾类癌可以直接侵犯邻近组织,如盲肠、输尿管等,晚期可以出现腹腔和后腹膜转移,可出现种植性转移。阑尾类癌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少见,淋巴结转移主要是沿阑尾系膜淋巴结、右结肠动脉根部淋巴结、腹主动脉淋巴结途径;血性转移最常见转移器官是肝脏,其次是肺、脑、骨。
阑尾类癌是肠壁部器质性病变,使肠蠕动蠕动节律失调,形成导引点,近端肠管的强力蠕动将阑尾肿瘤联同肠管送入远端肠管中,引起肠套叠。典型表现为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也可以表现为不完全梗阻,症状较轻,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发作,血便少见。
阑尾腔压力过大导致阑尾穿孔,阑尾穿孔后,阑尾腔压力骤然下降,腹痛暂时缓解。之后会出现全腹剧烈疼痛,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排气排便减少。查体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麦氏点反跳痛最为明显)。
阑尾类癌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造成严重并发症和癌症转移,而导致预后较差,出现腹部疼痛等不适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突然出现剧烈腹痛、无痛性血便、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应立即就医。
长期的慢性腹痛,反复发作的无明显诱因出现的腹泻,需要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外科、胃肠外科或肿瘤科就诊。
有哪里不舒服?
什么时候发现的?
腹痛的具体位置是哪里?
有出现别的症状吗?(恶心、呕吐、腹胀)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里有阑尾类癌病史吗?
通过视触叩听,来看腹部有无异常隆起,腹肌紧张与否,腹部有无压痛,麦氏点有无压痛、反跳痛。如触及肿块,触摸肿块大小、形状、有无压痛等。肠鸣音有无消失、有无移动性浊音等,初步诊断疾病。
近年来一种新的诊断手段,可对类癌病灶做出定位诊断,但前提是首先要考虑到类癌的可能。由于阑尾类癌发病率极低以及其起病方式的特殊性,临床上广泛运用这种检测手段有一定困难。
可见阑尾局部呈团块状,密度均匀且边界清晰的回声影,阑尾类癌多数<2cm,B超的敏感性低,无特异性。如伴有炎症时,难以与急性阑尾炎区别。
表现为阑尾壁环状增厚,或者局限性肿块。增强扫描可见强化,伴周围炎性改变。罕见脓肿或钙化,有利于查看病变严重程度。
通过手术切除阑尾,取部分活检,送病理分析,明确病变性质,是诊断肿瘤的标准。
嗜铬粒蛋白A其敏感性强,特异性较差,嗜铬粒蛋白A的浓度越高,提示肿瘤负荷更重。嗜铬粒蛋白A浓度的明显升高(超过1000ng/mL)提示预后不良。尿液5-羟吲哚乙酸在合并类癌综合征的患者可用于诊断及随访,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0%及90%。
阑尾类癌常表现为典型阑尾炎症状——右下甚至全腹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可伴有血便。
阑尾管腔内见直径<2cm的灰白色肿块,镜下细胞排列成小岛状,沿肌间呈条索状浸润生长,瘤细胞大小一致,呈圆形或小多边形,细胞质中等量、淡红染、核小而圆,染色质无明显核仁,核分裂象少见,符合典型类癌,累及黏膜层、肌层及浆膜层。
阑尾类癌的临床表现与阑尾炎极其相似,都可以表现为转移性腹痛,或者右下腹腹痛,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可有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表现为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影像学检查难以区别阑尾炎和阑尾类癌,多需手术术中冷冻切片和术后病理才可区别。
临床表现有明确右下腹痛病史,查体存在麦氏点压痛、反跳痛等症状,外周血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增高。CT表现为阑尾壁水肿增厚明显,无壁结节,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周围渗出明显,如肿块内出血粪石或者积气,为较特征性表现。
早期发生腹膜种植性转移,出现腹水,形成腹腔假性粘液瘤。CT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囊壁厚且可见壁结节,血供丰富,强化明显,可侵犯邻近小肠、腰大肌、髂腰肌等。
临床表现多与阑尾炎相似,少数以肠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CT表现为阑尾形态失常,呈长条囊袋状改变,囊液密度较高,接近软组织密度,阑尾壁增厚不明显,周围条状渗出,脂肪间隙密度增高。
阑尾类癌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阑尾类癌对放疗不敏感,首选手术治疗,辅以化疗。
包括兰瑞肽、奥曲肽等,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生长抑素受体结合,达到抑制激素分泌及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也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的表达,减少新生血管,间接抑制肿瘤生长。
依维莫司是雷帕霉素衍生物,用于生长抑素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患者。
常用5-氟尿嘧啶、阿霉素、链尿霉素等,常联合使用化疗药物。
阑尾类癌手术方式包括单纯阑尾切除、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式选择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深度、周围组织的情况、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的年龄等诸多因素。
当阑尾类癌直径小于1cm时,肿瘤多局限于浆膜内,几乎不发生转移,单纯阑尾切除即可达到根治目的。
直径大于2cm的肿瘤,多有阑尾系膜浸润和淋巴转移,原则上应行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手术;肿瘤直径在1~2cm者,癌细胞为未分化型、肿瘤位于阑尾基底部,并向盲肠壁浸润、肿瘤侵犯浆膜、淋巴结或阑尾系膜、年轻患者、混合型类癌,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包括手术切除、肿瘤热治疗、化疗栓塞等,适用于合并多发转移灶的患者。阑尾类癌远隔转移极为罕见,若转移病变局限且能够切除建议手术切除。
当合并肝转移病灶时,需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同时通过手术或非手术方法移除转移病灶。在行同位素造影排除其他远处转移病灶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可考虑肝移植治疗。
阑尾类癌虽然属于恶性肿瘤,但是其预后良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疾病预后有重要作用。
阑尾类癌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愈率高,但有复发风险。
阑尾类癌的预后较好,患者5年生存率达90%。
对于肿瘤直径小于1cm的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单纯的阑尾切除术后无需常规随访。对于直径大于1cm的肿瘤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且术后病理没有淋巴结累及或残留病灶也无需常规随访。对于肿瘤大于2cm或合并淋巴结累及、局部广泛病变及远处转移的患者,无论手术方式均需长期随访。对于肿瘤大于1cm、小于2cm,有危险因素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行右半结肠切除的情况,需行长期随访。
术后半年、一年进行随访,此后每年随访一次。
包括血清学及影像学。患者应每年进行嗜铬粒蛋白A的浓度检测,但其提示疾病复发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仍不明确。如患者年龄较小,考虑到CT的辐射量,对需长期随访的患者可考虑使用MRI评估。
阑尾类癌患者的饮食上以避免手术切口发炎为主,合理膳食,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由于疾病消耗较大,术后恢复正常饮食以后应当予以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这有利于伤口恢复。保证合理膳食,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宜进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多饮水,摄入优质蛋白。
术前术后禁止吸烟喝酒,以免影响疾病的预后及术后伤口的恢复,避免术后出现肺功能降低等情况。
阑尾类癌患者的护理上要注意手术切口护理,保持清洁,同时由于这是肿瘤性疾病,需要注意对患者心理进行人文关怀。
患者绝对不能擅自饮食,必须要听从医嘱,并告知违背的严重后果,如肠穿孔等。术后尽快适当翻身,下床稍微行走,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注意手术切口处皮肤护理,保持清洁,避免感染;如伤口出现渗血、渗液时应及时处理。
化疗过程中患者要注意是否对该化疗方案敏感,感受有无不耐受、不良反应等情况。
阑尾类癌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神经内分泌瘤、息肉和炎症性肠病等因素有关。因此预防需要对以上几个因素多加注意,最重要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若患者的直系亲属患有消化道肿瘤,包括阑尾肿瘤等,应当定期做体检。
若患者近期出现无明显诱因的消瘦,伴或不伴便血,无论年纪如何,中老年人尤其注意应当重视此征兆,立即检查。
如有阑尾息肉者,可定期复查,若息肉达到手术指征,可以做手术。
如患者患有炎症性肠病,应当积极治疗,避免其诱发更严重的疾病。
如有慢性反复的腹痛、腹泻,也应该重视,及时就医。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饮水,饭后不宜立即进行激烈运动。如有便秘应当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用开塞露等药品。
4453点赞
[1]贾坤,张静,刘娟等.儿童阑尾经典型类癌1例[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0,17(1):26.
[2]叶桥钦,梁权海,黎子星等.CT对阑尾粘液囊腺瘤和类癌的诊断价值[J].分子影像学杂志,2020,(1):144-148.
[3]张均林,罗强.2例阑尾类癌临床病理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12):1819-1822.
[4]李鹤,陈亮,陈新等.阑尾类癌并发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9):1444.
[5]李明,潘旭.妊娠合并阑尾类癌1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6,8(9):76-78.
[6]陈一峰.阑尾及结直肠肿瘤2019年第5版WHO分类变更解读[J].中国肿瘤临床,2019,46(23):1227-1232.
[7]王鑫.阑尾类癌临床特征与病理特点分析(附5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4):38-38.
[8]李芹芹,张静,罗方秀等.阑尾杯状细胞类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8,25(4):256-260.
[9]刘猛,张如山,邹大朋.阑尾原发性肿瘤18例诊治体会[J].当代医学,2019,25(24):78-81.
[10]苏永祥,王春茂,孟凡强等.47例阑尾肿瘤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刊,2019,54(5):510-5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