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假丝酵母菌侵犯皮肤、黏膜和内脏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假丝酵母菌为深部感染真菌,又称念珠菌,属机会致病菌。人体正常情况下都存有该菌类,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会导致人体感染疾病称为机会致病菌,主要为内源性传染。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灼烧,症状时轻时重,发作无明显稳定规律,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白带异常、排尿痛等症状,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
念珠菌性阴道炎大多为假丝酵母菌阴道炎,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假丝酵母菌适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其阴道pH通常<4.5。
其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女及30%~4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只有在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尤其是局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变为菌丝相,出现阴道炎症状。
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还有重症感染时,也会引发此病。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乳杆菌生长,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繁殖;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造成假丝酵母菌机会性感染。
肌体免疫力下降,阴道组织内糖原增加,酸度升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
胃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者粪便污染阴道。
使外阴局部温度与湿度增加。
国外资料显示,约75%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念珠菌性阴道炎,45%妇女经历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发病。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可能黏附有假丝酵母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炎症反应。
假丝酵母菌作为机会致病菌,除阴道外,也可寄生于人的口腔、肠道。这三个部位的假丝酵母菌可互相传染,一旦条件适宜可引起感染。
少部分患者可通过性生活直接传染。
极少通过接触感染的衣物间接传染。
假丝酵母菌为机会致病菌,但是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只有在全身及阴道局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时才转变成菌丝状,才出现症状。
因为孕妇孕后激素水平升高,当雌激素水平较高时,阴道细胞产生的糖源会更加丰富,更适合病原体的生长。
因为糖尿病患者的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元超过了正常水平,使阴道的酸度增加,促使念珠菌繁殖,从而诱发念珠菌性阴道炎。
由于中老年女性阴道菌群改变和抵抗力降低导致容易感染。
细菌种类多,真菌喜欢潮湿阴冷的环境。
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典型症状是外阴阴道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阴道瘙痒症状明显,持续时间长,严重者坐立不安,以夜晚更加明显。典型病人妇科检查时分泌物呈豆腐渣样。大约10%~15%的病人仅仅只携带有念珠菌,而没有自觉症状。
症状明显,持续时间长,外阴瘙痒程度居各种阴道炎症之首,严重者坐立不安,夜晚更加明显。
其特征是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
部分患者有外阴部灼热痛、性交痛以及排尿痛,是排尿时尿液刺激水肿的外阴所致。
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
严重者因为异常瘙痒,搔抓患处,则导致皮肤皲裂,表皮脱落。
急性期因为假丝酵母菌数量多、侵袭力强,炎症反应严重,加之因瘙痒而搔抓皮肤,导致外阴、阴道部发生糜烂及溃疡。
孕妇患念珠菌性阴道炎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并发早产,导致新生儿患口腔真菌感染。
当有外阴瘙痒、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妇科就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阴道分泌物检查等可以确诊。
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进行定期妇科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分泌物异常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痛等症状,高度怀疑念珠菌性阴道炎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患者,若见皮肤皲裂、表皮脱落、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甚至还可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排尿困难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泌尿外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外阴瘙痒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尿痛、阴道黏膜红肿、擦除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的白色块状物后露出红肿黏膜面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多采用10%氢氧化钾溶液,可溶解其他细胞成分,提高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取阴道分泌物采用革兰染色,阳性检出率达80%。
取阴道分泌物置于玻璃片上,加1滴生理盐水或10%氢氧化钾,显微镜下检查找到芽胞及真菌菌丝,阳性检出率30%~60%。如阴道分泌物pH>4.5,见多量白细胞,多为混合感染。
取分泌物接种于培养基上,査出真菌可确诊,阳性率更高,但不常规应用。部分病人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而显微镜检査阴性或反复复发,如阴道分泌物pH<4.5,未见大量白细胞、滴虫及线索细胞者,临床怀疑耐药菌株或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时,采用培养法+药敏,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同时指导进一步敏感药物治疗。
可了解阴道的通畅度、有无肿块等情况,可以辅助诊断念珠菌性阴道炎。
典型念珠菌性阴道炎症状,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痛,加上阴道分泌物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
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即可确诊。
细胞溶解性阴道炎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烧灼样不适,阴道分泌物为黏稠或稀薄的白色干酪样。念珠菌性阴道炎和细胞溶解性阴道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鉴别,前者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芽生孢子或假菌丝,细胞溶解性阴道炎可见大量乳杆菌和上皮溶解后细胞裸核。
细菌性阴道病临床表现为分泌物增多,无或轻度瘙痒,阴道有白色、匀质、腥臭味分泌物。念珠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病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鉴别,前者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芽生孢子或假菌丝,细菌性阴道病可见线索细胞,极少白细胞。
滴虫性阴道炎临床表现为分泌物增多,轻度瘙痒,阴道有稀薄、脓性,泡沫状分泌物。念珠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鉴别,前者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芽生孢子或假菌丝,滴虫性阴道炎可见阴道毛滴虫,多量白细胞。
念珠菌性阴道炎治疗主要是消除诱因,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者需要延长治疗时间,真菌学检查阴性后,还需巩固治疗。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停服广谱抗生素、雌激素等。合并糖尿病时要同时予以治疗。勤换内裤,使用棉质内裤,患者的毛巾、内裤等衣物要隔离洗涤,用开水烫,以免导致疾病传播。念珠菌培养阳性但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因为10%~20%妇女阴道内有念珠菌和其他真菌寄生。
念珠菌在pH5.5~6.5环境下最适宜生长繁殖,因此可改变阴道酸碱度,造成不利于其生长的环境。方法是用碱性溶液,如2%~4%碳酸氢钠溶液冲洗阴道或坐浴。
如有糖尿病,应同时治疗,治疗期间避免同房,夫妻同时用药。
又称三苯甲咪唑,抗菌作用对白色念珠菌最敏感。普遍采用克霉唑的乳酸配方单剂量阴道给药,使用方便、疗效好,且孕妇也可使用。单纯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病人首选阴道用药。
又称双氯苯咪唑。可用于外阴、尿道口、男性生殖器涂抹,以减轻瘙痒症状及小便疼痛。
阴道栓使用。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对非白假丝酵母菌,如光滑假丝酵母菌等,其抑菌作用比其他咪唑类强。
抗菌谱广,对深部、浅部真菌均有效。其治疗时病人阴道烧灼感较明显。
单次给药,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
抗真菌谱广,餐后口服生物利用度最高,吸收快,口服后3~4小时候血药浓度达峰值。对于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病人,主张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治疗。
是唯一获得FDA许可的治疗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口服药物。药物口服胶囊生物利用度高,在阴道组织、阴道分泌物中浓度可维持3天。无明显肝毒性,但需注意肾功能。
只限于局部应用治疗,0.4%霜剂;0.8%霜剂;栓剂阴道内给药3天。
制霉菌素每日阴道用药1枚,连续14天治疗单纯性念珠菌性阴道炎。药物疗程长,使用频繁,病人往往顺应性差。
性伴侣无需常规治疗,约15%男性与女性病人接触后患有龟头炎,对有症状男性应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念珠菌阴道炎病人的性伴侣应同时检查,必要时给予治疗。
微波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加速炎症的吸收。
念珠菌阴道炎的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阴道炎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不会影响寿命。
念珠菌阴道炎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感染的现象,较顽固。
念珠菌阴道炎患者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念珠菌性阴道炎治疗结束7~14天后,应该追踪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在巩固治疗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复查,进行真菌培养。
目前对于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饮食调理无针对性宜忌,但生活中需注意忌辛辣食品,以防本病症状加重。另外,患者还需戒烟、限酒,避免甜腻食物,如巧克力、甜点心,这些都有利于病情改善。
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要停用含有激素的保健品,避免服用不必要的药物。生活中注意不要穿紧身的化纤内裤,注意外阴阴道卫生,保持干燥、洁净,避免性生活。同时注意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了解各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使用棉质内裤,患者的毛巾、内裤等衣物要隔离洗涤,用开水烫,避免疾病传播。每日坐浴,清洁外阴。
避免焦虑、紧张或者情绪低落、抑郁,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疲劳。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外阴瘙痒、烧灼感、、排尿疼痛等症状和阴道分泌物的状态。长期服用抗真菌药物者,需要监测疗效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该病无需对性伴侣进行常规治疗,有龟头炎症者,需要进行假丝酵母菌检查及治疗,以预防女性重复感染。
男性伴侣包皮过长者,需要每天清洗,建议择期手术。症状反复发作者,需考虑阴道混合性感染及非白假丝酵母菌病的可能。
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经过治疗后应在月经前复查阴道分泌物。
念珠菌性阴道炎常与外阴及其它部位真菌病并存,或交叉感染。由于皮肤瘙痒而搔抓,可使手指带菌传至外阴、阴道,故应注意皮肤清洁,保持外阴干燥。此外,保持情绪稳定、作息规律、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激素、积极治疗糖尿病,是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
初次发生霉菌性阴道炎者应彻底治疗,避免再次复发。
改善生活习惯,如穿宽松、透气内裤,保持局部干燥及清洁。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可试使用含乳杆菌活菌的阴道栓,调节阴道内菌群平衡。
避免焦虑、紧张,避免压力过大,避免熬夜。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
4451点赞
[1]沈铿,马丁.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60.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241.
[3]徐丛剑,华克勤.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4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