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炎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而致的炎症。腺样体又称增殖体或咽扁桃体,是所有正常儿童鼻咽腔都存在的淋巴组织团块,它的大小因人及年龄而有不同,约6岁时最大,10岁以后逐渐退化,但部分成人仍有腺样体残存。本病常见于儿童,成人甚少见,因它可致鼻腔、咽鼓管阻塞及呼吸道炎症,并可因长期鼻塞、用口呼吸而影响口腔、鼻腔、颜面部,甚至全身的发育,故应引起注意。
腺样体炎致病原与扁桃体炎相似,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他有葡萄球菌及病毒等,此外,变态反应性素质也是致病原因之一,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患有慢性扁桃体炎的人群,机体抵抗力降低为诱发腺样体炎的因素。
是最常见的原因,多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他有葡萄球菌、鼻病毒、流感病毒甲型、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
如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口腔炎、鼻窦炎等蔓延而侵及腺样体,亦可继发于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后。
肥大细胞脱颗粒,可导致腺样体充血水肿。
抵抗力下降意味着抗病能力降低,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易诱发该病。
腺样体炎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
腺样体炎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患有慢性扁桃体炎的人群,长期居住在寒冷、潮湿地区的人群。
急性腺样体炎患者可表现为突然出现高热,体温高达39℃以上,另外,可出现明显的咽痛、咳嗽、鼻塞、流鼻涕、张口呼吸、睡时打鼾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不仅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气管炎等并发症。
患者表现为鼻阻塞、流黏液性或黏液脓性鼻涕,患儿经常用口呼吸、睡时打鼾、易惊醒,长期张口呼吸导致颌面骨发育障碍,表现为上颌骨狭长、硬腭高而窄、上门齿向前突出、牙列不整、下颌骨下垂、上唇短而厚、面部缺乏表情、目光呆滞,被称为“腺样体面容”。由于长期呼吸阻力增加,肺扩张不好,可致胸部畸形,如鸡胸或扁平胸。鼻分泌物由鼻咽下流,刺激呼吸道,可引起阵咳,且易患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长期咽下鼻咽部分泌物可使消化功能紊乱,发生便秘或腹泻。
畏寒、发热,小儿患者在发病前可出现畏寒发热,多数患者体温在37.5~39.5℃,少数可达40℃以上,患儿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全身乏力,发热程度与致病病毒的种类有关,如为混合感染,体温大多较高。
腺样体肥大可影响咽鼓管功能,是造成儿童中耳炎的重要原因,可致急性中耳炎反复发生或久治不愈,导致听力障碍及耳部的其他病变。患腺样体炎的儿童发育及营养状况常较同龄儿童差,反应迟钝、记忆力差,夜间可有磨牙及遗尿等。
由于鼻咽分泌物常被患儿咽入胃中,引起胃肠活动障碍,可导致厌食、呕吐、消化不良等,可出现夜惊、多梦、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多表现为鼻咽干燥感、异物感等。
腺样体炎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对儿童的健康危害是很大的,不仅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可能导致并发症的滋生,其危害不仅由于炎症蔓延可引起邻近器官的感染,如中耳炎、鼻窦炎,喉、气管、支气管炎等,更重要的是本病作为人体常见的感染病灶之一,与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心脏病、长期低热等疾患关系密切。
炎症蔓延发生在中耳部位的感染,即病毒或细菌引起鼓膜后面区域的炎症。
炎症蔓延至鼻窦所致,主要症状是鼻塞、流脓涕和头痛,常常伴嗅觉减退或丧失。
炎症蔓延至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可出现急性或者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
当普通人群出现发热、鼻塞、鼻涕、咽痛、打鼾、腺样体面容等症状表现时,积极就诊,做纤维鼻咽镜、X线鼻咽侧位拍片检查,以便明确诊断为腺样体炎。
患者存在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不明原因发热,并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
颈部淋巴结发生肿大,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
出现腺样体面容,伴有咽痛、打鼾等症状。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喉科、呼吸内科就诊。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畏寒、发热、遗尿等症状)
症状出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做过治疗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在鼻咽顶及后壁可扪及柔软块状物。
可见腺样体充血、肿大,表面覆有渗出物。鼻腔和口咽也有不同程度急性炎症现象,咽后壁有下流的分泌物黏附。
有助于急性腺样体炎的诊断,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等改变,病原体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结合药敏试验可为抗生素等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患儿张口呼吸,有时可见“腺样体面容”。
硬腭高而窄,常伴有腭扁桃体肥大。
充分收缩鼻腔黏膜后进行检查,可能在鼻咽见到红色块状隆起。
在鼻咽顶部和后壁可见表面有纵行裂隙的分叶状淋巴组织,像半个剥了皮的小桔子。
可见气道有软组织阻塞鼻道,有助于诊断。
检查时可见鼻腔内分泌物多、鼻黏膜充血,清理分泌物并收缩鼻黏膜后,可见到位于鼻咽部肿大的腺样体。
鼻咽部扪诊可以摸到柔软肿块。
X射线鼻咽部侧位片,观察到鼻咽顶及后壁软组织增厚。
为咽后间隙的化脓性炎症,为咽后淋巴结化脓所致,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其中半数以上发生在周岁以内,起病急,有发热、哭闹、烦躁不安、因咽痛拒食,穿刺抽脓、X线片检查发现脓腔可与之鉴别。
腺样体炎患者如果病情较轻,可鼻内滴用血管收缩剂(如1%麻黄素液)、口服适量抗组胺药物,以解除症状,重者则需行腺样体切除术。
患儿应卧床休息,高热可予以退热剂,症状较重者可选用青霉素、罗红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并防止并发症发生,局部用0.5%~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
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感染,鼓励进流质饮食,补充营养。
及早使用有效、足量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蓝芩口服液)、抗生素(青霉素、罗红霉素)预防细菌感染,同时可给予氯雷他定口服。
目的是保持鼻道湿润、稀化痰液及消炎,常用的药物组合有布地奈德、α-糜蛋白酶和醋酸可的松,以上两种选一种组合加蒸馏水,用喷雾器喷入鼻咽部或氧气、超声雾化吸入。
部分患者可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
腺样体肥大阻塞后鼻孔致鼻阻塞、张口呼吸、打鼾或有腺样体面容者。
反复发生急性化脓性或非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出现中耳积液者。
儿童患慢性鼻窦炎或屡次发生急性气管炎者。腺样体切除术一般在4岁以后进行,但在特殊情况时,4岁以前也可以行此手术。
出血性疾病、已行腭裂修补手术或有黏膜下腭裂的儿童,术后可能产生开放性鼻,近期有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应延期手术。
腺样体炎患者及时救治,一般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可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可能会遗留腺样体面容等后遗症,患者一般三周或六周需要复诊一次。
腺样体炎患者可以治愈,绝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腺样体炎患者经过积极的系统治疗,无并发症发生,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腺样体面容是指由于腺样体肥大导致发育、发生障碍,可有上颌骨变长、硬腭高拱、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的面容,腺样体面容一旦形成,难以恢复。
腺样体炎患者治疗后一般三周或六周复诊,复诊时需注意观察鼻咽部黏膜恢复情况,是否有局部复发的可能,同时也便于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腺样体炎术后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主,保证水分的摄入,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食品易生燥热,容易加重黏膜水肿状态,从而使症状加重。
多饮水,保证充足水分的摄入,促进炎症的代谢。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和新鲜的水果、蔬菜。
成人患者应当忌烟、酒。
腺样体炎患者日常中要保持口腔清洁,室内空气要流通,适当锻炼身体,同时也要密切监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需及时汇报医生,也要按医嘱进行服用药物。
寻找有助于顺畅呼吸的体位,如半坐卧位(后背与床铺呈45°角左右)。
保持空气的流通,保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但不宜直接对着风口,以免受凉。
因为炎症,口腔自洁作用减弱,此外,激素类口服药物服用后易在口腔内滋生细菌,故需要加强口腔清洁,每次吃饭、用药后要刷牙,买合适的口腔清洁液以预防口腔感染。
出院后应加强锻炼,规律作息,早睡早起。
护理人员以及家属要密切监测腺样体炎术后患者的呼吸,口腔分泌物的数量和性状或基本的生命体征等,出现异常需及时汇报医生。
腺样体切除术后,手术创面一般进行压迫止血,因此有继发再出血的可能,术后患儿不能喊叫、哭闹,以防出血。
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治疗,不可随意停药或者减少药物用量。
腺样体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预防感冒、作息规律,同时需要禁烟、酒,并积极治疗邻近器官感染,对于腺样体炎的预防有一定帮助。
预防感冒,保持口咽部清洁,勤漱口。
作息要规律,勿熬夜,适当的运动锻炼、均衡营养,提高机体自身抵抗力。
禁烟、酒,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积极治疗邻近器官感染,如出现鼻塞、鼻涕、咽痛、打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4151点赞
[1]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31-332.
[2]黄兆选.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4-156.
[3]席淑新,陶磊.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77-47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