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肺炎,是肺部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器官移植的开展,以及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的增多,肺念珠菌病有增多的趋势。
支气管炎型的症状较轻微,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类似。
与急性肺炎类似,多次痰培养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出念珠菌可确诊。
表现为支气管哮喘或过敏性鼻炎。
肺念珠菌病主要通过吸入,也可通过血源性感染。吸入(原发)性感染多因定植于口腔和上呼吸道的念珠菌在机体防御机制削弱时吸入致病。在念珠菌定植、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高营养、ICU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粒细胞缺乏、置入人造装置、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胃肠道或心脏外科手术、住院时间延长、HIV感染、糖尿病等易发生血源性肺念珠菌病。此外,较少见的是先天性肺念珠菌病,系新生儿出生时经产道获得的感染。
念珠菌进入肺部被吞噬后,在巨噬细胞内可长出芽管,穿破细胞膜并损伤巨噬细胞,尚可产生致病性强的水溶性毒素,临床上引起休克。
某些念珠菌能分泌毒素和水解酶破坏组织,当人体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时,念珠菌可侵入呼吸道引起内源性感染。
念珠菌感染部分地区和种族,任何年龄组包括胎儿均可被感染。
念珠菌感染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可定植于人的皮肤、口腔、胃肠道等处。
近年来,由于免疫功能受损,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内源性比较常见,因为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只要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大量增殖并侵袭周围的组织,引起自身感染,常见部位就是消化道和肺部。
外源性的感染,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比如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还可以通过医疗环境间接传播,也可以通过饮水、食物等多种方式传播。
肿瘤患者放疗、化疗之后以及器官移植,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受念珠菌感染,还有本身免疫缺陷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等都是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
长期卧床患者、年老患者免疫力低下,呼吸道抵抗能力弱,易受到念珠菌属感染,引起慢性支气管、肺部感染。
肺念珠菌病无特异性表现,可表现为不能解释的持续发热、呼吸道症状,而体征轻微。血源播散型常出现念珠菌败血症和休克,最终导致呼吸衰竭。通常肺念珠菌病按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支气管炎型、支气管-肺炎型及肺炎型。
支气管炎型病变主要累及支气管和周围组织,主要表现为局部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甚至剧咳,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或脓痰。体检可发现口腔、咽部及支气管黏膜散在点状白膜,听诊偶及干啰音。
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多量似白泡沫塑料状稀痰,偶带血丝,随病情进展,痰稠如干糨糊状。还有憋喘、气短,尤以夜间为甚,乏力、盗汗,多不发热,X线仅示两肺中下野纹理增粗。
大多见于免疫抑制或全身情况极度衰弱的病人,临床表现为畏寒、高热,咳白色泡沫黏痰,有酵臭味,或呈胶冻状,有时咯血,临床酷似急性细菌性肺炎。
此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肺念珠菌病一旦诱发血源性肺炎就会容易造成心肌炎。一般心肌炎的发生原因跟感染性因素有关,特别是肺部出现相应的感染会增加心肌炎的发生几率。
肺念珠菌并达到一定程度也会直接侵犯到人们的胸膜,造成渗出性胸膜炎,临床上渗出性胸膜炎跟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肺栓塞等因素有关,而肺念珠菌病会由于念珠菌向周围的部位进行蔓延扩散,直接会感染胸膜而引起渗出性胸膜炎。
大多数是由病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引发的炎症病变,肺念珠菌病是一种由细菌感染诱发的病变,一旦这些细菌由局部病灶入人体的血液,则会直接引起菌血症。
肺念珠菌病往往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当中,院内感染多于社区感染,一旦出现呼吸道症状或全身症状,应及时到呼吸内科或感染科进行就诊,明确诊断。此外,应该对易患重点人群进行积极防治,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及提高治愈率。
器官移植和免疫缺陷者、长期卧床患者、年老患者等高危人群出现迁延不愈的呼吸道症状或全身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如果存在呼吸道症状,如咳嗽,甚至剧咳时,应就诊于呼吸内科。
若患者症状加重,出现并发症,引起感染,可转诊至感染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呼吸道症状、乏力等)
症状发现了多长时间?
既往是否预防性使用过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或糖皮质激素?
是否就诊或进行过何种治疗?
既往患有何种疾病?(如免疫缺陷、肿瘤等)
近期是否入ICU住院?接受过何种治疗操作?(如气管插管等)
咽拭子、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腔积液、血液等直接涂片镜检或做革兰染色、PAS染色,标本中发现芽生孢子及假菌丝和菌丝有诊断价值。
正常人咽喉部可带菌,痰培养3次以上阳性才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经支气管镜保护性毛刷采样培养较为可靠,由于菌血症持续时间短,故血培养阳性率较低。
纤支镜活检或经皮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念珠菌菌丝侵入证据可以确定诊断。
检测念珠菌抗原主要有甘露聚糖抗原、47KD抗原、热不稳定抗原,免疫学检测抗甘露聚糖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理想,重症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者常出现假阴性。
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差,支气管炎型在X线上大多无异常表现,或仅有两下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偶见肺门淋巴结肿大。支气管-肺炎型见中下肺野弥漫性斑片状影。肺炎型则呈小片状或大片状阴影,常波及整个肺叶,或有小片状阴影的大片融合,甚至脓肿形成。病变可以在短期内变化,或出现游走,亦可伴胸膜改变。少数病例影像学上可表现为间质性病变,或粟粒状阴影,可有融合趋势。无基础疾病的患者肺部出现孤立性结节(念珠菌球),酷似肿瘤,慢性病变呈纤维条索状阴影和代偿性肺气肿。与曲霉和隐球菌相比,肺念珠菌病表现为实变影较多见。
念珠菌肺炎少见,痰或支气管分泌物念珠菌阳性多为定植菌,不能据此诊断为肺念珠菌病,应从宿主因素、临床表现、微生物学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宿主因素。
有感染性肺炎的表现,影像学检査有新出现的局灶性或弥漫性支气管肺炎,或细小结节状,或弥漫性浸润影(血行播散)。
可排除细菌等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
合格的痰或支气管分泌物标本两次显微镜检酵母假菌丝或菌丝阳性,以及真菌培养有念珠菌生长,且两次培养为同一菌种(血行播散者除外)。
血清葡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连续两次阳性。
直接涂片镜检,一般在送验标本后一小时内即可为临床提供信息,镜检见假菌丝或菌丝与岀芽酵母并存(念珠菌属的特征)。
正常无菌部位组织病理镜检有典型假菌丝及芽胞,培养结果呈阳性者可确诊为侵袭性念珠菌病。
G试验可作为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辅助指标之一。
亚急性或慢性病程,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午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失眠、心悸,女性患者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等。X线胸片见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匀,消散缓慢,且可形成空洞或肺内播散,痰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需要抗结核治疗,联合使用抗结核药物,一般抗菌治疗无效。而肺念珠菌病多表现为高热、咳白色泡沫黏痰,呈胶冻状,有时咯血,X线仅示两肺中下野纹理增粗,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念珠菌菌丝侵入证据可以确定诊断,据此可对二者进行鉴别。
肺念珠菌病是念珠菌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支气管炎,肺部的感染,在肺部真菌感染中比较多见,大多为院内感染,能占到真菌感染的一半以上,在监护室比较多见。治疗针对病因的治疗,去除诱发的因素,比如激素免疫抑制剂,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患者注意休息,预防受凉,加强个人的营养支持。
需根据致病念珠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以及3种含脂复合制剂,治疗敏感性略差的光滑念珠菌或克柔念珠菌所致者。
包括药物有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高于氟康唑及伊曲康唑。
目前仅有静脉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少见,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
常与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联合治疗。
念珠菌球或局限性肺部病变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但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肺念珠菌病是肺部真菌感染的一种,及时抗真菌治疗一般可以治愈。大部分患者经过有效治疗预后尚好,但基础疾病及诱因难以消除且出现多重耐药者预后较差。
肺念珠菌病经过有效治疗后,可以治愈。
肺念珠菌病治愈后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2~4周,呼吸道症状及全身症状改善后,可复查胸部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免疫学检查。
肺部念珠菌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同时还应注意饮食方面的禁忌,避免食用各种刺激性食物,保证饮食的科学合理。
肺念珠菌病患者的饮食上应注意以清淡为主,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特别是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可以将鸭梨切块去核,与杏仁去皮尖打碎同煮,加入冰糖,代茶饮用。
宜多吃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鱼、虾、莲子、核桃、苹果、猕猴桃、赤豆、蜂乳、芝麻。
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比如葱、姜、蒜、辣椒等,并戒烟、忌酒。
对肺念珠菌病的病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护理与预防念珠菌感染也相当重要,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的管理、病情监测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以配合更好的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和疾病治愈率。
患有肺念珠菌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尽量让自己能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这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患者平时要注意少生气,避免过大的情绪波动,尽量保持情绪稳定,这样才更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对于患有肺念珠菌病的患者来说,在恢复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以防止病情复发,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规律的作息可以平衡患者的内分泌,预防复发。
需要监测肺念珠菌病患者的生命体征、其他症状及体征的变化,遵医嘱定期复诊。高危人群出现呼吸道症状或全身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目前对于肺念珠菌病高危人群,应注意增强体质,加强支持治疗,尽可能减少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滥用。
积极治疗基础病。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
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导致念珠菌感染的医源性因素,如及时拔除深静脉留置管。
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加强支持疗法,避免感染。
4965点赞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邓守恒,陈萍.临床内科诊疗指南[J].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