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由自身免疫介导,以胰腺肿大和胰管不规则狭窄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部分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IgG4相关系统性疾病在胰腺的表现,胰腺外的其他器官也可以受累,可出现胰腺肿大明显、胰腺弥漫性炎症、腹痛、黄疸等表现。
免疫性胰腺炎可分为两个亚型,两者组织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均有不同。
60%Ⅰ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有其他脏器累及,对激素治疗敏感。由于Ⅰ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IgG4-RD的胰腺表现,被称为IgG4相关胰腺炎。20%的Ⅰ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原因不明,属于Ⅰ型的亚型。
患病年龄相对年轻,约1/3的患者表现为急性胰腺炎。通常有局部病灶,没有胰外表现。约16%~30%的患者合并炎症性肠病。对激素治疗有效,通常不复发。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组织及多个器官中广泛的IgG4阳性淋巴细胞(主要是浆细胞)浸润,进而导致硬化和纤维化。自身免疫病理机制与自身免疫胰腺炎高度相关。
所有自身免疫病理机制均可能成为自身免疫胰腺炎的病因,如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胰腺炎。
人体部分基因如KCNA3突变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有关。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诱发和促进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进展。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为2:1,发病年龄跨度较大,多发生在40~70岁,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占慢性胰腺炎的3.6%~9.7%。
无好发人群,仅以男性、老年人多见。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伴或不伴轻度上腹部疼痛。少数患者会出现新发糖尿病、胰腺功能不全及体重减轻等。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常见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不同程度的腹痛、后背痛、乏力、体重下降等。
更多表现为急性胰腺炎,包括腹痛、血清胰酶高于正常上限的3倍。
50%~70%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1/3患者有体重减轻。
患者血清IgG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可引起IgG4硬化性胆管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梗阻性黄疸,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体重减轻和脂肪泻等症状。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症状多无特异性,因此当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皮肤黄染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可优先至消化内科或肝胆外科就诊。
出现不同程度腹痛、黄疸、体重减轻、消化不良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出现剧烈腹痛、严重黄疸、便血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一般去消化内科、肝胆外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症状持续时长?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乏力、腹泻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黄疸、血糖升高等)
既往有什么病史?
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CA-Ⅱ抗体、类风湿因子、抗ɑ-fodrin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可不同程度增高。
血尿淀粉酶升高、正常、偏低都可能,40%·50%升高,60%~70%肝胆系酶和胆红素升高。
肠促胰酶原试验3因子半数低下,BT-PABA排泄试验为81%,糖尿病型68%,临界型13%,内分泌异常占84%。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超声表现为低回声为主的弥漫性胰腺肿大,弥漫性肿大占69%,局限性肿大占31%。当胰腺局限肿大时,要与胰腺癌鉴别,胰腺癌病变内部回声不均匀,中心部有高回声,胰腺尾侧胰管高度扩张不光滑并呈串珠样改变,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无胰管扩张或很轻微,形态光滑多见。
胰腺弥漫性肿大为特征所见,病变部位的动态CT早期相造影效果不充分,后期相造影呈延迟增强的特征变化。
与体外比较,胰头部胰尾部盲区少,高频超声波表现为低回声为主的弥漫性胰腺肿大和局限性肿大。
由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显示的胰腺管狭窄影像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特征,胰腺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是管腔狭窄的原因,主胰管通常变细,管壁不整,上段胰腺管无显著扩张,狭窄影像的长度占主胰管2/3以上的范围为弥漫型,1/3以上2/3以下的范围为局限型。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炎症最重时,病灶内的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是高积聚的,标准摄取值检查值(SUV)检查值全部在3.5以上,炎症消退或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后,FDG聚集减低,缓解时FDG积聚消失,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全胰腺有病变时,FDG在全胰腺积聚。
可见血清IgG4升高,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治标。
胰腺肿胀增大,后期胰腺实质广泛纤维化。
胰腺管狭窄影像伴有胰腺肿大。
血液检查IgG或IgG4增高,或有自身抗体。
胰腺组织学有大量淋巴浆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
用类固醇激素治疗临床症状改善。
一般鉴别较容易,但局灶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较困难,胰腺癌多为蟹足样浸润生长、胰管突然截断、狭窄远端明显扩张、远端胰腺可以萎缩、肝转移灶、转移性淋巴结等。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假肿物内的高回声斑点具有特异性,有助于鉴别,超声造影也有助于鉴别。实验室检查(血清IgG4升高、自身抗体阳性)、其他器官相应病变及激素治疗效果均对鉴别二者有重要帮助。
胆道蛔虫病发病突然,多数为儿童及青年,开始在上腹部剑突下偏右方,呈剧烈的阵发性绞痛,患者往往自述有向上“钻顶感”,血尿淀粉酶正常,但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时,淀粉酶可升高,主要通过此点鉴别。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为激素治疗有效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约30%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可自发缓解,但临床中仍推荐有症状的患者接受激素诱导治疗。此外,特殊情况下也可考虑内镜介入或手术治疗。
大多数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用法尚未统一,常用泼尼松治疗,维持治疗时间尚无共识,根据疾病活动程度及激素相关不良反应等情况选择维持1~3年。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可减少复发,有报道在维持治疗或停药后复发率为17%~24%。
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等免疫调节剂可用于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
有研究报道熊去氧胆酸治疗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并发的糖尿病、肝功能损害明显改善,胰腺体积减小。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不建议手术治疗,但临床难以排除恶性肿瘤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胆管空肠吻合术。
年老体弱患者,若对糖皮质激素应用有顾虑或激素治疗风险较大,则可对梗阻性黄疸行内镜介入治疗。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预后较好,短期对症治疗就可使症状消失,大部分患者半年后仍未复发,部分患者停药后可能复发,复发者需要持续使用激素维持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如再出现症状需及时复诊。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积极进行系统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经过规范治疗,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很少致命,不影响存活期,但多数患者容易复发。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无特殊饮食宜忌,但急性发作期应注意禁食水,恢复期再逐渐进食,以细软、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一类疾病,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消瘦、体重下降、浑身乏力、脸色发黄。生活中应给予饮食、运动调理,减轻不适症状,促使疾病康复。
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部分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可自愈。
手术治疗患者应注意术后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创口清洁,避免感染。
4472点赞
[1]赵一晓, 吕红.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不同分型及其诊治进展[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6, 38(006):731-734.
[2]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653-1655.
[3]陈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M].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