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肝又称多发性肝囊肿,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肝脏的多发性弥漫损害,囊肿间的肝细胞正常,多合并多囊肾,同时在胰腺、脾脏、双肺及女性卵巢可发现囊性病变。早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肝脏增大,没有其它的任何症状。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出现腹胀、右上腹不适、隐痛、呼吸困难、肠胃道压迫症状等。囊肿占据整个肝脏时,可以导致肝功能不全、肝衰竭,甚至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将多囊肝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肝(ADPLD)、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合并多囊肝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合并多囊肝三类。
ADPLD不累及肾脏,其中80%的ADPLD患者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基因突变。
ADPKD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肾病,发病率1:400~1:1 000。ADPKD能引起肾功能不全的症状,而肝囊肿是最常见的肾外表现。
ARPKD相对罕见,新生儿发病率仅为1:10 000~1:40 000。ARPKD具有特征性的先天性肝纤维化、胆管扩张和囊肿形成。
多囊肝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偶尔可能随机发生。其囊肿来源于胆道的异常改变,目前所知多囊肝的发病主要与四个基因,即PRKCSH、SEC63、PKD1、PKD2发生突变有关。
多囊肝的主要病因是基因突变,导致患者体内存在多个细胞内信号通路(细胞内信息传导途径和方式),以及细胞功能失调引起。如PRKCSH定位于染色体19p13.2,编码非催化β-亚基的葡萄糖苷酶Ⅱ,参与内质网中新合成的糖蛋白的易位、折叠。当突变异常时质量缺陷的蛋白质能启动内质网的降解,从而使患者肝细胞不稳定,导致细胞破碎和囊肿的形成。
多囊肝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且临床数据表明,女性患者发病率高于男性。
不同年龄多囊肾多囊肝的发生率不同。10~39岁多囊肾多囊肝发病率为1.69%,40~59岁是多囊肾多囊肝发生率的高峰期,为4.79%,60岁以后是发生率较少的年龄段,为3.35%。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发病率为1:400~1:1000,据估计,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合并多囊肝的比例为20%~75%。
多囊肝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多囊肝发病缓慢,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腹胀、间歇性或持续性右上腹不适和隐痛、厌食、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后期还可出现肝功能不全,甚至肝衰竭。
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会牵拉肝包膜,压迫胃肠等毗邻器官,甚至挤压膈肌引起肺膨胀不全,可出现腹胀、间歇性或持续性右上腹不适和隐痛、厌食、呕吐、呼吸困难等。
当囊肿占据整个肝脏时,可出现肝功能不全,甚至肝衰。病人可有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营养不良、明显乏力,甚至肝性脑病。
早期一般无症状,故表现为肝大而无任何临床症状,也是此病的特征。
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会牵拉肝包膜,压迫胃肠等毗邻器官,甚至挤压膈肌引起肺膨胀不全,可出现腹胀、间歇性或持续性右上腹不适和隐痛、厌食、呕吐、呼吸困难等。
当囊肿占据整个肝脏时,可出现肝功能不全,甚至肝衰。病人可有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营养不良、明显乏力,甚至肝性脑病。
并发黄疸者可行核磁胰胆管水成像(MRCP)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胆道梗阻,同时检测凝血功能、白蛋白水平以判断是否为肝功能衰竭。
囊肿感染可致肝衰竭甚至死亡,应及时引流并做细菌培养,采取抗生素治疗。此类患者合并的肾囊肿常与输尿管相通,故肾囊肿感染率更高。合并先天性肝纤维化者病死率很高,且易导致门静脉高压,少见消化道出血。
囊肿破裂、内出血可出现失血性休克或者急腹症。
多囊肝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早期多无症状,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若出现此病的临床症状,如腹胀、间歇性或持续性右上腹不适和隐痛、厌食、呕吐等,应及时就诊。
出现腹胀、间歇性或持续性右上腹不适和隐痛、厌食、呕吐等症状,患者需要及时就医。
多囊肝患者一旦出现失血性休克或腹部感染、急腹症等情况,应立即急诊治疗。
大多患者应在消化内科、肝胆外科就诊。
如出现失血性休克或腹部感染、急腹症等情况,可至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是如何发现肝部有囊肿的?
父母及兄弟姐妹是否有多囊肝情况?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和体征?(如腹胀、间歇性或持续性右上腹不适、隐痛等)
育龄男女是否有生育计划?
倾向于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可用于产前诊断。
对于囊肿出血者偶见贫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
改变与肝增大不成比例,仅偶有间接胆红素及BSP轻度增高。碱性磷酸酶增高仅见于部分病例。
能用于确诊是否并发多囊肾。
是诊断多囊肝可靠而简易的方法,边界清楚的多发性无回声区是本病典型表现,可见肝大、肝内无回声病灶众多,相互连成片,由纤细光滑的囊壁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多房囊腔。
可明确囊肿的大小、数目、解剖位置,并可发现1~2cm肝囊肿。CT平扫表现为肝内弥漫大小不一的水样低密度影,边缘光滑清楚,CT增强后无强化。
可提高囊内出血和感染的确诊率.
可见肝影增大、膈肌抬高和胃肠受压异位等征象.
能够显示肝区占位性病变。
通过临床表现和B超、CT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CT检查可以看到1~2厘米的肝囊肿,DNA分析可作为疾病无症状时和产前的早期诊断。
肝包虫病多见于牧区,有犬、羊、牛接触史,依据流行病学史还有囊壁钙化、嗜酸粒细胞增多、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及包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即可明确鉴别。
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肝血池扫描、CT、核磁增强扫描,必要时行肝动脉造影可帮助鉴别诊断。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尤以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显著。
多发性肝囊肿数目较少,直径多在3cm以下,且主要出现在右肝,不合并其他内脏的多囊性病变。根据以上超声表现即可进行鉴别。
多囊肝的病程较长,早期多无症状,小而分散且无症状者不需要特殊治疗。囊肿增大出现压迫症状时,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常采用的手术方式有穿刺抽吸和硬化剂治疗、经肝开窗术、广泛开窗术或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晚期多囊肝可选择肝脏移植术。
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兰瑞肽、奥曲肽,能通过降低胆管上皮细胞的cAMP水平抑制囊液分泌和胆管细胞增生,从而抑制肝囊肿的生长。
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是另一种药物治疗手段,包括依维莫司、西罗莫司等,能通过促进肝细胞凋亡而抑制囊肿的生长,它能对一些多囊肝和多囊肾病PKD患者产生抑制囊肿增殖的效应。
UDCA常用于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以及肝囊性纤维化。UDCA能保护肝细胞免于发生由胆汁酸引发的凋亡,还能保护胆管上皮细胞对抗毒性细胞因子,并促进胆汁分泌。
穿刺抽尽囊液,注入无水乙醇固定囊肿上皮细胞,注意预防感染。
可改善症状,通过在囊肿间建立通道并使囊液排入腹腔,远期疗效不理想,可因肝实质结构塌陷导致巴德-吉亚利综合征。
广泛开窗术或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刺激肝细胞再生的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囊肿和胆道相通的患者,可考虑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另外,术后立即应用长效生长抑素衍生物奥曲肽和组胺H2受体拮抗药可显著抑制囊液分泌,同时可减少腹水形成,提高多囊肝的外科治疗效果。
原位肝移植可根除患者病源,远期效果及病死率均低,是晚期多囊肝的最佳选择。对合并有多囊肾并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考虑肝肾联合移植。
多囊肝一般预后较好,发现囊肿长大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囊肿过大,发生囊肿破裂、感染、肝功能衰竭等情况会危急生命。同时要做到早期干预和处理,晚期多囊肝行肝移植治疗患者1年存活率达89%,5年存活率78.2%。
多囊肝预后较好,小而分散且无症状者一般不需治疗。发现囊肿增大时,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囊肿过大,发生囊肿破裂、感染、肝功能衰竭等情况会有生命危险。
多囊肝通过积极的手术治疗,通常对寿命影响较小。但如果囊肿过大,发生囊肿破裂、感染等情况,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应定期复查,建议6个月左右复查肝脏超声,出现突发情况及时就诊。
多囊肝患者日常应选择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当囊肿影响肝脏功能或压迫胃肠道伴有饱胀、厌食、腹部不适等症状时,饮食宜清淡,可少量多餐,保证营养摄入,避免出现营养不良。囊肿引起肝脏衰竭时应选择低蛋白、低脂肪饮食,具体应遵照医嘱。
多囊肝患者日常应坚持健康规律生活,定期复查肝囊肿情况。避免过度劳累,避免肝区被外力碰撞,尤其是巨大或者局限性囊肿继发感染者。同时定期到医院复查,早期发现问题、早期治疗,放松心态、乐观应对,积极配合治疗。
避免过度劳累,避免肝区被外力碰撞,尤其是巨大或者局限性囊肿继发感染者。
定期到医院复查。
生活作息有规律,避免熬夜。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
注意保暖。
多囊肝患者一般病程都比较长,而且具有明显的遗传特征。患者长时间心情郁闷、焦虑、担心、恐惧,家属应经常与其交流、谈心,帮助其积极配合治疗。
多囊肝患者要定期复查囊肿增长情况,如果突然出现剧烈腹痛,有压痛、反跳痛,同时伴有脉快、心慌、大汗等症状,应立即平卧,并呼叫120急救车及时就诊。
多囊肝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预防应侧重做好优生优育,早期进行遗传筛查。对于已经出生的患儿,应定期关注囊肿生长情况,配合医生在合适时机选择手术治疗。此外,囊肿过大时要密切关注囊肿出血、破裂和感染的风险。
多囊肝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父母在准备生育前应做好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进行遗传咨询,由专业人士分析遗传方式、推算子女的再发病风险并进行婚姻与生育指导。
做好产前诊断,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或出生前诊断,是指在胎儿出生前用各种方法了解胎儿在宫内的情况,从而对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作出诊断。可用超声、磁共振、染色体检查、基因产物分析、基因检测等手段,观察胎儿在子宫内是否发育畸形。
生活中尽量少使用雌孕激素类避孕药,必须长期服药者应每2年定期进行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另外,中老年女性人群,有多囊肝家族史,应定期体检。
[1]杨广顺,秦建伟,卢军华.严重多囊肝的外科处理,《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2000
[2] 丛伟,周宁,陈静杰,洪德飞.多囊肝的外科治疗,《 CNKI;WanFang 》, 2011
[3] 江建军,郭怀斌.多囊肝与单纯性多发肝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 WanFang 》,2010
[4]储开建,傅晓辉,陆崇德等.遗传性多囊肝与单纯性肝脏多发囊肿的外科处理.《 CNKI;WanFang 》 ,2008
[5]张勇,刘颖斌,全志伟.多囊肝的外科治疗.《 肝胆外科杂志 》, 2009
[6]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5版)2017年,67-69
[7]李丽,张洪芝《1例成人多囊肝围手术护理》,现代护理2006年第12卷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