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外伤包括颈椎、胸椎、胸腰段以及腰椎的脊柱外伤,其中胸腰段的外伤最多见。脊柱外伤可以合并脊髓或者马尾神经损伤,特别是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颈髓损伤可高达70%,可严重导致伤残甚至危及生命。脊椎外伤主要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牵引复位等。此疾病如果不及早接受正规治疗,可以引发截肢甚至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经过积极正规治疗,伤情轻的一般可以治愈。
轻度和中度的压缩性脊椎外伤,脊椎的后柱完整,较为稳定。单纯的横突、棘突和椎板的骨折也属于稳定性脊椎外伤。
三柱中有两柱发生骨折、爆裂骨折如中柱骨折后,椎体后部骨折突入椎管,有神经损伤的可能性、累及前中后三柱的骨折脱位等都属于不稳定性脊椎外伤,一般治疗难度系数较大,恢复较慢。
椎体前方受压楔形变,一般属于稳定性脊椎外伤。
椎体呈现粉碎性骨折,骨折块向四周移位,向后移位可以压迫脊髓神经。
脊柱的三柱骨折,可以是椎体向前或向后或横向移位,可伴有关节突关节脱位或骨折。
导致脊椎外伤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因素有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工作事故、病理性因素等,此疾病为非传染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和从事危险工作的人群,无明显的诱发因素。
在交通事故发生猛烈撞击时,可以导致脊椎发生损伤,一般损伤较为严重。
如发生山体崩塌、地震、战乱、海啸台风等使身体脊椎发生损伤,导致脊椎骨折、脊椎撕脱伤等。
体操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发生意外、搬运工被货物砸伤、挖矿人员被重物砸伤等都可以导致脊椎外伤。
如果病人本身骨骼存在疾病因素如骨质疏松、骨骼肿瘤、骨结核等,轻微的外部冲击力量就可以导致脊椎发生损伤。
脊椎外伤目前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脊椎外伤以胸腰段最常见。
老年人骨骼发生退行性变化,骨质疏松化,因为不恰当的运动或者外力,更容易导致脊椎发生损伤。
搬运工、矿工、体操运动员等比普通人群更容易接触到脊椎发生损伤的危险因素。
脊椎外伤的典型临床症状有损伤部位出现肢体活动异常、损伤部位肿胀淤青,部分病人伤及神经还可能出现运动障碍或者感觉障碍,常见的并发症有脊柱骨折、脊柱脱位、脱臼、呼吸麻痹、大小便失禁等。
当病人发生骨折时,骨折部位可以出现活动异常,脊柱有后突或者侧凸的情况。
脊椎外伤后损伤部位出现局部疼痛、翻身困难,皮下出血可见局部肿胀淤青。
部分病人因为损伤神经可以出现肢体瘫痪、运动障碍、四肢或者下肢感觉障碍。在检查时出现或者四肢的痛觉、触觉、温度觉减退或者消失。
当发生外力撞击或者被重物压伤时极易可能损伤脊椎骨,发生骨折。病人表现为后凸或者侧凸畸形、站立困难、肢体活动异常等症状。
在事故中因为过度弯曲导致后纵韧带断裂,暴力使脱位椎体的下关节突移行于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的前方,导致脊柱脱位、脱臼。病人表现为局部关节活动障碍,不能够前屈或后伸。
当脊柱外伤损伤膈神经时,容易导致呼吸麻痹。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不能自主呼吸等症状。
当脊柱外伤损伤马尾神经时,括约肌功能丧失导致大小便不能控制,病人出现大小便失禁。
当脊椎发生损伤后应该及时就医,如出现肢体活动障碍、活动异常,也应该立即就医,大部分患者优先考虑骨外科就诊,常做的检查有X射线、CT检查、磁共振成像、体格检查等。
当脊柱受到损伤后患者出现损伤部位疼痛、淤青、肿胀,应及时就医。
当脊柱外伤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站立困难、四肢活动异常以及感觉障碍,应该立即就医。
当病人意识丧失、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休克,应该立即拨打120。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休克,考虑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今年多大了?
具体哪些部位疼痛?
是否受过外伤?(如被重物压倒、车祸、摔伤等)
目前有哪些症状?(如四肢活动障碍、四肢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从事什么工作?
疼痛哪些位置最明显?疼痛持续多长时间了?
体格检查时,脊柱和四肢必须充分暴露,但应该注意保暖。检查患者的体位,看患者是否能够直立行走;从上至下逐个按压或者叩击棘突,如果发现中线部位的局部肿胀和明显局部压痛,提示后柱已有损伤;检查患者是否有后凸或侧凸畸形;检查躯干和四肢的痛脚、触觉、温度觉,注意会阴部感觉;检查肌力和基本反射如膝跳反射、病理反射、踝反射等。
拍摄压痛区域的正位片和侧位片,必要时增加斜位片或者张口位片,在斜位片上可以了解有无椎弓峡部骨折。
压痛区域的CT以及三维重建可以更清楚的观察损伤的部位以及损伤类型、程度,必要时可以拍摄脊柱全长CT三维重建,可以帮助制定手术方式。
用来检查脊髓、神经损伤或者椎间盘以及韧带损伤,比较适合软组织损伤,能够发现X线和CT不能发现的隐匿性骨折和骨折挫伤。
典型脊柱外伤临床表现:损伤区域出现疼痛、肿胀淤青、皮下出血、站立困难,四肢或者躯干出现感觉障碍,肢体活动异常,出现脊柱侧凸或者后凸畸形等,可以初步诊断为脊柱外伤。
结合外伤病史、体格检查发现中位线部位局部肿胀和明显压痛、X片发现骨折点、CT发现脊椎外伤、磁共振成像发现脊髓或者神经有损伤等,可以明确诊断为脊柱外伤。
椎间盘突出症可发生在颈和腰段,胸段罕见,多发于青壮年,且有外伤史。若出现直接压迫于脊髓中央的情况,可出现十分严重的疼痛,括约肌功能障碍和下肢无力,步行不协调。当椎间盘突出症出现脊髓压迫症表现时,X线平片多见到椎间隙变窄,侧位片前窄后宽,造影片上也可以清楚地显示从椎间盘突向椎管内的核状阴影,以此可与脊椎外伤相鉴别。
椎管内硬膜外脓肿较少见,一般发生于胸段,多为急性,多数患者原来有感染存在,如疔、疖或败血症等,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菌经血行传播到椎管内,形成硬膜外脓肿。患者有腰背痛,或剧烈的神经根性疼痛,严重影响活动。如不及时治疗,病情迅速发展即可以压迫脊髓,引起躯体和四肢麻木、无力,甚至瘫痪。局部穿刺抽出脓液,即可以确定诊断,以此可与脊椎外伤相鉴别。
脊椎外伤一般通过短期治疗,损伤程度较轻的通常可以治愈,常见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复位和牵引等。
在事故现场,急救人员可以用护具固定伤者,利于搬运,防止二次损伤。常用的护具有担架、颈部支具、固定器等。
机体发生脊椎外伤后,局部出现肿胀淤青,可以用冰块或者冰袋冷敷,减少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肿胀症状以及疼痛。
损伤区域可以出现感染,可以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脊椎外伤的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增大,也可以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甲硝唑液、盐酸洛美沙星注射液等。
当脊椎外伤为不稳定型外伤时,需要采取内固定手术方式固定损伤的脊柱,保持脊柱稳定性,避免脊柱不稳定导致神经脊髓发生损伤。
当脊椎外伤有椎骨爆裂性骨折、脱位或者合并急性椎间盘突出,可以采取植骨融合术,在植骨融合后再进行内固定。
当损伤发生在椎管狭窄的病人,即过伸时由于椎管容积减少,导致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或者完全损伤,可以采取后路椎板成形术扩大椎管容积,进行减压。
一般颈椎外伤如无移位的枢椎椎弓根骨折,可以行颅骨牵引或者行Halo固定12周,对于骨折移位明显者需要手术治疗。
脊椎外伤的预后情况与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的方式有关,轻微的脊椎外伤可以治愈,如果脊椎外伤伤及神经,可以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还可以遗留后遗症。脊椎外伤一般术后一个月建议到医院进行复查。
脊椎外伤是否能够治愈与病情的轻重有关,轻微的脊椎外伤可以治愈;重度的脊椎外伤不能够治愈,常遗留后遗症。
本病轻者不影响自然寿命,伴有严重后遗症者可影响自然寿命。
当脊椎外伤损伤神经时,可以遗留四肢瘫痪、肢体或者躯体感觉障碍等后遗症,患者表现为不能够自主活动、站立困难,痛觉、温度觉、触觉减弱或者消失。
脊椎外伤的患者术后一个月建议到医院复查,主要的复查项目有X线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等,了解损伤恢复情况以及手术疗效。
脊椎外伤患者一般营养状况差,食欲减退,需供给高蛋白、多维生素及高热量饮食,鼓励患者多进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患者若病情较重出现瘫痪需长期卧床,会造成肠蠕动减慢,出现腹胀和便秘,影响食欲,应多饮水、多吃粗纤维食物、水果、蔬菜,防止便秘。
患者应加强营养,多食瘦肉、鱼、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脊椎外伤患者早期应该卧床休息,避免创伤部位二次损伤,谨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还要注意卫生清洁,积极防治感染,待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锻炼。
术后患者早期应该尽量卧床休息,避免过多的活动引起创伤部位二次损伤。
待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做些锻炼,避免肢体长期不动,用尽废退,出现肌肉萎缩等情况。
谨遵医嘱,了解药物的用药剂量以及用药方式和常见副作用。一般甲硝唑、沙星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为恶心、呕吐、药疹等,出现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告知医生。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定期帮助患者翻身,以防出现褥疮。
若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要注意卫生清洁,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脊椎外伤的病人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病情变化,是否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肢体不能够随意自主的运动、躯体或肢体出现感觉障碍、痛觉障碍等,如果出现以上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脊椎外伤患者出现瘫痪,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排尿排便障碍,工作、学习、生活都受到影响,多有悲观失望的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家属及朋友要关心病人,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本病急性期,尽早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从卧位逐步改为半卧位和座位,开始由他人扶持,逐渐变为自己坐起,端坐时间延长。能独立坐稳后,病人可以在他人协助下下地站立,开始扶桌、床等站立,以后扶拐靠墙站立、扶双拐站立至最后能独自站立。独自站稳后,再进行行走训练,开始由他人扶或用习步车,先练习迈步,然后逐渐至扶拐走。运动量逐渐加大,注意安全,在训练时必须有人保护。
脊椎外伤属于意外性事故,无确切有效的预防措施。其预防重点在于危险工作人群做好保护措施、安全驾驶避免交通事故以及老年人群避免过度运动等。对于有外伤史的人群出现四肢活动障碍、四肢活动异常,应该早期到医院进行筛查。
对于有外伤史的人群出现局部皮肤疼痛、肿胀淤青、四肢活动障碍或者活动异常,需要早期到医院进行筛查,主要筛查项目有X射线、C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
从事危险工作的人群如矿工、搬运工等,应该做好防护措施。对于没有把握的采矿工作或者搬运工作,尽量不做。
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驾驶。不要酒驾或者醉驾以及疲劳驾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老年人群身体欠佳,骨质疏松,避免过强度的运动导致脊椎外伤。
尽量避免去高危险的景点或者场所。
伤者在搬运过程当中应该采取正确的搬运方式以及固定,避免出现二次损伤。
4581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82-690.
[2]陈孝平,赵玉沛.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14-918.
[3]董春香.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脊柱外伤骨折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8,27(5):140-14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