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片虫病是由布氏姜片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属于常见的寄生虫病。人多因生食附有姜片虫囊蚴的菱、茭白、荸荠、藕等水生食物而感染。姜片虫尾蚴亦可在水面成囊,故饮用河塘自然水也可能引起感染。患者常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及吸收不良等表现。经积极驱虫治疗后,该病可获痊愈,预后良好。
姜片虫病的流行常与种植、生食水生植物和养猪业密切相关,人多因生食附有姜片虫囊蚴的菱、茭白、荸荠、藕等水生食物而感染,另外,饮用河塘自然水也可能引起感染。
姜片虫病是由于布氏姜片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姜片虫是寄生于人体的最大吸虫,从囊蚴进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产卵约需2~3个月,成虫可存活1~2年,长者可达4年余。成虫以强大的腹吸盘吸附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黏膜上,可引起被吸附的黏膜及邻近组织炎症,致使患者的消化功能障碍。虫体大量摄取肠道内养分,加之遮盖肠壁黏膜,妨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导致营养不良。虫数很多时,可成团堵塞肠腔,形成肠梗阻。
生吃藕、荸荠、茭白、菱角等水生植物,喝生水,猪粪污染水源等,都可诱发本病。
病人和病猪为主要传染源,猪因其青饲料含囊蚴而感染。青饲料如水浮莲、浮萍、蕹菜等常种植于猪舍附近,以猪粪为肥料,或冲洗猪舍污水流入种植中,而扁卷螺又以此环境为孽生地,由此而提供完成姜片虫生活史各期所需的环境和条件。
人对姜片虫普遍易感,5~2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感染机会多,故得病最多,感染大多发生在采菱季节(7~9月份)。在重流行地区 , 60岁以上人群感染率也很高。
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国内流行于从云南到河北一线的东南半个中国,以水乡为主要流行区,在有中间宿主和媒介水生植物存在的情况下易造成本病流行。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包括流行区生啃食菱、藕、荸荠等水生植物,或饮含囊蚴的生水。
5~2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感染机会多,在重流行地区 , 60岁以上人群亦可感染。喜饮生水、喜食生食或半生食水生植物的人群也易感。
姜片虫病的临床症状因感染程度的轻重不同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病情较轻者可无明显症状出现,而感染较重者主要是上腹部不适以及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还可会引发肠梗阻、过敏等症状。
上腹部隐痛、善饥、恶心、呕吐、间歇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中常有不消化食物,量多,稀薄而奇臭。
儿童久病可有营养不良、贫血、消瘦、腹胀,面部、下肢或全身水肿,偶见腹水、胸腔积液,可有发育障碍、维生素缺乏等症状。
一方面由于姜片虫在肠道内大量吞噬肠道内养分,另一方面加上姜片虫附着在肠道黏膜上,影响肠道消化吸收,从而引发营养不良。表现为乏力、精神萎靡、消瘦、贫血,甚至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等。
由于肠道内姜片虫繁殖生长较多,纠缠成团而阻塞肠道,引发肠梗阻,患者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伴随呕吐等症状。
由于姜片虫的代谢产物进入人体,引发了人体的变态反应,从而导致过敏发生,患者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
在姜片虫流行地区,如果有生吃荸荠、藕、菱角、茭白等经历,而后出现了消化不良、上腹部隐痛、慢性腹泻、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或营养不良的症状,要警惕可能是感染了姜片虫,要及早就医。
当患者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部隐痛、慢性腹泻、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再结合有生吃水生植物的经历时应及时就诊。
优先推荐至感染性疾病科就诊,也可至消化内科就诊。
居住、生活在哪里?是否是水田较多的地方?
是否生吃过藕、荸荠、菱角、茭白等水生植物?
有什么症状?多久了?
做过什么检查?结果如何?
之前是否接受过驱虫治疗?
可检测出患者血液中是否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集卵法可找到粪便中是否有姜片虫卵。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查虫卵,每克粪便虫卵数小于2000者为轻度感染,大于10000者为重度感染,2000~10000为中度感染。
姜片虫与日本血吸虫和虫卵存在共同抗原成分,血清学检测有部分交叉反应。
可诊断有早期症状的、虫体吸附于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姜片虫病。由于胃镜检查能在直视下发现姜片虫虫体,而粪便集卵检查要待幼虫经1~3个月生长发育成成虫排卵才可能明确。
检查患者血清中姜片虫的虫抗原和抗体,可以用于辅助诊断。
有流行区感染史有重要参考意义,若有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营养障碍、水肿,则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确诊有赖于虫卵的检出,胃镜检查可诊断有早期症状的、虫体吸附于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姜片虫病。
本病要与其他寄生虫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单纯性消化不良、胆囊炎、胆石症相鉴别诊断。因为这些疾病也会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部隐痛等不适症状,因此需与本病相鉴别。一般通过大便虫卵检查、胃镜检查等辅助检查手段,结合患者有无既往生吃水生植物、喝生水的经历,就可得到明确的分辨、诊断。
姜片虫病的治疗一般需要先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缓解营养不良,纠正贫血,然后再进行驱虫治疗,驱虫治疗后,一般就能很快好转,本病预后良好。
本病对于轻症感染者,由于还没有造成营养不良,因此可直接进入驱虫治疗,而对于重症病人,需要在驱虫治疗前先改善营养状况,纠正贫血。
治愈率可达100%,副作用轻,有头昏、头痛、乏力、腹痛、腹鸣等,一般发生于服药当日和次日,无需特殊处理,能自行消失。
治疗四周虫卵转阴率可达72%。服药期间,部分病人可出现轻度头晕、乏力、腹痛、腹胀等,短期内可自行消失。
不排便者可给予泻剂,一次服药疗效可达70%以上,仅少数人会出现轻度腹痛、腹泻。
本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槟榔切薄片,加广木香,加水煎一小时,早晨空腹一次或两次分服,治愈率可达90%以上,可有轻度恶心、呕吐或腹痛等副作用。
姜片虫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会由于长期慢性腹泻水样便或黏液血便,引起严重营养不良,继发肠道和肺部感染而发热,并可发展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本病大部分患者能治愈。
大部分患者经积极驱虫治疗后,对寿命无影响。
由于姜片虫病会引发营养不良,因此对于患者要加强营养,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鱼、肉、蛋、奶要适量增加食用。
建议进食高营养的食物,如鱼、肉、蛋、奶等要适当多吃,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多的食物也要多吃,避免进食生的莲藕、荸荠、茭白、菱角等水生植物,以免再次感染。
姜片虫病属于寄生虫病的一种,与不良饮食习惯具有密切的关系,患病后会引发营养不良、贫血等问题,因此护理方面要让患者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注意卫生,不生吃水生植物,饭前便后要洗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进行运动,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遵医嘱定期复诊,不适随诊。
医护人员和家属多陪伴患者,使其保持精神放松,不要过度紧张、焦虑,告知患者该疾病经过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免再次感染。
若要预防姜片虫病,平时不要生吃荸荠、莲藕、菱角、茭白等水生植物,不要喝生水。养猪户要做好对粪便的处理,不使用新鲜猪粪施肥等。
姜片虫流行地区的人一旦出现上腹部不适、慢性腹泻、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要考虑到可能感染了姜片虫,要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流行区内的猪应圈养,并定期给予药物如吡喹酮等进行驱虫治疗。
教育儿童不要生食菱角、荸荠等水生植物,不喝生水。
4234点赞
[1]张勇,杨佐南,蒋宁等.胃镜检查早期诊断姜片虫病13例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2,4(5).
[2]张勇,杨佐南,蒋宁.24例姜片虫病感染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下表现[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9,027(008):500-50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