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乳腺炎是指发生在产后哺乳期的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属于急性乳腺炎,尤其多见于初产妇,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可表现为乳房肿胀、疼痛、局部红肿、发热。因乳房血管丰富,早期就可出现寒战、高热及脉搏快速等脓毒血症表现。
产褥期产妇的身体各项机能都处于恢复期,免疫力比较低下,对病原菌的抵抗力较低。这种情况下,若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乳头皲裂或者乳汁淤积,就容易被病原菌入侵,引起急性乳腺炎。
为发病的重要原因,乳汁是理想的培养基,乳汁淤积将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乳汁淤积的原因包括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少,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乳管不通,影响排乳。
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婴儿口腔感染、吸乳或含乳头睡眠,致使细菌直接进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多数发生于初产妇缺乏哺乳的经验,也可发生于断奶时,6个月以后的婴儿已长牙,易致乳头损伤,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过于劳累或者精神压力过大。
哺乳期穿过于紧身、不透气的内衣。
哺乳期营养不良。
卫生习惯差,不注意双乳的卫生状况。
产褥期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产后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以初产妇多见,发病率为2.9%~4.8%,因喂养方式不同发病率有较大差异,其中文化程度高、经产妇和母乳喂养为主的产妇发生率分别显著低于文化程度低、初产妇和人工喂养为主的产妇。
容易由于哺乳的方法、姿势不正确等原因,出现乳汁淤积,或者被婴儿咬破乳头,引起乳腺炎。
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低,容易感染致病。
若患者曾经发生过乳腺炎,临床上也经常出发复发的情况。
产褥期乳腺炎主要的局部症状是乳房发红、肿胀、疼痛,当细菌入血后会引起高热、寒战、脉搏加快等全身中毒症状,常有病侧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产褥期乳腺炎的局部症状可根据病期和病灶部位的深浅而有不同。若病灶位置比较深,局部表现多以患侧乳房疼痛和患处压痛为主。若病灶位置浅,则可以出现典型的红、肿、热、痛的化脓性炎症的表现。初期主要表现为患侧乳房体积增大,有局限性肿块、压痛,如能及时有效治疗,肿块可逐渐消退。如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皮肤水肿、发红,皮肤温度增高,局部肿块僵硬,压痛明显,可出现搏动性疼痛。如果继续发展,硬块会在短期内逐渐变软,说明已有脓肿形成,脓肿可自行溃破或经乳头排出,患侧腋窝淋巴结常有肿大、压痛。
乳房处血流丰富,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起病时,病原菌释放出的毒素入血,常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寒战、烦躁、乏力、脉搏加快等,体温可达40℃。
病程进入急性化脓性乳腺炎阶段,患者可并发脓毒血症和菌血症。此时患者出现持续高热、面色潮红、谵妄等症状,身体其他部位可出现转移性脓肿。
在脓肿形成期,脓肿灶可向内或向外破溃,形成皮肤破口和乳腺瘘管。如处理不当,可迁延形成长期不愈的脓瘘或乳瘘,临床可见从瘘管排出乳汁及脓液。
产褥期乳腺炎的临床症状比较典型,一般都可以尽早发现、及时就诊。在乳腺炎早期,还处于蜂窝组织炎的表现时就诊,通过抗生素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是形成脓肿,就需要及时进行脓肿切开引流。
哺乳期的女性若是触摸到乳房内有肿块,伴有压痛时,建议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查明具体原因。
女性在哺乳期出现乳房发红、皮温升高、胀痛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进行治疗。
哺乳期女性若是出现持续高热、寒战,甚至出现谵妄时,需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产褥期乳腺炎患者可至乳腺外科或普外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有什么症状?(乳房肿块、乳房肿胀压痛、发热等)
症状出现多久了?
是否处于哺乳期?
婚育史?(孕次、产次)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患者脱去上衣及内衣,充分暴露双侧乳房,可见患侧乳房肿大、皮肤发红,触诊可触及肿块,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常有肿大、压痛。
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可以取患侧乳房的乳汁或者从已形成的脓肿中抽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以明确细菌类型,合理选用抗生素。
乳腺超声检查可见患侧乳房内有液性暗区,提示有脓肿形成,并且可以了解脓肿的部位、范围、大小等。
适用于对普通治疗无反应的妇女或非母乳喂养的妇女,也可排除乳腺癌。
根据哺乳期、乳头皲裂破损史及乳汁淤积不畅的病史,乳房红、肿、热、痛,以及化脓、寒战、高热、烦躁、乏力等临床症状,基本可以明确产褥期乳腺炎的诊断。细菌学检查培养出细菌或者影像学检查探查到脓肿灶,可以确诊产褥期乳腺炎。
两者均可见乳房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但炎性乳癌一般局部没有肿块可扪及。产褥期乳腺炎病程短,可在短期内化脓,抗生素治疗有效,预后好。而炎性乳腺癌则病情凶险,一般无化脓,可通过乳房病理活检进行鉴别。
乳腺增生症无典型的炎症的临床表现,肿块的出现及大小与月经周期改变有关。
产褥期乳腺炎的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早期产褥期乳腺炎呈蜂窝织炎表现,而未形成脓肿之前需排空乳汁,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脓肿形成后,主要治疗措施是及时作脓肿切开,引流脓液。
产褥期乳腺炎主要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的结果,应用青霉素治疗。
属于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以应用于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
属于头孢一代抗生素,可以应用于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
可以应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可以抑制乳汁的分泌。
手术时要有良好的麻醉,为避免损伤乳管而形成乳瘘,应作放射状切开,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切开后以手指轻轻分离脓肿的分隔,以利引流。脓腔较大时,可在脓腔的最低部位另加切口作对口引流。
局部治疗:可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乳腺管的疏通,但切忌粗暴按摩、反复按摩。按摩前准备毛巾热敷患处,用温开水清洗乳头乳晕,观察乳头有无堵塞,提拉乳头,促进排乳反射。双手全掌由乳房的四周,沿乳腺管轻轻向乳头方向推抚,依照从乳根到乳晕的方向,直线疏通乳管或者螺旋状从乳根到乳晕疏通。松动疏通排压,每次按摩的时间10-20分钟,不宜过长。
产褥期乳腺炎如不及时诊治,可迅速发展形成乳房脓肿,这既给产妇带来了痛苦,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也使哺乳无法继续,对母婴都极为不利。如果及时发现、尽早治疗,产褥期乳腺炎预后较好。
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产褥期乳腺炎可以治愈。
产褥期乳腺炎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产褥期乳腺炎治愈之后,一般通过临床表现就可以判断乳腺炎是否复发,患者注意进行乳房自检。
结构合理、营养丰富全面的膳食可以改善产褥期乳腺炎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为疾病的痊愈提供良好的基础,也可以为之后哺乳的继续做好准备。进行手术之后,饮食上需要适当增加含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的食品,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宜食清淡而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西红柿、青菜、黄瓜、鲜藕、荸荠等。水果宜食橘子、香蕉、苹果、金橘等。
宜食有通乳作用的食物,如猪蹄、鲫鱼、虾、黄花菜、丝瓜等,以促进乳汁分泌,防止乳汁淤积。
宜多食清热散结之食物,蔬菜可选择茭白、茼蒿、黑木耳、海带等。
忌燥热、辛辣刺激食物,如韭菜、辣椒、芥末、酒等。
忌煎炸、油腻食物,如肥肉、海蟹,以及油条、麻花等油炸糕点。
忌食发物,如猪头肉、羊肉等。
产褥期乳腺炎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双乳的卫生状况,尤其是哺乳期要每天清洗乳头。饮食要健康合理、营养丰富。要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改善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合理的生活习惯,遵医嘱用药,注意监测自身情况,不适随诊。
严格遵循医嘱应用药物,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病情不缓解及时就诊。
哺乳期间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释放压力。
穿戴支撑型内衣,避免乳房压迫。
合理母乳喂养。
产妇应使用正确的方法和姿势进行哺乳。
注意监测体温,观察乳房情况,有无肿块、疼痛、皲裂,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产褥期乳腺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健侧乳房需要继续哺乳,以免乳汁淤积。患侧乳房不可以哺乳,但是需要使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避免病情加重。
产褥期乳腺炎的预防关键在于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损伤,并保持其清洁。应加强哺乳期卫生宣教,使哺乳期女性掌握正确的哺乳方法,提高其疾病预防知识。通过实施护理干预和预防工作,不但能减少患者的疼痛病症,而且还能有效避免炎症现象的发生。
哺乳期的女性,尤其是初产妇,在乳汁淤积或者乳头损伤之后出现乳房不适需要及时就诊。
注意双侧乳房的卫生,经常用温水、肥皂洗净两侧乳头,并保持其清洁。
如有乳头内陷,可通过经常挤捏、提拉来矫正。
养成定时哺乳、婴儿不含乳头而睡等良好习惯。
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淤积,可按摩或用吸乳器排尽乳汁。
乳头有破损或皲裂要及时治疗。
注意婴儿口腔卫生。
定期乳房检查,发现不适及时就诊。
5500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40-241.
[2]张婷.护理干预对产褥期急性乳腺炎预防及治疗的影响[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5,01(02):13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