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肿瘤起源于外胚叶及中胚叶,组织结构异常复杂,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各种组织均可异常增生形成肿瘤,因此皮肤肿瘤的种类远远超过其他器官。皮肤肿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中易演变为恶性者,称为癌前期皮肤病。
指的是来源于皮肤的一类良性肿瘤的总称,皮肤良性肿瘤十分常见,种类繁多,但一般不发生转移,不易恶变。
指本身不具有明显恶性改变,但很容易发展为恶性皮肤肿瘤的病变。
为起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者毛囊外根鞘的恶性肿瘤。
皮肤肿瘤大多数病因不明,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等,先天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后天因素比较多,如紫外线、病毒感染、电离辐射等因素,好发于长期日晒、受过大剂量电离辐射等人群,自身免疫异常容易诱发本病。
遗传因素如色素痣,为黑素细胞的发育畸形所致,遗传因素在色素痣早期的发病中起作用,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着色性干皮病、白化病等患者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较高。
现在已经明确紫外线是导致皮肤癌症的重要因素,如Bowen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黑素瘤、光化性角化病等疾病均与紫外线或长期光照密切相关。
Bowen病、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如大剂量X线照射,可能与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如砷、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煤焦油、木榴油,石蜡、蒽、烟草焦油、镉酸盐等化学性致癌物,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如足底的色素痣反复摩擦可致使癌变。
皮肤损伤后可继发皮肤内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导致瘢痕疙瘩,瘢痕疙瘩为一种良性皮肤肿瘤。
免疫异常的患者身体免疫力紊乱,对疾病、感染的抵抗力降低,更易发生皮肤肿瘤。
男性皮肤肿瘤患者占各种脏器肿瘤人数的23%,而女性占13%。在皮肤肿瘤死亡率(每10万人口中的死亡人数)方面,男性以南非及澳大利亚最高,分别为4.95%和4.54%,女性则以澳大利亚和爱尔兰最高,分别为2.71%及2.21%。
目前已知紫外线和皮肤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
如大剂量X线照射可能与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如砷、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等化学性致癌物,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各种炎症因子的长期慢性刺激可能导致皮肤肿瘤的发生。
皮肤肿瘤可表现为色素痣、皮脂腺痣、疤痕疙瘩等表现,个别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头晕等表现,也可出现炎症后色素减退斑、色素沉着等并发症。
皮损为扁平或略隆起的斑疹或丘疹,表面光滑,也可为乳头瘤状、疣状、结节或有蒂的皮损,可有或无毛发,数目不等,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因痣细胞内色素含量不同,皮损可呈棕色、褐色、蓝黑色或黑色,无色素皮损多呈皮色。病程缓慢,患者多无自觉症状。
皮损呈圆形、卵圆形或带状斑块,边缘不整齐,常为单个,偶可多发,头皮处皮损可部分或完全秃发。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面部。儿童期皮损为稍隆起的斑块,黄色或褐色,有蜡样光泽,青春期因皮脂腺充分发育,皮损肥厚呈疣状、结节状或分瓣状,老年期皮损多呈疣状,质地坚实,呈棕褐色。
皮损为淡红色或暗红色斑疹或斑片,形状不规则,高出皮面呈结节或分叶状。出生时即可存在或出生后数周发生。
皮损初起为小而硬的红色丘疹,逐渐增大,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疤痕,高起皮面,往往超过原损伤部位,呈蟹足状向外伸展,表面光滑发亮。早期进行性皮损潮红而有触痛,呈橡皮样硬度,静止期皮损颜色变淡,质地坚硬,多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受累肢体功能。
皮损呈肤色、淡黄色或黄褐色半球形或扁平丘疹,直径1~3毫米,密集而不融合。常无自觉症状。常对称分布于眼睑周围,易见于前额,两颊,颈部等部位,慢性病程,很少自行消退。
典型皮损为缓慢生长的圆形或卵圆形坚实结节,表面平滑或粗糙,常为单个,偶可多发,直径数毫米到1~2厘米,颜色棕红、黄褐至黑褐色不等,其上方与表皮粘连,下方可自由移动,一般无自觉症状。皮损呈持久存在,少数亦可自行消退。
皮损为淡褐色或灰白色的圆形、不规则形角化性丘疹,直径0.5~1厘米,境界清楚,呈单发或多发,表面覆盖干燥粘连性鳞屑,厚薄不等,不易剥离,周围有红晕,偶见角化明显、增厚呈疣状。无自觉症状或轻度瘙痒。皮损部位多有明显的日光损伤,表现为干燥,皱缩,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也常伴发老年性雀斑样痣。部分患者可发展为非黑色素瘤皮肤肿瘤,但通常不发生转移。
皮损多为单发,少数亦可多发,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角质增生性皮损,可高达数厘米,呈笔直、弯曲或扭曲状,大者可如羊角状或分支呈鹿角状,表面多粗糙、不光滑、呈淡黄、褐色或黑褐色,质硬。无明显自觉症状,病程缓慢。如基底部出现潮红、出血及浸润时,应注意恶变的可能。
皮损为孤立性、境界清楚的暗红色斑片或斑块,圆形,匍行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数毫米至10余厘米,不等缓慢增大,表面常有鳞屑、结痂和渗出,除去鳞屑和结痂,可露出暗红色颗粒状或肉芽状湿润面,很少出血或不出血。少数也可呈多发性,可散在、密集或互相融合,有时亦可呈不规则隆起或结节状。如形成溃疡,则提示侵袭性生长。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或疼痛感。
皮损初起为灰白色或蜡样小结节,质地坚硬,缓慢增大并出现溃疡,绕以珍珠状向内卷曲的隆起边缘。或为一个或数个轻度浸润性红色鳞屑性斑片,可向周围缓慢扩大,境界清楚,常绕以细线状珍珠状边缘。皮损常单发,但也有散发或多发。罕见扁平或轻度凹陷的黄白色蜡样或硬化性斑块样皮损。
皮损初起常为小而硬的红色结节,境界不清,易演变为疣状或乳头瘤状,表面可有鳞屑,中央易发生溃疡,溃疡表面呈颗粒状,易坏死、出血,溃疡边缘较宽,高起呈菜花状,质地坚实,伴恶臭。部分肿瘤可呈凹陷性,进行性扩大并出现溃疡,进一步侵犯其下方筋膜、肌肉和骨骼,鳞状细胞癌可发生淋巴结转移。
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或呈形态不规则、境界清楚、略高起的浸润性斑块,或呈褐红色隆起性结节,大小形状各异,易早期破溃,形成深在性卵圆形溃疡,基底被覆坏死性灰白色物质,溃疡边缘卷曲。如皮损继发感染,可伴疼痛及恶臭。淋巴结最常受累。
皮损表现为色素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的斑片。皮损出现丘疹、结节、硬化、溃疡则提示预后不良。
本病患者如伴有继发感染,可出现发热、头痛、头晕等症状。
如烧伤、皮肤感染后可继发炎症后色素减退斑,皮损处色素减少,但可以恢复。
患者皮损处可由于反复骚抓或刺激导致色素沉着,表现为黑色素的代谢异常,可以恢复。
患者出现皮肤肿块、头晕、疼痛、发热等表现时,建议到皮肤科、肿瘤科就诊,进一步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血常规、X线检查来确诊皮肤肿瘤,注意与神经性皮炎、湿疹、丘疹性荨麻疹等疾病相鉴别诊断。
皮肤出现小肿块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皮损近期有破溃、渗出等变化及时就医。
皮损突然出现扩大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
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去感染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疹部位,皮疹形态,有无继发感染等)
是否有长期日晒史或者放射线接触史,或者化学性致癌物接触史,或者家族遗传史等等?
近期皮疹有无发生变化?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不同疾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不同,但一般可明确诊断。
如伴有继发感染,可出现白细胞增高;如有病毒感染,嗜酸粒细胞水平升高等。
用以初步检查肿瘤的部位、性质、大小等。
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良性肿瘤可表现为肿瘤边缘整齐,表面平滑,大致对称,恶性肿瘤的境界不清楚,边缘不整齐,表面可发生溃疡、出血,瘤体通常不对称。
不同疾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不同。如色素痣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痣细胞倾向于巢状排列。瘢痕疙瘩为病变位于真皮层,增生粗大胶原纤维交织排列,边界不清,病变后期纤维组织可呈玻璃样变,真皮乳头因受压而变平,弹力纤维稀少。日光性角化病检查结果为表皮有广泛性角化过度伴境界明显得角化不全,基底层非典型细胞常呈芽庄增生,伸向真皮上部,真皮呈明显的弹力纤维变性,并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
皮肤肿瘤目前来说是一种比较难以治愈的皮肤病,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早期的皮肤肿瘤手术治疗效果佳,多为短期治疗。
外涂,适用于基底细胞癌、Bowen病等的治疗,有一定疗效,可能出现红斑、溃疡、水肿等不适症状,停药可缓解,使用时避免接触眼睛,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外涂,适用于基底细胞癌的治疗,可出现灼烧感、红斑、脱屑等刺激症状,减少用量后可适应或耐受,如仍有刺激,可停药。妊娠初期3月内妇女禁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外涂,适用于基底细胞癌、Bowen病等的治疗,有一定疗效,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手术切除术为皮肤肿瘤的一种治疗方式,尤其适用于早期的皮肤恶性肿瘤,以及癌前皮肤肿瘤,治愈率高。
放射治疗主要应用于鳞状细胞癌、Bowen病、黑素瘤、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基底细胞癌等的治疗,主要包括X线治疗和放射性核素锶治疗,适用于年老体弱、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特别是分化较差但尚未侵犯骨骼、软骨或转移到淋巴结的癌肿。
皮肤肿瘤的预后根据类型不同有所不同,良性肿瘤和癌前肿瘤通常可治愈,预后良好。恶性肿瘤通常不可治愈,预后较差,如果发现的时间较早,彻底切除,可治愈。
良性肿瘤和癌前肿瘤通常可治愈,恶性肿瘤通常不可治愈。
皮肤良性肿瘤和不恶变的癌前皮肤肿瘤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恶性肿瘤通常不可治愈,如果发现的时间较早,彻底切除,一般愈后比较良好,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如果发现的时间较晚,癌细胞已经出现了转移,则愈后不佳,患者寿命减少。皮肤恶性肿瘤如进展迅速,则会减少患者自然寿命。
皮肤良性肿瘤如手术切除可遗留瘢痕组织。
皮肤良性肿瘤患者在治疗初期,建议2周或者1月左右复诊一次,如治愈,建议半年左右复查一次。
皮肤肿瘤患者一般无饮食禁忌,营养丰富即可。
皮肤肿瘤患者的护理主要是遵照医嘱按时涂抹药物,减少日光照射时间,并及时注意皮损情况,若用药时如果出现发热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遵照医嘱按时涂抹药物,口服药物遵照医嘱按时口服,如用药后有不适,如皮损处发热、红肿等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减少患者日光照射时间,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阳光紫外线较强,应尽量避免照射,如必须外出,建议做好物理防晒,如戴好帽子口罩,穿好防晒衣等。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适当锻炼身体等等。
患者需时刻关注皮损部位的变化,如突然发现皮损部位病情加重,建议及早就诊治疗。
皮肤肿瘤的患者心理压力通常较大,家属应及时跟患者沟通交流,安慰患者,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知识,宽慰患者的心灵,使患者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疾病的诊治。
皮肤肿瘤的预防主要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防晒,适度进行体育锻炼,避免外伤等,对于经常接受紫外线照射的人群应进行筛查。
经常接受紫外线照射的人群,如工人等,应当定时去医院的皮肤科就诊,观察皮肤有无异常。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不喝酒。
尽量避免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的阳光,这一时段紫外线较强烈,对皮肤损伤大,出门做好防晒保护。
每天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受到外伤,以减少病毒感染和疤痕组织生成的概率。
积极治疗相关的原发疾病。
4066点赞
[1]陈柳青,刘美娜.老年人常见面部皮肤肿瘤及鉴别诊断[J].实用老年医学,2020,(1):3-5.
[2]梅册芳,黎娟,李高峰,李艳艳,伍尚华.皮肤肿瘤232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8,(2):149-151.
[3]许春伟,李忠武,斯璐.WHO(2018)皮肤肿瘤组织学分类[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8):550-55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