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骨膜下脓肿是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融合性乳突炎时,乳突腔蓄积的脓液经乳突外侧骨皮质溃破区流入耳后乳突骨膜的下方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若穿破骨膜和耳后皮肤则形成耳后瘘管,可长期不愈、反复发作。该疾病也是中耳炎颞骨外并发症最常见的类型。
耳后骨膜下脓肿患者多由于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或长期慢性耳流脓所致,是急、慢性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耳后骨膜下脓肿的发生与中耳炎类型、致病菌毒力、局部因素有关。
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均可引起耳后骨膜下脓肿,急性中耳炎少见,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一般不出现并发症。
致病菌毒力强、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或已产生抗药性,是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症的原因之一。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或副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等,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较多见,亦可出现两种以上致病菌混合感染。
脓液引流不畅,如鼓膜穿孔被胆脂瘤、肉芽、息肉或异物等堵塞时,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太小,脓液不能畅通地从穿孔处向外引流。感染传播途径包括中耳乳突炎导致的骨质破坏缺损处、正常的解剖结构薄弱处、未闭的骨缝或先天性骨质缺损。
年幼、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全身患慢性疾病的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感染易扩散,是该病的常见诱因。
耳后骨膜下脓肿多发生在婴幼儿和青少年,以男性多见。在儿童中发病率12.12%,在成人中发病率为1.17%。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身体素质不好的人群,易使炎症扩散,导致该病的发生。
儿童咽鼓管宽、短、直,容易受到临近部位感染的波及,而诱发中耳炎的发生,并且中耳位置表浅、壁薄,分泌物不易排出,所以容易患病。
耳后骨膜下脓肿患者多有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或长期慢性耳流脓史。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可出现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同侧头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
早期表现为耳内及耳后疼痛,伴随同侧头痛,按压耳后疼痛加重。
耳后皮肤红肿,耳廓后沟存在,耳廓被推向前、外方。触摸时皮肤温度较高,骨膜未穿破者,触诊时波动感不明显,骨膜已穿破者,触诊时有波动感。
脓肿同侧发生头疼,同时,外耳道可见脓液流出,常伴有臭味。
腋下体温超过37.3℃,脓液聚集较多时,体温可进一步上升。
疾病迁延不愈,破坏迷路骨壁,以致局部产生瘘管,使中耳与迷路骨内膜或外淋巴隙相通。
耳后骨膜下脓肿常引起较严重的疼痛,并能造成耳廓软骨坏死及畸形。
炎症进一步侵袭,在耳廓软骨和软骨膜间形成化脓性炎症,严重的患者会导致软骨坏死。
耳后骨膜下脓肿是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融合性乳突炎的常见并发症,提示原发疾病控制不良,应及时就医,避免破溃、瘘管形成,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中,急、慢性中耳炎患者如出现耳后红肿,耳后沟消失,外耳道流脓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耳内及耳后疼痛,伴随同侧头痛,按压耳后疼痛加重时。
耳后皮肤红肿,耳廓被推向前、外方时。
外耳道脓液流出,伴有臭味时。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喉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高热、耳部剧烈疼痛时,建议就诊于急诊科。
有什么症状?
发病多久了?
发病前有无中耳炎、鼻窦炎等疾病?
是否服用过抗生素,疗效如何?
是否服用免疫抑制剂?
有无全身系统性疾病?
耳部检查:耳后肿胀,压痛、耳膜穿孔情况。
眼底检查:有助于了解有无颅内高压情况。
脓肿诊断性穿刺,抽出脓液,做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可用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观察中耳、内耳、脑等部位有无骨质破坏,脑组织吸收的阴影。
可观察耳内结构,可见骨膜充血、肿胀,当骨膜穿孔时,可见脓液自穿孔出、溢出。
主要是通过血液检查,可以确定患者血液内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的计数是否存在异常,进而判断出是否存在感染的情况。
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或长期慢性耳流脓史。
耳后皮肤红、肿、疼痛,伴同侧头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
耳后肿胀,压痛明显,无法忍受。骨膜未穿破者,触诊时波动感不明显,耳廓后沟存在,耳廓被推向前、外方。骨膜已穿破者,触诊时有波动感。骨膜穿孔,可见息肉、肉芽或胆脂瘤,或呈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表现。
耳朵有炎症的患者,全身发热不退时,表明体内有炎性反应。
脓肿诊断性穿刺可抽出脓液。颞骨和颅脑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骨质破坏。
如果乳突内的脓液,突破乳突尖内侧骨壁,溃向胸锁乳突肌和颈深筋膜中层之间并形成脓肿,称为贝佐尔德脓肿。此种情况临床表现为中耳炎和颈深部脓肿,检查时可见患侧颈部上方,相当于胸锁乳突肌上1/3的部位,由于脓肿位置较深,常无明显波动感。通过CT和B超可以证实乳突高密度影、骨质破坏和颈深部脓肿,可与耳后骨膜下脓肿相鉴别。
耳廓软骨夹层内的非化脓性浆液性囊肿,多发生耳廓外侧前面上半部,如舟状窝、三角窝,但不侵及耳廓后面。小者可无任何症状,大的可有胀感、波动感、灼热感或痒感,常无痛感。与耳后骨膜下脓肿可通过脓肿穿刺进行鉴别,耳廓假性脓肿穿刺抽吸时,可抽出淡黄清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耳廓、耳道内或耳后剧烈疼痛,耳廓、耳道及耳后皮肤可出现疱疹,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部分患者合并有面瘫及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可伴发耳鸣及眩晕和平衡障碍。耳后骨膜下脓肿一般不会出现疱疹,与Hunt综合征可通过体格检查进行鉴别。
耳后骨膜下脓肿患者若并发于急性乳突炎,可行单纯乳突切开术。若并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者,应视具体情况,行乳突根治术或改良乳突根治术。同时适当应用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有利于改善预后。
在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出结果之前,可以根据临床经验选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曲松、红霉素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再调整药物治疗。通常口服或局部使用,可以控制全身感染。
如3% 过氧化氢溶液清洁外耳道脓液,抗生素水溶液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用于鼓膜穿孔后。1%~2% 酚甘油滴耳,适用于鼓膜穿孔前,可减轻病变部位组织水肿和炎症。一旦确认有鼓膜穿孔流脓,则禁止使用酚甘油滴耳。
保留完整外耳道后壁的情况下,清除乳突气房、鼓窦及鼓窦入口的化脓性病变组织,建立乳突、鼓窦及鼓室的良好引流,防止并发症,但不触动鼓室结构,保持原有听力。
常使用耳后切口,直接切除脓肿,清除脓肿,降低复发率。
耳后骨膜下脓肿患者若积极给予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若延误治疗,使病情进一步发展,使得脓肿破溃,甚至反复发作,可以形成耳后瘘管,而长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耳后骨膜下脓肿及时给予抗感染,联合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耳后骨膜下脓肿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耳后骨膜下脓肿切开引流后1周换药,术后1个月复诊,检查耳镜、血常规。
耳后骨膜下脓肿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营养均衡,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增加机体抵抗力,合理的饮食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避免进食辛辣、刺激、腥发食物,以免加重炎性反应,不利于该病的恢复。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可满足营养需要,又能增进食欲,且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可以避免因为咀嚼而导致耳部不适。
适当补充体内的维生素,可以饮用苹果、葡萄等新鲜水果榨汁。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韭菜等,以免使炎症扩散,加重病情。
忌食坚硬食物,咀嚼时因需用力牵拉致使疼痛增加。
忌食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影响患者康复。
耳后骨膜下脓肿患者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卫生。按照医生要求服用药物,定期复诊,饮食清淡、富含营养,并适当运动,以利于提高抵抗力,促进疾病的尽早恢复。
了解各类抗生素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用。
可以适当的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如跑步、快走,但以身体不过于疲劳为宜。患病期间不宜游戏,以免进入污水,不利于病情恢复。
耳后骨膜下脓肿患者治疗期间应注意对症状进行监测,当出现剧烈疼痛、皮肤红肿进一步加重,体温退而复升,甚至寒颤、高热以及一侧听力下降等,应警惕病情加重甚至出现并发症,建议及时到医院检查。
保持外耳道清洁卫生,去除残留的分泌物、血痂等。淋浴时应避免进入水。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时控制炎症,避免炎症进一步扩散,是预防耳后骨膜下脓肿的最佳方法。
及时治疗中耳炎等原发性疾病,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长时间不愈所致的鼻窦炎,以免进一步诱发中耳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适当锻炼身体,保证饮食营养充足,生活作息合理,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避免脏水入耳,避免挖耳等陋习。
5500点赞
[1]王亮.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6.
[2]孙虹,张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5-94.
[3]黄何森,林昶,张榕,许元腾,肖恒,舒博,林伟,叶胜难.中耳炎并发耳后骨膜下脓肿临床诊疗探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17(05):699-704.
[4]尹德佩,朱慧娥,陈培培,马慧敏,窦训武.婴幼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伴耳后骨膜下脓肿的临床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27(03):288-29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