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又称结节性血管炎、Whitfield硬红斑、伴血管炎的小叶脂膜炎,是慢性复发性小叶脂膜炎伴有脂肪间隔的血管炎。其特征是有皮下脂肪的动脉和静脉的血管炎,造成皮下组织的局部缺血。常发生于中年女性,表现为小腿的触痛性结节或斑块,以后可发生溃疡。以药物治疗为主,效果较满意,可以治愈,预后良好。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多种抗原性触发因子,在身体免疫系统参与下,引起的过敏反应,与感染和药物有关。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患有其他疾病可能会诱发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
如链球菌、分枝杆菌、丙型肝炎病毒、白色念珠菌、支原体等。这些病原菌及其释放的毒素和排放的废物可引起人体免疫反应,也就是迟发性超敏反应,以细胞坏死为主要特征,从而可能造成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
如奎尼丁、丙基硫脲嘧啶等。若擅自用药且剂量、用法错误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触发身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可能造成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
患有高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也有可能诱发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长期大量接触杀虫剂、除草剂也有可能会诱发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我国关于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的患病率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该病没有具体的流行病学数据。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有急性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患者、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长期接触大量杀虫剂、除草剂人群。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的患者临床多表现为结节、溃疡、肌肉酸胀、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关节疼痛、腹部疼痛的症状,腹痛并不是其直接侵犯到腹部所引起,而是其侵犯了内脏的感觉神经或其侵犯到的神经通路和内脏感觉神经属于同一条通路,导致大脑误判腹痛。
初发时患者皮肤可出现紫癜,为高出皮肤的鲜红色至深红色丘疹、红斑或荨麻疹,大小不一,多呈对称性,分批出现,压之不退色,并逐渐增大。
皮损为略暗红色的皮下结节至较大的浸润块,好发于下肢,特别是小腿后外侧,亦可发生于小腿及大腿伸面和其他部位。结节单侧发生或一侧多于另一侧,常不对称,有的结节排列呈线状,有自发痛或压痛,但较结节性红斑轻。
发展慢,但有时呈急性经过,表面皮肤红热。结节可破溃,发生溃疡,有时留下萎缩性瘢痕。
部分患者会感觉下肢膝关节和裸关节处疼痛,附近肌肉酸胀、乏力。
当结节影响到内脏的感觉神经时或影响到和内脏一致的传导神经通路时,会引起肠胃不舒服,甚至腹痛。
当全身大面积溃疡,处理不当会导致继发感染,继发感染严重时,会造成肾功能衰竭,临床很少见到。
当患者皮肤出现紫癜、红色斑丘疹、皮下结节或伴有下肢酸软、腹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于皮肤科、消化科。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通过血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液抗体检测等可以确诊,还应与硬红斑进行鉴别。
当患者出现皮肤紫癜、红色斑丘疹、皮下结节、溃疡,或伴有肌肉酸软、关节疼痛、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呼吸急促等继发感染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就诊于皮肤科。
当患者伴有关节疼痛、肌肉酸胀的症状,可就诊于骨科。
当患者伴有腹痛、腹部不适的症状,可就诊于消化科。
哪里不舒服?
症状持续多久了?(下肢出现红色斑丘疹或伴有下肢酸软、关节疼痛、腹部不适等)
之前有看过其他医生吗?
在家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以前得过什么疾病吗?
以前做过手术吗?
对什么药物和其他过敏吗?
注意观察患者的皮损位置,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
取患者皮损边缘,送去病理科行镜下检查,主要侵犯脂肪间隔的小、中等大小的动脉,有时可累及大动脉,甚至相应管径的静脉。化脓性改变随着往表皮穿透的路径向皮肤表面发展,形成溃疡。以后在坏死脂肪组织附近形成肉芽肿性炎症,混合的炎细胞,其中包括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甚至结核样肉芽肿改变,最终纤维化。
血常规化验常作为疾病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检查的项目主要有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等,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诊断方向,发现血沉增快,提示此病处于急性期。
检查血中的抗体水平及抗体种类,少数患者可出现抗O高或y球蛋白增高。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可通过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确诊。
出现皮肤紫癜、红色斑丘疹,伴有肌肉酸软、关节疼痛、腹痛等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发现皮损为略暗红色的皮下结节至较大的浸润块,发于下肢,或小腿后外侧。
血常规发现血沉增快,血液抗体检测可见少数病例抗O高或y球蛋白增高。
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侵犯脂肪间隔的小、中等大小的动脉,有时可累及大动脉,甚至相应管径的静脉。
多见于青年女性,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结核并发。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但皮损处很少分离到结核杆菌,多发生于小腿屈侧,常单发或为数个。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皮损为略暗红色的皮下结节至较大的浸润块,好发于下肢,特别是小腿后外侧,亦可发生于小腿及大腿伸面和其他部位,结节单侧发生或一侧多于另一侧,常不对称,有的结节排列呈线状。
是一种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小腿伸侧。临床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疼痛性炎性结节,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有自发痛或压痛,但较结节性红斑轻。结节性红斑病理检查可见主要病理改变发生于皮下脂肪小叶间隔。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侵犯脂肪间隔的小、中等大小的动脉,有时可累及大动脉,甚至相应管径的静脉。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也可配合支持治疗,如卧床休息和穿弹力袜。药物一般多使用利福平、泼尼松、碘化钾等。
对结核治疗效果较好,用于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具有结核感染的患者,主要是针对性治疗患者双腿结节,抑制患者体内结合病原体的生长,除利福平外,常见的抗结核药物还有异烟肼、乙胺丁醇。
属于糖皮质激素,用于抑制患者的过敏反应,但是不可长期大量使用,常见药物还有甲泼尼松。
属于头孢类抗生素,针对患者体内的病原菌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应注意用药前后七天禁止饮酒。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以治愈,预后良好,并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本病未经过积极治疗可导致结节破裂,发生溃疡,可留下瘢痕,影响患者美观。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可以治愈。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生存时间。
当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的患者结节破溃,发生溃疡,多会留下萎缩性瘢痕。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患者每月要到医院检查1次,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如果是感染结核杆菌的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后,应该3~6个月复查1次肝肾功能。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一般无需特殊的饮食调理,如患者伴发皮损破溃或溃疡时,应尽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清淡为主。
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多吃易消化且含纤维丰富的食物,如海带、豆制品和粗粮等。
禁止抽烟、喝酒。
饮食要低盐、低油,以小米粥、煮熟的食物为佳。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患者的护理应注意指导患者用药,注意保持患处干净卫生,进行穿着纯棉制品、禁止患者进行搔抓等。
患者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随意使用青霉素等药物。
应尽量穿着纯棉制品,或穿戴弹力袜。
禁止患者搔抓,以免造成继发感染。
禁止患者从事重体力,必要时应卧床休息。
除医生的常规检测患者病情外,患者自己也应积极注意病情的变化情况,注意观察皮损的好转程度及恶化程度,并及时通知医生。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的预防措施包括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锻炼身体、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直接接触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制品等。
积极锻炼身体,每天运动一小时,对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很重要,减少致病菌的感染机会。
尽量避免擅自用药、滥用药物。
患有高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制剂,使用时应做好防护和带手套。
4645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884.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53.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7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