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无心脏病史或仅有轻微心脏病症状的人,在病情基本稳定,无明显外因,非创伤亦非自伤的情况下,由于心肌衰竭或机械性衰竭使心脏失去了有效收缩而突然死亡。猝死型冠心病主要发病原因包括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精神精神过度兴奋、激动,长期大量饮酒、吸烟、高脂肪饮食,还有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发病前数天或数周可表现为乏力、胸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甚至表现为突然地心脏骤停,起病急,进展快,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电除颤等方式改善。
猝死型冠心病的发生是在心脏病变基础上,各种原因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损伤、心电稳定性下降,进而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进而导致猝死的发生。主要诱发因素包括精神因素、剧烈运动、饮食因素、电解质紊乱和药物等。本病好发于有冠心病史、曾经发生过室颤的患者、器质性心脏病伴低钾低镁者以及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
猝死型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电衰竭,猝死型冠心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形成及冠状血管痉挛,进一步促进心肌损伤心电稳定性下降。从而诱发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如缺血性心脏病、结构性心脏病、原发性心电异常以及自主神经、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
不稳定斑块是猝死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斑块破裂引起血栓与炎症级联反应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甚至猝死。
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可引起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儿茶酚胺明显增加,使心肌室颤阈值降低而导致猝死。
较前剧烈而持久的体力劳动(尤其在饱餐和寒冷时)造成过于疲劳,不仅增加心肌耗氧量,还降低重度冠心病患者的心输出量和血压,使已缺血的心肌更加供血不足而诱发猝死。
暴饮暴食(尤其是高脂饮食)、长期饮酒、大量饮酒和吸烟等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
低血钾、低血镁均可诱发猝死。
各种抗心律失常药都有不同程度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而诱发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猝死型冠心病的最常见原因,占70%以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在1~13岁人群中为1/5,14~21岁人群中为30%,中老年人群中为88%。有心脏疾患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增加6~10倍。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占心脏性猝死的80%。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年龄、男性、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增加2~4倍。
有冠心病史、曾经发生过室颤的患者。
器质性心脏病伴低钾低镁者。
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
猝死型冠心病可表现为数分钟、数天或数周前的乏力、心前区痛、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室性早搏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本病可并发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全身各系统改变。
猝死型冠心病发病期数分钟或数天自感胸痛、呼吸困难、胸闷,患者可感觉吸气不足、呼气费力。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张口呼吸、甚至端坐呼吸,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心脏停跳的情况。
部分患者可于数天前表现出乏力、虚弱症状。
缺氧、二氧化碳积聚、胸内心脏按压等可影响心肌功能,心泵功能改变,心搏出量减少,引起低血压甚至休克。
心肌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抢救中应用的大量血管收缩药物,过多、过快的液体输入都会使相应增加心脏负担,容易引起心力衰竭,加快病情进展。
心脏骤停后心肌缺血、缺氧性损害,严重的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及复苏药物的影响会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心肌的应激性增加,进而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患者发生冠心病猝死,心脏泵功能衰竭,脑复苏不及时容易引起功能障碍甚至不可逆性昏迷和死亡。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反射消失,气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清除,易引起肺不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分流增加,导致低氧血症。由于心脏骤停和低血压使肾脏、胃肠道血流量停止或减少,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肾功能衰竭、胃肠道功能衰竭等。
出现猝死型冠心病情况的患者要立即到急诊科就诊,做心电图、脑电图确诊。本病需要与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其他心源性猝死、非心脏猝死相鉴别。
出现心绞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出现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等情况,应立即拨打120或者至急诊科就医。
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送往急诊科进行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往心血管内科进一步诊治。
胸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
自己有服用药物吗?
此类症状持续了多久?
既往有无冠心病、心脏骤停史?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常用、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通过心电图的曲线变化,可以及时捕捉其病情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出现猝死型冠心病患者可出现ST段改变。
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变化情况的心电图检查方法。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短暂的心动周期的波形,而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对提高非持续性异位心律,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的检出很有意义。
冠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
心肌酶学检查是冠心病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及早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猝死型冠心病。
此项检查可了解到是患者否存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帮助医生诊断。
有既往冠心病史或可疑冠心病,突然发生心绞痛,心电图示急性心肌梗死或梗死先兆即可诊断。
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因迅速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心衰、休克及心脏破裂死亡,应诊断为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猝死往往发生于院外,无法提供死前的症状,也缺乏心电图及酶学客观检查资料,鉴别诊断十分困难。
猝死型冠心病的高危患者是可识别和预警的,应对冠心病患者积极治疗,对可能演变为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及时发现,一旦发生猝死,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等一般治疗。
对于发生心脏骤停的病人立即进行抢救。
迅速判断患者状态后建立人工循环,抢救者立即用拳头迅速冲击患者胸部,1次无效可重复2~3次,若无效,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气道内异物及呕吐物,保持仰头抬颌,防止舌后坠。在施行胸外按压的同时,若患者无自主呼吸,必须进行人工呼吸,以保证氧气的输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频率按照30:2的比例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高级生命支持应尽早开始,如有条件应与基础生命支持同时进行,力争在猝死8分钟内开始,目的在于促进心脏功能恢复。高级气道建立需要由接受充分培训、经验丰富的急救人员实施,一般在CPR和电除颤无反应时应用,便于吸痰,保持气道通畅,输送稳定的潮气量,提供备选给药途径。电除颤在有条件(如电源)时应首先使用,电除颤后,一般需要经过30秒,心脏才能恢复正常节律,因此电击后应继续进行胸外按压,经1~2次电除颤恢复窦性心律者预后良好。
药物可在除颤前或随后给予,首选外周静脉通路,无法建立外周静脉通路且存在气管插管时,可选择气道通路。当室颤/无脉室速持续存在在首次或第二次除颤后持续存在,应给予血管升压药,首选肾上腺素。首次使用血管升压药后,可考虑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选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
经抢救复苏的病人仍有可能再度发生心律失常,且由于心脏、脑、肾脏等器官存在不同程度损伤,此期必须进行不同程度的生命支持,尤其是以脑复苏为重点的生命支持。有条件的应继续心电监护48~72小时,及时发现并防止各种心律失常并发症。
当室颤/无脉室速持续存在,在首次或第二次除颤后持续存在,应给予血管升压药,首选肾上腺素。首次使用血管升压药后,可考虑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选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
对于抢救成功的患者,可针对具体情况,选择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者安装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猝死型冠心病预后较差,死亡率高,不能治愈。患者康复出院后,定期复诊进行冠心病的相关检查,若无明显症状,3~6个月再次进行复诊,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疾病。
猝死型冠心病预后较差,不能治愈。
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仅20%~40%,由医护人员到达后再进行心肺复苏的生存率仅7%。
患者的饮食无特殊要求,一般忌“三高食物”(高热量、高胆固醇、高钠食物)、戒烟限酒,忌暴饮暴食,宜多食用含维生素的食物。
主要指高热量、高胆固醇、高钠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等,每日保证膳食均衡,清淡饮食,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烟草中的尼古丁对血管有直接损伤作用,还可使动脉血与氧的结合力减弱。同样,含酒饮食如酒酿,药酒等均不宜大量饮用。
节制饭量,控制食欲,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可使血脂、血液黏度增加,增加心脏负担。
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维生素C能促进胆固醇生成胆酸,从而有降低血胆固醇作用,还能保护血管壁。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
定期复诊,预防各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注意生活环境的舒适和安静,提高睡眠质量。
猝死型冠心病的高危患者是可识别和预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控制,药物治疗的优化和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植入,是冠心病猝死的一级预防措施。对既往冠心病、可疑冠心病患者应积极治疗,检査有无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及时发现并治疗。
针对基础病情进行防治,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同时适量运动也可起到预防猝死型冠心病的作用。
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植入,是针对猝死型冠心病最有效的预防方式,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
高危人群应当避免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太大的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激动,定期体检。
4928点赞
[1]王吉耀,廖二元.内科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98.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3
[3]王朝晖,李文珠.重视和防范猝死型冠心病[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6,32(07):651-65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