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疽属于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是不运动的革兰阴性鼻疽假单胞菌。人对鼻疽十分易感,主要是接触感染动物引起。其症状是在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或皮肤形成特异的鼻疽结节、溃疡或瘢痕,在肺脏、淋巴结或其他实质性器官产生鼻疽结节,可通过病原学及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
鼻疽潜伏期不定,平均为4天,一般为数小时至3周,部分携菌者可潜伏数月甚至几年,临床上可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起病急骤,病初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颌下淋巴结肿大,据临床症状分为皮肤鼻疽、鼻腔鼻疽、肺鼻疽。
并发部位在四肢、胸侧和腹下等处,出现急性蜂窝织炎,局部肿胀,继而坏死及溃破排出脓汁,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并覆有灰黄色的渗出物。皮肤附近淋巴结肿大,结节性脓肿可沿淋巴管附近组织蔓延,脓肿溃破后排出红色或灰白色脓液,难以愈合,可形成瘘管。
如致病菌侵入上呼吸道,可引起鼻腔鼻疽,出现蜂窝织炎,鼻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梁粒大小结节,鼻腔、口腔黏膜溃疡及坏死,鼻中隔穿孔,腭和咽部亦有溃疡形成,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性脓性分泌物。
致病菌亦可侵犯下呼吸道,出现肺鼻疽,患者有胸痛、干咳,肺部可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急性发病患者还可出现全身不适、头痛、发冷、周身酸痛、食欲缺乏、呕吐、腹泻及脾肿大等。患者常极度衰竭,临床上酷似伤寒或播散性结核。如细菌进入血液,可产生菌血症和脓毒血症引起循环衰竭而死亡。
临床症状不明显,仅有低热或长期不规则发热、出汗及四肢、关节酸痛,皮肤症状与急性期相似,血液系统、关节、骨髓、肝、脾、肺、眼和中枢神经系统均可累及。病情发展缓慢,时好时发,携菌者可常年带菌。患者渐见羸瘦,呈恶病质状,自行痊愈,但常因逐渐衰竭或突然恶化而死亡。
由马鼻疽假单胞菌属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鼻疸假单胞菌为革兰阴性需氧菌。其主要宿主为马、骡、驴、次为山羊、绵羊、狗、猫和骆驼,人也可被感染,但较少见,一旦发生非常严重。人鼻疽常为散发,往往与职业有明显关系,多发于兽医、饲养员、骑兵及屠宰工人。
自身免疫力差,无法抵御病毒传播,容易感染。
20世纪以前,鼻疽在人和动物中流行很广泛,遍及世界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鼻疸曾严重流行于欧洲及巴尔干半岛。近年来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基本消灭本病,但将马应用于生产的部分国家或地区(亚洲和南美洲),由于防治措施不力,马的鼻疽感染率仍较高,危害仍十分严重。我国鼻疽不同程度的分布于各养马地区,主要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青海、宁夏等地。
与患病马类有接触的兽医或饲养员都容易感染鼻疽。
鼻疽杆菌会通过与患病马类的接触,或者实验室研究病菌等方式通过呼吸道传播。
致病菌通过皮肤、口鼻而入,到达肠胃,通过消化道传播。
在农场或者动物园等地点的饲养员容易接触马类,更加容易获得本病。
研究细菌或疾病的实验室人员,与细菌接触较多,如防护不当等,比一般人更容易引发此病。
从事治疗马类等动物的兽医,接触患病马类的机会较多,容易获得本病。
鼻疽的典型症状是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或皮肤形成特异的鼻疽结节、溃疡或瘢痕,在肺脏、淋巴结或其他实质性器官产生鼻疽结节。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特征,仅有低热或长期不规则发热、出汗及四肢、关节酸痛。
潜伏期在3周以内,平均4天。早期有发热、头痛、乏力、呕吐、腹泻等前驱症状。皮肤损害为红色丘疹、水疱,迅速变为结节、脓疱和溃疡。溃疡的特点为基底部呈油污状,边缘不整齐,表面覆以脓性和血性渗出物,几天或数周后发生转移性损害,在邻区皮肤或皮下组织内沿淋巴管发生多个结节,以后同样发生脓肿、溃烂,难以愈合而形成瘘管。若病菌侵犯鼻黏膜,则鼻中隔、腭部出现广泛性坏死性组织破坏。病菌也可侵入呼吸道黏膜,出现血性黏液性鼻涕。病菌进入血液可引起菌血症,还可引起肺炎、内脏多发性脓肿、多发性关节炎或引起死亡。
病程常迁延数月甚至10年以上。患者全身症状轻微,皮肤损害少,而在皮肤深层及肌肉内出现结节、脓肿和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可出现菌血症,长期间歇发作,半数人可自然痊愈,也有患者因身体衰竭或并发症而死亡。
少数人也会出现低热或长期不规则发热、出汗及四肢、关节酸痛,病情发展缓慢,时好时坏。
鼻疽可并发脓毒血症和菌血症:
脓毒血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上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虽然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但是一旦发生后,其发生发展遵循其自身的病理过程和规律,故从本质上讲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性因素的反应。
菌血症指血液中出现微生物,多是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主要发生在炎症的早期阶段,肝脾和骨髓的巨噬细胞可组成防线,以清除细菌。是指外界的细菌经由体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进入血液系统后,在人体血液内繁殖并随血流在全身播散,后果较严重。导尿管或者体表的手术造口容易导致发生菌血症。
本病多传染性发作,多发于和患病马类常接触的兽医及饲养员,发病后需及时就医,慎重选择用药,需据病情发展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当患者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患者出现不规则发热、皮肤淋巴结肿大化脓。此时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当患者出现全身症状,累及多器官的循坏衰竭时需立即就医,送至就近医院治疗。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喉科就诊,同时需防止传染就诊。
如全身症状明显,循环衰竭时,首选急诊就诊。
什么时候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当前症状有无缓解或加重,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有没有出现恶心、呕吐、烦躁等表现?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淋巴结肿大化脓、不规则发热等)
在发作之前有没有去接触过其他已经患病的马类?
来之前有服用过其他药物或者去其他地方就诊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去皮肤脓液或者鼻腔分泌物涂片后作亚甲蓝、吉姆萨、瑞特等染色,可见两极浓染的杆菌,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染色也呈阳性,故此方法无法鉴别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将病菌接种于豚鼠,待豚鼠病发死亡,取脓汁作细菌培养分离检查,可获得阳性结果。血液培养,伴有败血症者,可获阳性结果,一般患者阳性率不高。
将鼻疽菌素作1∶1000稀释后,取0.1ml注入前臂皮内,经24~48小时,于局部出现红肿现象为阳性反应,常在病程4周内呈阳性反应,可持续数年。
血清可作血凝及补体结合试验,血凝试验敏感性较高,效价在1∶64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强,但操作麻烦,效价>1∶20才有参考意义。目前较为简便的固相补体结合试验已用于检查,对照孔与试验孔溶血环直径差在6mm以上者,判为阳性。
急性肺部感染,胸部X片或CT检查可见大叶性肺炎或局限性密度增高影。
近来应用新的鼻疽检验方法,如间接乳胶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单扩散溶血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和基因探针法等,但国内尚未广泛应用。
本病临床变化复杂,常不易诊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作出判断:
了解患者的职业及病畜接触史;
发生急性后慢性淋巴结炎和脓肿,皮肤或呼吸道及全身症状;
采取患者脓液,疱疹图片和培养检查病原菌,和血清凝集(>1:640)或补体结合反应(1:20)。
鼻疽要和以下疾病相鉴别:
两种病的症状相似,发病部位相同,最容易和鼻疽搞混。上颌窦恶性肿瘤早期,单侧脓血鼻涕,面颊部疼痛和麻木感,单侧进行性鼻塞,单侧上颌磨牙疼痛或松动。筛窦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可有可无,突入鼻腔,出现单侧鼻塞、血性鼻涕、头痛、嗅觉功能障碍。但鼻窦X线摄片检查发现肿瘤阴影,鼻腔肿块活检发现恶性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颈部淋巴结超声波检查或穿刺针吸送病理检查。
鼻腔恶性肿瘤多继发于上颌窦和筛窦,病理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腺癌次之,另有少见的基底细胞癌、淋巴上皮癌、嗅神经上皮癌、恶性黑色素瘤及肉瘤等,预后不佳。原发者多见于鼻腔外侧壁、鼻底及鼻中隔,继发于鼻窦者。其临床症状和鼻疽难以鉴别,同时鼻腔肿瘤和鼻疽发病部位相似,同样会出现流清涕脓液、疼痛等。鉴别二者可以采用活检,鼻腔肿瘤可以检查出恶性肿瘤细胞。
筛窦肿瘤的发生率仅次于上颌窦,居第二位,以鳞癌及腺癌为主,也有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临床症状和鼻疽类似,也会出现面部淋巴肿、面部皮肤出现结节、溃疡等,可以通过X线或CT等检查可明确肿瘤,但确定肿瘤性质仍需活体组织检查。
鼻疽多半发生在有与患病的马类接触或实验室中曾处理过致病菌的人群,具有传染性,可据病情发展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多采用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人类鼻疽,对病变严重的组织可考虑手术切除。
患者须隔离,分泌物、排泄物及换药的敷料纱布等均应彻底消毒。脓肿必须切开引流,但要小心谨慎,以免感染扩散。
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多采用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的方法。一般采用链霉素或庆大霉素,与磺胺嘧啶或四环素类联合应用,直至症状消失。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等均对鼻疽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因此选用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也会有效。
对于局部病变组织采用手术治疗
皮肤淋巴结肿大化脓,可安装手术导管,局部引流脓液。术后及时换药,脓多时1~2次/天,以后随脓汁的量而改变换药次数。
鼻疽小结节增生过多,影响周围脏腑功能,可采用微创手术切除,同时加药物治疗。
患者应隔离治疗到完全康复,分泌物、排泄物及换药的敷料纱布等均应彻底消毒,以免造成传播。
鼻疽病情复杂,后期影响周围脏腑,需长期持续治疗。若不进行治疗,病死率在9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治疗和寿命。
经过正规有效治疗后,急性鼻疽病死率可明显下降,但仍然可高达50%左右,慢性鼻疽治愈率可达30%~50%。
患者如果治疗及时,约有50%左右的患者可得到临床治愈。
大多数患者治愈后容易复发,每周复诊至病情好转后,不适随时就诊。
鼻疽患者多为饲养员、兽医、研究室人员,疾病累及五官及全身脏腑,应给予清淡、柔软、易消化饮食,多饮水。
患者三餐应少盐、少油,保护肠胃。
日常食物宜多煮软,减少生冷、坚硬摄入,以免伤害患者的肠胃,不消化。
大多数零食不健康,多油炸、高糖,患者应该多吃富含碳水的谷物类食物。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需给患者提供独立的病室、规律的生活作息,嘱患者要清淡饮食,做好消毒,增强自身抵抗力,同时防止疾病传播。
注意局部护理,勿搔抓患处,若局部有溃烂、结痂时,可适当用香油之类点涂滋润。
注意戒烟酒、忌食辛辣、香燥等物,以免助火而加重局部病变。
做好伤口护理,以免感染扩散。
进行污染展舍、用具的消毒(用10%~20%石灰乳喷洒或擦洗)。
注意个人防护,接触病畜及其污染物时严格按规定操作;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敷料等进行彻底消毒。
患者需要在入院及出院做好相关检查,检测各项指标正常,才可出院。患者出院后需定时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相关检查,监测病情的发展。
在患病马类多的场所,需要做好对相关人群的监测,以免延误病情。
患者患病后应隔离治疗,防治疾病群体性传播。
患病马类应该及时掩埋或者焚烧,做好消毒工作。
鼻疽杆菌的生物地理分布范围与其天然宿主的分布相同,而鼻疽病马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人类通过与病畜(马、骡、驴等)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而致病。人类鼻疽多为散发,与其职业有密切的关系如兽医、饲养员或实验室人员,很容易接触病源,需防治传染,要勤洗手,多消毒。
目前尚无有效菌苗,原则上采取下列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兽医检验制度。
隔离对鼻疽马或鼻疽菌素阳性马以及感染牲畜集中管理,与健康牲畜严密隔离饲养。
处理与消毒,对开放性鼻疽马或病畜尸体应当予以烧毁或深埋。
4037点赞
[1]田道法.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M].中国中医院出版社,2003.
[2]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文心田主编.人兽共患疫病学[M].2016.16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