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患者身上显示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角色”的人格。这些不同的角色各自有着自己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生活环境以及对自己的认知,轮番主导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几个灵魂。该类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家属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理解,以促进患者病情好转。
别称无情型人格障碍,目前为止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这类人格行为举止不符合社会规范,自童年时期便表现出逃学、打架等违反社会常规的举止。
此类人格多见于男性,表现为固执、傲慢、心胸狭窄、疑心重,多伴有偏执型精神病。
此类人格感情冷漠、人际关系淡薄、不修边幅、行为怪异、孤僻且不愿与人交往,此类人从小便有此迹象,直至终生。
此类人格较多见于女性,主要表现为心境良好与悲伤交替出现,有少数患者以种人格为主。
此类人格多见于男性,主要表现为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做事有计划、谨慎小心,办事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常与强迫性神经症有关。
此类人格较多见与女性,主要表现为日常行为夸张、易情绪化,表面待人热情但不真诚,以自我为中心且常为引起他人注意而采取过激行为。
此类人格易冲动,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情绪激动甚至到狂暴的地步,可能做出毁人、毁物等行为。
多重人格的产生与患者童年是否受过创伤密切相关,尤其是性侵害。患者的男女例为1:9可以作为佐证,这可能是女孩比男孩易受到性侵害的缘故。当患者受到巨大冲击时,选择以“放空”的方式,来达到“这件事与我无关”的感觉,这对长期受到严重伤害的患者来说,可能是必要的。
患者对生活中出现的巨大刺激的应对方式是本病出现的重要因素。如患者曾在童年有个相关的创伤经历,使患者产生分裂或分离的防御方式,保留自身好的客体,分离去除不相容的感受或认识来去除某件事情或情景。
患者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恶性循环。如不良生活环境,患者得不到应有的爱护,缺乏培育自我防御的模板,逐渐形成人格分离。
如性格、家庭等因素都可引发此病。少数患者因遗传因素具有神经特质异常,易导致多重人格出现。
社会环境压力可使患者出现过激反应,从而引发多重人格。
患者童年如受过重大创伤,比如性侵害等,会形成心理阴影,易引发多重人格分裂。
患者性格、思维方式等均可引起此病。
多重人格是分离性障碍的一种,患者男女比例为1:9,女性较男性更易患多重人格,可能是女性更易受到性侵害等刺激的缘故。
精神不正常者,患有精神疾病或性格、心理不正常者更易引发多重人格。
患者突然丧失自己的部分记忆且对自己的身份不能识别,以另一种不同的身份生活,主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人格,并在合适的环境以合适的人格来应对。
各个人格互相独立,彼此分开,每一个人格在特定的时间先后或交替出现,表现不同的身份状态。每个人格状态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身份形象,各个人格之间无相互意识,当其中一种人格出现时,其他人格感到好像失去了一段时间的存在。
在合适的环境,患者出现相对应的人格来应对,报告的年龄、性别、语言、学识、性情也会有所不同。
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换十分突然,往往只需几秒钟,偶尔也会逐渐转变。
患者常伴有抑郁心境,表现为频繁、快速的情绪波动,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症状,如焦虑、烦躁不安、心境障碍等。
患者常切换不同人格,与本来样貌不同,思维方式相异,常引人怀疑。
少数患者可出现幻觉现象。
患者常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行动力下降,易导致抑郁。
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
主要表现为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
部分患者疾病严重时,部分患者会出现自残现象,患者有时会出现自杀等思想。
多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该并发症,患者会出现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不断出现突然的回忆或是脑海中重现创伤性事件的场景。
多重人格属于心理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做出毁人、毁物及自残等行为,不但伤害自己更危及社会,因此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表现,及时就医尽早治疗,避免酿成恶果。
如患者出现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统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症状,应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
如有心理问题、童年阴影或精神压力过大时应尽早去医院诊治。
如出现危害社会行为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一般情况下建议患者去精神心理科。
都有何症状出现?(如多重人格)
出现这种症状多久了?
童年时期是否受过重大刺激?(比如性侵害等)
之前是否有接受治疗?
是否自行服用药物?
医生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可以初步了解疾病的进展。
通过对患者进行神经方面的检查,了解患者是否有神经方面的疾病等,帮助判断是否有神经方面疾病引起的多重人格。
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部的病变。
如分离状态量表、分离问卷、分离多维量表、分离综合量表等,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了解患者的人格结构等。
主要诊断病人是否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统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如存在患者两个或更多以截然不同人格状态为特征的身份瓦解,且有明显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控制感的中断,伴有情感、行为、意识、感知等功能的改变,排除某些文化附加特征可基本诊断为多重人格。
在患者分离的人格中可存在有抑郁倾向人格,该类人格与重度抑郁障碍症状极为相似,通过对患者进行分离状态量表、分离问卷、分离多维量表、分离综合量表可以进行鉴别。多重人格进行分离状态量表等检查时会明确多重人格的诊断,但是重度抑郁做分离多维量表等检查时不符合全部的诊断标准。
与分离性身份障碍类似,该病也可伴有幻觉,一般不会有记忆闪回的症状。而多重人格也会出现幻觉,有时会有记忆闪回的症状,据此可以进行鉴别。
如酒精可致人遗忘发作,据有关研究显示,毒品可诱发人格分裂,全面评估可正确分析患者患病原因,药物所致的障碍会有依赖史,而多重人格没有药物依赖史,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可以进行鉴别。
多重人格在治疗中以心理疗法为主、药物疗法为辅,治疗周期较长,即使是最严重的病例,在经历一个阶段的治疗后均可获得好转,因此患者及其家属要积极面对,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药物对于抑制人格障碍患者的某些行为有一定的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可使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主要使用的药物为抗抑郁药与抗焦虑药,其中抗抑郁药以氟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等为主,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头晕等,抗焦虑药以劳拉西泮、地西泮、丁螺环酮等为主。
该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通过心理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关爱之心对待患者,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缺陷,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重建自己的行为模式,促进患者恢复健康。主要治疗步骤为:
制定心理治疗方案。
收集病史资料。
处理患者创伤。
解决患者病因。
学习应对方法。
复诊从而巩固疗效。
主要是让患者有规律地从事一项简单的日常活动,以此培养患者身上不同人格的规则意识,促进各个人格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该疗法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消除歧视、增强自尊,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替代性行为改变分离状况,以达到改善症状的效果。
该疗法认为疾病的产生并不仅仅是患者的问题,而是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因此对多重人格患者的治疗需要动员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
由于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多重人格患者的预后欠佳。虽然部分患者的人格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缓和,但往往会持续终生。
多重人格一旦形成很难治愈,只有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症状,目前也无较好的治疗方法。
一般情况下不影响自然寿命,但如患者出现攻击型人格可能威胁生命安全。
多重人格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不断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加以药物辅助,因此患者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按时复诊,直至痊愈。
多重人格属于精神类疾病,无需特殊饮食方案进行调理,但仍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忌烟、酒。
饮食宜清淡,限制食用油和食盐的摄入,不宜多食太过油腻的食物,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及富含蛋白质的蛋奶、肉类都是好的食用选择。
忌烟、酒,防止因酗酒而酿成其他不良恶果。
多重人格患者应避免受到刺激,减少因不断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所带来的痛苦及伤害,同时也尽可能减少患者给其亲属、同事等造成的麻烦。
避免患者受到巨大刺激与精神压力。
引导患者正确思考,勇敢面对现实,积极与人交流。
保持良好的情绪,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可有利于身体恢复。
注意患者是否有自杀倾向,避免酿成悲剧。
注意观察患者复诊情况与心理变化情况,注意监测病人是否对药物有不良反应。
家庭成员应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不良的行为模式。
患者是否对药物有不良反应,如抗抑郁性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头晕等,在出现不良反应后应咨询专业医生,询问是否需要减药和停药。
患者是否有攻击型人格,如有应密切关注,防止患者伤害自己与社会。
对于多重人格障碍的预防主要在心理健康,应具有积极的健康的主体意识,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如有心理问题或出现轻微人格障碍应立即就诊,早诊治、早康复。
保持愉快的心情,保持精神积极,适当排解压力,增加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
加强家庭教育,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包容,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人格。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避免情绪波动较大,适当运动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戒烟、限酒。
4928点赞
[1]沈渔邨.精神病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郑和义.性病510个怎么办.第2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凌江,陆林.精神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8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