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关节不稳定是指颈椎第一和第二节之间的关节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其间的血管、神经受损出现的疾病。寰枢关节不稳定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包括外力损伤、先天畸形和疾病因素。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恶心、颈部活动受限、颈部疼痛、行走不稳、肢体感觉障碍,可导致言语障碍、吞咽障碍、呼吸障碍等并发症。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治疗,预后一般。
先天性寰枢关节不稳定,主要由于先天畸形导致的寰枢关节不稳定。
后天性寰枢关节不稳定,由于外力或疾病因素导致的寰枢关节不稳定。
寰枢关节不稳定的主要病因包括外力损伤、先天畸形和疾病因素,常好发于长期姿势不良者、自身免疫病患者等人群。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和家族史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寰枢关节不稳定最主要的病因,由外力直接作用于寰枢关节,导致寰枢关节周围结构破坏,或头部受到外力的挤压、牵拉传导至寰枢关节,出现寰枢关节不稳定。
枕颈部有发育异常者,外伤后较正常人更易发生寰枢关节急性脱位。多数病例是在少年以后逐渐发生寰枢关节不稳定。常见于分节障碍,表现为枕骨寰椎融合成颈2~3椎体融合,齿状突发育不全也较常见。
为病理性寰枢关节不稳定,为缓慢发生的脱位,有寰椎和/或枢椎的骨质破坏性病变。在我国以寰枢椎结核为多见,也偶见于寰枢椎肿瘤或骨髓炎。
长期低头或者习惯用头顶重物都属于诱发寰枢关节不稳定的不良生活习惯。
家族中有寰枢关节不稳定者可能会诱发疾病,但目前机制尚未明确。
寰枢关节不稳定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随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发病率有所升高,发病率无男女及地域差异。
长期低头人群,如办公室工作者属于高发人群。
自身免疫病可导致骨质破坏,出现寰枢关节不稳定,自身免疫病患者发病率较高。
寰枢关节不稳定的典型症状包括头晕、恶心、颈部活动受限、颈部疼痛、行走不稳、肢体感觉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头部疼痛,主要为后枕部的疼痛,可向面部和颈部放射。言语障碍、吞咽障碍、呼吸障碍为寰枢关节不稳定的主要并发症。
由于寰枢关节位置因素,可能会压迫大脑神经,出现平衡感失调。患者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的症状,自觉天旋地转。
由于寰枢关节不稳定,导致颈部周围肌肉软组织出现慢性炎症和水肿,患者自觉颈部疼痛,会自觉避免颈部活动,出现颈部肌肉僵硬。患者颈部旋转范围受限,不能自由旋转。
疼痛为持续性,活动后加重。与寰枢关节位移压迫神经根有关,颈部周围肌肉软组织的炎症和水肿也会导致疼痛。
寰枢关节不稳定可影响下肢运动功能和人体平衡感,患者出现走路不稳,自觉脚踩棉花感,步态不稳。
寰枢关节不稳定压迫上肢神经导致双手出现麻木感,精细活动障碍。皮肤出现异常感觉,出现针刺感、烧灼感、异物感等。
部分患者会出现头部疼痛,主要为后枕部的疼痛,可向面部和颈部放射。
寰枢关节不稳定压迫与语言相关的颅神经会出现言语障碍,表现为说话口齿不清,语言表达不流利。
与压迫咽喉部吞咽反射神经有关,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常出现呛咳。
与延髓、脑干受压有关,患者自觉呼吸费力,逐渐出现呼吸衰竭,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暂停。
当出现寰枢关节不稳定的症状应及时就诊于骨科,行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注意与梅尼埃综合征和脑桥、小脑角病变相鉴别。
当出现头晕、恶心、颈部活动受限、颈部疼痛的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除颈部症状逐渐出现肢体障碍应及时就医。
确诊的寰枢关节不稳定患者突发呼吸暂停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目前从事什么工作?是否经常伏案工作?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晕、恶心、颈部活动受限、颈部疼痛、行走不稳、肢体感觉障碍)
疼痛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加重或缓解因素?
近期有无头颈部外伤?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
医生通过询问病情检查患者有无语言障碍,视诊检查有无颈部畸形、红肿,患者有无异常步态,触诊检查有无肢体感觉异常。
合并感染者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患有肿瘤疾病者有肿瘤标志物升高,自身免疫病者出现自身免疫抗体升高,结核患者血培养出结核杆菌。
颈部X线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X线张口位摄片主要特征表现是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两枚侧块间距不对称,但张口拍片时合作不好可使投影位置偏斜,引起两者间隙异常,或不能满意显示该区解剖结构。必要时多拍几次片,排除因投影位置不当造成误诊。 病情严重者进一步行CT检查有无周围韧带、血管、神经的损伤。
寰枢关节不稳定典型症状,如头晕、恶心、颈部活动受限、颈部疼痛、行走不稳、肢体感觉障碍。
影像学检查发现寰枢关节不稳定表现。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患者没有颈部疼痛及肢体感觉异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与寰枢关节不稳定鉴别。
表现为眩晕及一侧听力进行性减退,行走不稳。患者一般没有颈部疼痛及肢体感觉异常,CT检查显示脑桥、小脑角出现占位性病变可与寰枢关节不稳定鉴别。
寰枢关节不稳定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对寰枢关节复位、纠正不稳定,辅以药物治疗缓解疼痛。寰枢关节不稳定的治疗周期多数为6~8个月。
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对于寰枢关节不稳定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禁用。
为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无抑制呼吸作用,依赖性小,镇痛作用显著。不良反应常见出汗、眩晕、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排尿困难等。
适于轻度寰枢关节不稳定者,通过切开皮肤在直视下进行寰枢关节复位。该术式能进行精确复位,危险系数较低,术后并发症少。
适于颈部周围韧带、软组织紧张的患者,通过剥离松解周围软组织可以有效缓解寰枢关节不稳定。
适于寰枢关节位移严重者,通过植骨和金属固定进行融合,可以恢复寰枢关节的稳定状态。但由于寰枢关节于脑部神经、血管密切相关,术中易损伤血管、神经。
寰枢关节不稳定多数患者可治愈,若无严重并发症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部分患者出现呼吸障碍可窒息当场死亡,治疗不及时者可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后遗症。治疗结束后注意每年复查影像学检查。
寰枢关节不稳定多数患者可治愈。
若无严重并发症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部分患者出现呼吸障碍可窒息当场死亡。
治疗不及时者可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后遗症,患者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肢体麻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寰枢关节不稳定治疗结束后注意每年复查影像学检查。
寰枢关节不稳定患者术后二十四小时后可适当的进入流质饮食,逐渐向半流质饮食以及普食过度。可以多吃牛奶、鱼、猪尾骨、黄豆、黑豆等食物。
在寰枢关节不稳定患者术后二十四小时后可适当的进入流质饮食,这样有利于减少患者的咀嚼,以免在拒绝的时候伤口受到牵拉及颈部活动而导致疼痛。一些肠道较敏感的患者,要先吃一些温流质饮食,以后再逐渐向半流质饮食以及普食过渡。
寰枢关节不稳定患者可以多吃牛奶、鱼、猪尾骨、黄豆、黑豆等食物。蛋白质也是形成韧带、骨骼、肌肉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维生素B、E则可缓解疼痛、解除疲劳。如属寒湿阻滞经络者,应多吃些狗肉、羊肉等温经散寒之食物;如属血虚气滞者,应多进食公鸡、鲤鱼、黑豆等食物。
寰枢关节不稳定患者的护理注意卧床休息和功能恢复指导,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头晕、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有无改善,以及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对病情监测。
寰枢关节不稳定患者术后应该多卧床休息,床头抬高30度,有利于减少切口渗血。每两小时适当变换体位,防止压迫性褥疮形成。可以仰卧、侧卧,侧卧位时应当保持枕头与肩同高。 特别注意仰卧位时不要压迫颈后部,不垫枕头和毛巾等。
寰枢关节不稳定患者术后应进行功能恢复指导,肌力训练包括肢体按摩及关节被动训练。按摩可防止肌挛缩和关节僵硬,被动操作应做到轻重得当、有序有节,切忌粗暴,上肢包括握、伸屈活动,下肢包括直腿搞高,负重抬举伸屈活动,功能锻炼应贯穿于住院直至出院后的恢复期,持之以恒。对不全瘫、全瘫患者还应训练定期排便、排尿,以期尽早拔除导尿管控制排尿。
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头晕、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有无改善,以及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对病情监测。
患者因颈部不适及活动受限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和压抑,家属一定及早进行安慰,告知患者病情和治疗方式,多多鼓励患者,给予患者信心。
寰枢关节不稳定术后可能会有血管、神经的损伤,家属一定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感觉或不适,出现症状及时呼叫医生。
寰枢关节不稳定的病因较为明确,预防最主要的方式为改善不良姿势,避免头颈部的外伤,及早对类风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日常生活中避免长期低头或者用头顶重物,减轻对寰枢关节的压力。
生活中避免危险的行为,运动前穿戴好护具,对寰枢关节做好保护。
对于患有骨关节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人群及早进行治疗,并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
5015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下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葛宝丰,卢世璧.骨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3]赵玉沛,陈孝平.外科学下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