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类圆线虫病是一种流行较广泛的寄生虫病,呈全球性分布,人和动物均可发生。粪类圆线虫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寄生线虫,在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时大量繁殖,向全身各器官扩散。成虫可寄生于猫、犬和人的小肠内,幼虫可侵入人肺、脑、肝、肾等组织器官,引起粪类圆线虫病。此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出现上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等症状,一般经过积极驱虫治疗后预后良好。
丝状蚴经皮肤侵入人体,虫体本身及其运动多机体造成刺激而出现症状,主要病因有直接体内自身感染、间接体内自身感染、体外自身感染,可经口、皮肤感染,也可发生自身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粪类圆线虫系细小圆形线虫。杆状蚴在土壤营自由生活,发育成雌虫与雄虫,两者交配后产卵,孵出杆状蚴,再蜕变为丝状蚴侵人人体。杆状蚴偶在小肠内亦可蜕变为丝状蚴,从肛门周围皮肤侵入,引起自身感染,或者直接从肠壁侵入。此时,因有大量丝状蚴侵入体内,则产生体内自身暴发性感染。
社会经济弱势的群体、农村地区,卫生情况较差的环境,易感染此病。
接触生活废物或污水,与污染土壤接触的职业,如农业和煤炭开采。
本病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其次为温带,寒冷地区多为散在流行。其分布与钩虫病相似,但感染率较低,国内多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亦有本病存在。感染率多在2%以下,个别地区可达10%以上。
如果正常人不慎接触了带有幼卵的粪便,且没有及时的进行清洁消毒,自身抵抗力不佳情况下就可感染此病。
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尤其是经受过一些严重的基础疾病的患者好发此病,包括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Ⅰ)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患者,恶性肿瘤,特别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及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本病多数无特殊临床症状,但因虫体能引起反复自身感染,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常可反复发生重度自身感染,出现相当严重的症状,甚至死亡。常见症状包括皮肤出血点、咳嗽、多痰、恶心、呕吐、腹泻等,可能会出现肠梗阻、肠水肿等并发症。
丝状蚴侵入皮肤时可引起局部水肿充血、瘙痒和斑丘疹,搔破后可引起继发感染,亦可出现复发性荨麻疹,累及臀部、腕部等部位。幼虫游走时可以引起特征性皮疹,称为Larva currens,为粪类圆线虫自身感染引起的肛周荨麻疹带形皮损。
感染后3~4日幼虫移行至肺部时,可引起刺激性干咳、气促、咯血等。重症患者(多为雌虫定居于支气管上皮所致)可发生支气管肺炎,痰中可找到幼虫。
轻症以卡他性肠炎为主,中等型表现为水肿性肠炎,黏膜水肿、增厚、皱襞减少。重型表现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可波及胃,肠壁损害中可找到虫体。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可与便秘交替,尚可有恶心、腹痛等,重者可出现血性黏液便、麻痹性肠梗阻、电解质紊乱、脱水、衰竭等。健康人感染后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腹泻、腹痛等,但此种感染有潜在危险性。在疾病、营养不良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情况下,体内杆状蚴可迅速发育成为具侵袭力的丝状蚴,引起重度自身感染(可为全身播散性),患者可因呼吸衰竭或休克等而死亡。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常增多(可达30%以上),但重症播散型者可不增多甚至减少,血清IgE在半数患者可升高。
丝状蚴不论从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均经血流至右心、肺动脉到达肺部,再经肺泡、支气眢,气管、食管与胃,在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发育为成虫。若幼虫随血液转移至其它器官,可引起相应症状。
幼虫在肺脏移行时可并发重症肺炎、肺脓肿,痰液中查找寄生虫和虫卵,X线胸片可有点状、小片状、索条状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性阴影。
重型患者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突出表现为全腹明显腹胀,且常伴有呕吐胃内容物,呕吐物中无粪味。病人不能坐起,感觉呼吸困难。
由于长期腹泻、呕吐等症状,可导致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
本病发病过程长,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轻者无症状,重者出现小肠和结肠的溃疡性肠炎,甚至引起患者死亡。对于有污水、土壤接触史的人群,出现皮肤出血点、咳嗽、多痰、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时,及时至感染科就诊。
当发现皮肤瘙痒、水肿、荨麻疹和出血点、低烧甚至哮喘,尤其是有污水、废物、土壤接触史的患者,一旦发现上述不适,要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详细汇报病史。
一般建议患者到感染科就诊。
症状出现多久了?
有没有特殊接触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出血点、咳嗽、多痰、恶心、呕吐、腹泻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密切接触人群有无类似疾病表现?
新鲜粪便检查虽简单易行,但类圆线虫幼虫间歇性从粪便排出,且为数甚少,一次粪检阳性率甚低,需以连续3次粪检的结果为准。粪便中幼虫为数甚少时,可采用贝氏幼虫浓集法,有人报道以50份阳性粪便同时做直接涂片、沉淀法和贝氏分离法检查,检出率分别为62%、74%和98%。播散性重症患者支气管灌洗液、痰液、尿、脑脊液、腹水等中亦可找到杆状蚴或丝状蚴。
血清免疫学检查包括免疫荧光抗体试验(以类圆线虫和属类圆线虫的丝状蚴为抗原)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狗实验感染或患者粪便中分离得的类圆线虫丝状蚴作为抗原),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可用于类圆线虫过筛试验,为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但仍需反复多次粪便浓集法检查,以检出杆状蚴为准。
改良类圆线虫DNA提取法,检测率为100%。
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约半数以上感染后无症状,故确诊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结合粪便检查出类圆线虫幼虫可以确诊。
患者主诉为脓血便或水样便时,应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相鉴别,可通过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鉴别。
当主诉为腹痛时,应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急性胆囊炎相鉴别,可通过免疫荧光抗体试验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对于确诊病例,应立即驱虫治疗,并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肛门周围洁净,防止自身感染。根据不同的药物,疗程不一样,一般在7天以内可以痊愈。具体治疗有甲苯达唑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
甲苯达唑疗效为62.5%,该药可与左旋咪唑(复方甲苯达唑)合用,可提高疗效,减少其副作用,播散型感染患者连服5~7日,但副作用较大,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治愈率可达90%左右。此外,阿苯达唑用于重度感染者也可取得良好疗效。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重症患者有营养不良、贫血、水肿或脱水者应予输液、输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积极防治休克、呼吸衰竭等。驱虫前忌用免疫抑制剂,以防自身感染和感染扩散。
人体感染本虫后的无症状者及轻症患者,经药物驱虫治愈后,预后良好,但需注意因有自身感染存在,治疗后易复发。重度感染者及有肠道外异位寄生者,预后不佳,护理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驱虫治疗刚开始,至少每一个月复查一次。
轻症以及大多普通病例治愈率高,重度感染者及有肠道外异位寄生者,预后不佳。
如果及时抗病原治疗,护理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患各种疾病、营养不良、免疫缺陷或接受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常可反复发生重度自身感染,出现相当严重的症状,甚至死亡。
疾病稳定后,可每年复查一次,重度感染者及有肠道外异位寄生者,需要根据病情,遵医嘱及时复查。
粪类圆线虫病患者可能会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消瘦等症状,宜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若患者感觉食欲不振可少食多餐,以补充营养。
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忌烟酒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进食高蛋白饮食,如牛肉、鸡蛋、牛奶等。
粪类圆线虫病具有传染性,患者的分泌物含有大量的传染性丝状蚴,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以及丝状蚴感染。因此,患者住院期间应住在隔离病房,由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护理,其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需集中处理。在患者出院后可进行日常护理,如遵医嘱用药、注意个人卫生等。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肛门周围洁净,防止自身感染。
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遵医嘱,按时服药,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发热期间注意体温变化,观察自身症状是否存在变化或加重。
本病的预防原则是加强粪便、水源管理,注意个人防护及避免发生自身感染,尤其是临床应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前,应做粪类圆线虫的常规检查,若发现有粪类圆线虫感染,应给予彻底治疗,以免发生重度自身感染。
好发人群需注意防护,可至医院通过便常规等检查进行筛查,以免延误病情。
加强锻炼,避免熬夜,提高机体免疫力。
避免前往疾病流行区,前往者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污水和土壤。
4553点赞
[1].刘约翰,赵慰先.寄生虫病临床免疫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77-181.
[2].赵慰先.人体寄生虫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27-733.
[3]袁丹.一例粪类圆线虫病病人感染传播的预防及护理[C].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2:29-3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