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生成、分泌和排泄障碍,不能主动经胆小管排至肠腔,在肝内淤积反流入血,而引起的一系列器质性损害、代谢失调和功能紊乱的肝胆系统疾病。该病主要有乏力、食欲下降、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其中隐性感染及急性肝炎的患者可以治愈,迁延为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者则难以治愈。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免疫、变性、感染、结石、肿瘤等。
肝内胆汁淤积常见的病因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肝外胆汁淤积由胆道的机械性梗阻引起,常见的病因有胆总管结石、胆囊癌、胆管细胞癌等。
胆汁淤积性肝病不具有传染性及明显的地域性,多呈散发。临床中可见于多种疾病,其中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者、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史者、有胆道疾病病史者多发。
病毒性肝炎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者、有胆道疾病病者容易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炎。
老年人,因年龄的增长,代谢能力下降,本病发病率随之增高。
女性以自身免疫性肝病较多,肥胖的女性易出现糖尿病,服药造成肝损伤,也会提高胆汁淤积型肝炎的发生率。此外,妊娠期女性由于妊娠期间营养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侵袭,使得胆汁淤积型肝炎发生率增高。
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的有乏力、纳差、皮肤瘙痒、黄疸等。少数患者出现粪便恶臭、脂肪泻等,患者可能并发有骨质疏松。
活动后加重。
进食减少,伴有恶心、厌食油腻。
夜间加重,无皮疹、皮屑等。
可见身黄、眼黄、尿黄,以及粪便颜色变浅。
长期胆汁淤积者可有粪便恶臭、夜盲、骨质疏松、骨折、骨痛、睾丸萎缩、出血倾向等。
少数患者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瘀斑、瘀点,以及肝、脾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部分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可导致骨质疏松,治疗需要应用激素治疗,也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状加重。
胆汁淤积性肝炎造成肠道中的脂肪和维生素无法吸收。
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发生使得胆小管阻塞,血中脂类总量和胆固醇持续增高,出现眼睑黄色瘤。
若出现极度乏力、纳差、肝区隐痛、黄疸等症状时,立即到消化内科、肝病科做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病情,需要与先天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相鉴别。
若患者出现极度乏力、纳差、肝区隐痛、黄疸等症状,存在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升高,可能为感染或恶性血液系统疾病,需要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肝胆外科、肝病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可去急诊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乏力、右上腹不适、尿黄、眼黄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平时是否饮酒?
患有胆汁淤积性肝病时,碱性磷酸酶可显著上升。
肝脏在胆红素代谢中有摄取、转运、结合、排泄的功能,肝功损伤致胆红素水平升高,且以结合胆红素为主。
能敏感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状况,肝病时凝血酶原时间(PT)长短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
肝炎病毒标志物对胆汁淤积的病因诊断至关重要,各型病毒性肝炎都可能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病。
有助于鉴别肝内或肝外胆汁淤积,是发现或排除肝内、肝外胆管扩张及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方法。
可用于显示胆道系统疾病,为无创性方法。
抗线粒体抗体和抗核抗体等对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有帮助。
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及遗传性肝病、肿瘤及肉芽肿性疾病等有效方法,对于病因不明的肝内胆汁淤积有助于明确诊断。
黄疸持续3周以上无消退迹象,甚至有进行性升高,伴有皮肤瘙痒、食欲减退、尿色深黄如浓茶样,还可有轻重不等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等,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根据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先天性黄疸是遗传性生理障碍的一类疾病,大多为新生儿或少儿,可通过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鉴别。
溶血性黄疸是大量红细胞在体内破坏产生胆红素突然增加,超出肝细胞清除代谢胆红素的速度,其特点为化验提示间接胆红素显著增加,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毒蛇咬伤、药物毒副作用、骨髓无效造血、肺梗死等。
胆汁淤积性肝病治疗的关键是原发病的治疗,临床病因较多,具体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肝内胆汁淤积多需要长期治疗,肝外胆汁淤积者多需短期手术治疗。
停止使用引起胆汁淤积的药物。
戒酒。
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
病毒性肝炎感染所致者抗病毒治疗。
细菌感染者抗菌治疗。
促进内源性胆酸的排泄,保护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免受有毒性胆酸的毒害,在结石、肿瘤等所致胆道梗阻时禁忌使用。
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纤维化作用。
有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
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有促进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阻止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黏附分子的表达而限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
抗炎保肝药是一类具有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或)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等作用的药。可分为抗炎类、解毒类、抗氧化类、肝细胞膜修复类、利胆类及降酶类,用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内胆汁淤积症等。
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多用于原发性胆汁胆管炎患者的治疗。
临床也可针对性的采用抗病毒药物,若情况严重可加强营养治疗,必要时输注人血蛋白和新鲜血浆。
针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引起的病情,合并了胆管狭窄,可行支架植入术和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
肝移植手术适用于并发了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衰竭的患者。
肿瘤切除+胆道重建适用于由于胆管癌导致胆道梗阻的患者。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预后与致病原因有关,脂肪性肝病、药物等导致的胆汁淤积,致病原因可控可消除,预后较好。肝硬化等恶性疾病导致的胆汁淤积,致病原因不可控,预后较差,严重的会影响寿命,一般建议肝炎活动期及时复诊,病情稳定以后可3个月复诊一次。
隐性感染及急性肝炎引起的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患者可以治愈,迁延为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者则难以治愈。
治愈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的患者则会影响寿命。
在肝炎活动期需要及时复诊,病情稳定期可3个月复诊一次。
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应注意膳食均衡营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忌酒。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多食易损伤胃肠黏膜,加重胃肠负担,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如水果和新鲜蔬菜。
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
本病患者要注意心理健康,保持情绪愉悦,避免熬夜、劳累,不要过分紧张,需要及时治疗,避免迁延至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等。
日常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适度运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避免应用对肝功有损害的药物。
戒烟戒酒。
黄疸较重者务必须保持大便通畅。
本病预防的关键在于重视查体,减少伤肝因素。高危患者应定期完善肝功能、凝血系统、腹部彩超、CT、磁共振检查,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治疗。
平时注重身体锻炼,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注意重症患者尽量减少运动。
注意维持情绪稳定,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就医。
5188点赞
[1].孙凤霞.重视中西医诊治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6(04).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