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乙型肝炎病毒直接或间接侵入人体,产生大量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免疫复合物沉积并吸附在肾小球内而诱发的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患者会出现水肿、无力、蛋白尿等症状。目前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尚不能治愈,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疾病的发展。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主要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直接或间接诱发的肾小球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造成免疫损伤。
乙型肝炎病毒直接感染损伤肾脏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诱发自身免疫损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体内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如抗DNA抗体、抗细胞骨架成分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细胞膜蛋白抗体等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
机体免疫功能异常,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体液免疫缺陷和细胞免疫缺陷,不能产生高亲和力抗体以中和抗原,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障碍,使其对循环中免疫复合物清除能力下降,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内,导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在慢性病毒携带者高度流行区域(东欧、非洲和东南亚)和病毒高度传播区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发病率为6.8~20%,男:女为4:1。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发区,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高达10%,伴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率约为8.9%,占乙肝患者8%~13%。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母婴垂直传播和兄弟姐妹间传播,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在肾病综合征的儿童中,20%~50%的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在流行区域,85%~90%肾活检确定为膜性肾病的儿童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这些儿童几乎没有肝脏疾病表现,他们最可能是从母亲垂直感染或从无症状感染的兄弟姐妹中水平传播感染。在有临床和血清学依据的急慢性肝炎患者中,肾病发生率反而不高。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垂直传播的方式传播。
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免疫功能不完善,易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成为慢性携带者,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较成人高发。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肾炎综合征。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疲乏无力。
肾脏损伤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肾炎综合征,可有血尿、大量蛋白尿、下肢水肿、高血压、肾功异常。肝脏损伤,大部分患者肝脏功能正常,部分病人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尿中免疫球蛋白的大量丢失、免疫功能紊乱、营养不良、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使用导致容易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主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尿中大量抗凝物质丢失、高脂血症、血液浓缩等可使血液黏滞度升高。再加上利尿剂、激素的使用以及血小板功能亢进可进一步加重高凝状态,患者可发生静脉或动脉的血拴形成或栓塞,其中以肾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
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过多的液体渗透至组织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肾血流量下降,引起肾前性氮质血症,尤其是重度水肿的患者给予强力利尿治疗时更易发生。此外,肾间质高度水肿压迫肾小管、肾小管管腔内蛋白管型堵塞、肾静脉血栓形成、药物等因素亦可致急性肾衰竭。
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血浆白蛋白血症,蛋白代谢呈负平衡长期低蛋白血症可造成患者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内分泌紊乱等。低蛋白血症还可导致药物与蛋白结合减少,游离药物增多,影响药物的疗效,同时增加部分药物的毒性作用。高脂血症是肾功能损害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可加重肾小球的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主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需要早期就诊,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
直系亲属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需要检查有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及肾脏损伤。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血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已经确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患者,若出现下肢水肿、肉眼血尿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到肾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血尿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下肢水肿、血压升高、乏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尿中泡沫增多、腹胀、尿少等症状)
直系亲属有无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可见血中乙肝病毒抗原阳性,乙肝病毒复制,对于疾病的诊断有指导作用。
提示尿总蛋白定量大于3.5g/24h,帮助诊断疾病。
查看是否有大量蛋白尿、血尿,对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作用。
光镜下可见弥漫性肾小球基膜增厚及钉突形成,增厚的基膜常呈链环状,伴较明显的系膜增生;免疫荧光检查除见IgG及C3呈颗粒样沉积外,也常有IgM、IgA及C1q沉积,沉积部位除毛细血管壁外,也常见系膜区;电镜检查可见大块电子致密物在上皮下、基膜内、内皮下及系膜区沉积。免疫组化法检测可见乙肝病毒抗原呈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沉积,帮助诊断疾病。
血清乙肝病毒抗原或DNA阳性。
存在肾小球肾炎病变,并可除外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肾组织切片中找到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该病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相似,但患者无肉眼血尿,血清补体C3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尤其肾脏病理不一样,肾活检系膜区和内皮下无免疫复合物沉积,可资鉴别。
较多的狼疮肾炎患者肾组织活检中可见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沉积物,与HBV相关性肾炎的病理相似,但狼疮肾炎为多系统的广泛损害,及典型的皮肤损害,抗dsDNA(脱氧核糖核酸)阳性,且无乙型肝炎的临床依据,两者可以区分。
目前,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尚无可以根治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肾小球损伤无法治愈,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疾病的发展。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继发的肾小球疾病,运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首选。目前有多种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及干扰素α等。
拉米夫定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核苷类似物,现广泛应用于乙肝相关性肾炎存在病毒复制的患者。
恩替卡韦是一种脱氧鸟核苷类似物,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阿德福韦为腺嘌呤核苷类似物,它可与腺苷酸竞争性掺入病毒DNA链,作为DNA链的终止物抑制DNA聚合酶,终止DNA链的合成,从而使病毒复制受到抑制,有研究表明阿德福韦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和膜增殖性肾病为主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时疗效显著,但阿德福韦酯易致肾损害,应警惕。
干扰素具有免疫调节、抗增殖及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能有效控制尿蛋白,疗效确切,长期随访,效果稳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对于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或肝功能异常,表现肾病综合征等肾脏损害,可使用泼尼松,同时监测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以及肝功指标,可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无手术治疗,仅能通过药物缓解疾病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目前还无法治愈,预后主要与肾脏病理类型有关,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能够减轻或消除肾损害、防止肾脏功能恶化。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为慢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如果早期诊断,治疗及时,肝脏无明显损伤,尿蛋白转阴,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治疗开始,至少每1个月复查一次乙肝病毒抗原、乙肝病毒检测;当达到治疗目标后,尿蛋白转阴,乙型肝炎病毒不复制,可6个月复查一次。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属于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因此,需要注意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避免加重尿蛋白大量流失。
避免高蛋白饮食,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加重蛋白尿和肾脏损伤。建议每公斤体重每天给予0.8~1.0g优质蛋白,比如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保证热量充足,每天不少于30~35kcal/kg。
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多吃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如植物油、鱼油,以及富含可溶性纤维,如燕麦、米糠和豆类。
严重水肿时限制食盐摄入,一般为小于3g/d。
了解各类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物的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复制的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与家人隔离,家人应该检查有无感染,无感染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
当患者出现严重水肿,需要卧床休息,活动可加重下肢水肿。
患者日常注意自我观察尿中泡沫有无增多,还可到医院使用尿蛋白检测试纸判断尿蛋白浓度。
抗病毒药物按医嘱要求服用,避免随便停用,改变药物剂量和频率,突然停药抗病毒药物容易导致病毒复制加剧。
糖皮质激素须按医嘱用药,不能自行停用或者减量,容易导致肾病反复或引起其它脏器功能障碍;口服激素会抑制自身免疫力,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需要注意预防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因此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关重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
早期筛查有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预防累及肾脏损伤。
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预防感染。
预防母婴传播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加强孕妇产前筛查;高危孕妇产前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高危新生儿生后联合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4816点赞
[1]王辰,王建安主编.内科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43-647.
[2]潘楚瑛,武伟,詹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及病理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845-3847.
[3]甘培尚,丁健文.刘宝厚肾脏病临证精要[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3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