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是来源于原始性腺中的性索和间质组织,一组由分化程度不等的“性索样”细胞、性腺间质成分及其各种黄素化细胞单一或混合构成的肿瘤,其发病率相对较低,占卵巢肿瘤的5%~8%,此类肿可以由单一细胞构成,也可由不同细胞混合构成,常具有内分泌功能,故又称为卵巢功能性肿瘤。此病主要进行手术治疗,通常预后与其肿瘤良恶性及临床分期有关。
卵巢-性索间质瘤可以分为两大类:
由性索的颗粒细胞及间质的衍生成分,如成纤维细胞及卵泡膜细胞组成。
分为成人型和幼年型两种病理类型。成人型颗粒细胞瘤占卵巢肿瘤的1%,占颗粒细胞肿瘤的95%,为低度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为45~55岁;幼年型颗粒细胞瘤罕见,仅占颗粒细胞瘤的5%。主要发生在青少年,98%为单侧,多数者在初诊时为早期,肿瘤局限于一侧卵巢,故预后良好。
常与颗粒细胞瘤同时存在,但也可单一成分,多为良性。
占卵巢肿瘤2%~5%,多见于中年妇女,单侧居多。纤维瘤伴有腹腔积液和(或)胸腔积液者,称为梅格斯综合征,手术切除肿瘤后,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自行消失。
又称睾丸母细胞瘤,罕见,多发生在40岁以下妇女。单侧居多,通常较小。高分化者属良性,中低分化为恶性,占10%。可具有男性化作用,少数无内分泌功能者雌激素升高,5年生存率70%~90%。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和家族因素、内分泌因素、环境因素有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而致病。
部分病例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
排卵可以对卵巢上皮造成一定损伤,反复的损伤以及修复容易出现癌变。
如避孕药、促排卵药物等激素类药物,导致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发生。
物理、化学、生物是影响肿瘤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如盆腔X线治疗的妇女会导致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发生。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是一组单一或混合性成分肿瘤,是一组由分化程度不等的“性索样”细胞、性腺间质成分及其各种黄素化细胞单一或混合构成的肿瘤,其发病率相对较低,占全部卵巢病变的2%~5%,卵巢肿瘤的5%~7%。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临床多好发于中年女性,以及家族有卵巢肿瘤病史的人群。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又称为功能性卵巢肿瘤,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所以月经紊乱以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常见。此外,当肿瘤生长较大时患者可出现一定的压迫症状。
当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有分泌功能时,如雌激素,可导致青春期性早熟、月经紊乱、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等表现。
当肿瘤增大时,腹部可触及肿块。双合诊和三合诊检查可在子宫一侧或双侧触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如果肿瘤生长过快,患者感到腹胀,也可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
当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具有分泌雌激素时,部分患者有子宫内膜增生改变,甚至并发子宫内膜癌,可伴有子宫内膜癌相关表现,绝经后出现阴道流血、阴道异常排液等症状。
卵巢肿瘤蒂扭转是常见的并发症,在卵巢肿瘤并发症10%,好发于蒂较长、中等大、活动度良好、重心偏于一侧的卵巢肿瘤。常在体位突然改变或妊娠期、产褥期子宫大小、位置改变时发生蒂扭转。扭转的典型症状是体位改变后突然发生一侧下腹剧痛,常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双合诊检查可扪及压痛的肿块,以局部最明显。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一旦生长迅速尤其是双侧性,应考虑恶变可能。
多继发于卵巢肿瘤蒂扭转或破裂,患者可有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腹部肿块及白细胞升高等。治疗原则是抗感染治疗后,手术切除肿瘤。
约3%卵巢肿瘤会发生破裂,有自发性破裂和外伤性破裂。自发性破裂常因肿瘤发生恶性变,肿瘤快速、浸润性生长穿破囊壁所致。外伤性破裂则在腹部受重击、分娩、性交、妇科检查及穿刺后引起。较小的囊肿破裂,患者仅有轻度腹痛,大囊肿破裂患者常有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预防疾病缓解、并发症极为重要,若出现此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多数患者可至妇科就诊,此病还需与卵巢上皮来源肿瘤、子宫浆膜下或阔韧带肌瘤进行鉴别。
当体检发现下腹部肿块时需要就医,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当扪及下腹部肿块,并且伴有腹胀、腹痛时,以及月经改变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当患者发现下腹部包块,在改变体位时突发剧烈下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症状者,高度怀疑卵巢肿瘤破裂或者蒂扭转,需立即就医,手术治疗。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如出现剧烈下腹痛等紧急情况下可以去急诊科。
做过盆腔X线治疗吗?
月经有无异常,如经期、周期以及经量?
目前有无盆腔包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目前有无腹痛、腹胀等症状?
inhibin是目前对卵巢性索-间质肿瘤诊断最常用标志物,对卵巢性索-间质肿瘤诊断有相当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alretinin主要应用为间皮瘤的标志物。在卵巢类固醇细胞瘤中Calretinin呈弥漫强阳性。
肿瘤的形态一般比较规则,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边界清晰,肿瘤一般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肿瘤内部回声与病理类型有关,卵泡膜细胞瘤以实性回声为主,而颗粒细胞瘤以实性和囊实混合性回声为主。
卵泡膜细胞瘤CT平扫密度偏液性,随着纤维成分的增加密度増高而呈实性;卵巢巢粒细胞瘤形态多不规则,可呈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增强后中等强化,CA125升高及腹腔积液少见;常伴有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变。
卵泡膜细胞瘤具有良性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多伴有腹腔积液及血清CA125升高,并且与病理亚型及大小相关。
对于临床发现盆腔肿块、腹水合并内分泌失调症状者,需考虑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可能,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如超声检查呈囊实性、免疫组化a-inhibin、Calretinin阳性等,可以诊断。
上皮来源肿瘤多以囊性成分为主,伴有实性成分,囊内壁不规则增厚,可为双侧性,其边界模糊,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常发生淋巴结、腹腔脏器转移和大网膜转移以及腹腔种植,常见大量腹水。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即可帮助鉴别诊断。
子宫肌瘤临床一般发病年龄<50岁,卵泡膜细胞瘤>50岁,且多合并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肌瘤多无雌激素分泌症状,且未变性肌瘤血供丰富,增强后早期强化显著,呈快进快出型强化曲线,卵泡膜细胞瘤增强后多为缓慢渐进性轻度强化。子宫肌瘤多与子宫之间有桥血管相连,通常多无盆腹腔积液,如见正常两侧卵巢则更支持子宫肌瘤,此为鉴别点。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主要是手术治疗,根据具体病理种类以及临床分期可给予辅助放化疗等方法,此外对于激素敏感类肿瘤,可以选择激素治疗。
Ⅱ~Ⅳ期患者术后应给予化疗,方案为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首选BEP或紫杉醇/卡铂方案,对局限型病灶可进行放疗。
良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单侧肿瘤应行卵巢肿瘤剔除术或患侧附件切除术,双侧应行双侧卵巢肿瘤剔除术,绝经后妇女可考虑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恶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参照卵巢上皮性癌,1A、IC期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实施保留生育能力手术,推荐全面分期手术;但对肉眼观察肿瘤局限于卵巢者,可考虑不进行淋巴结切除术,复发患者也可考率手术。
对于进展期及复发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有效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目前手术后化疗及放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仍然有争议,而且对于放化疗不敏感的肿瘤患者如何治疗,仍是比较棘手的问题。颗粒细胞瘤占全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70%,该类肿瘤为激素敏感型。激素类药物主要包括阿那曲唑、来曲唑、醋酸甲羟孕酮、醋酸甲地孕酮、他莫昔芬、己烯雌酚、亮丙瑞林、戈舍瑞林以及加尼瑞克。与化疗及放疗相比,激素治疗的优点有耐受性好、可长时间应用以及无严重副反应。
本病预后不佳,不可治愈,根据肿瘤的良恶性质以及临床分期决定治疗方案,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肿瘤不能治愈。
如病理学类型为成人型颗粒细胞,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在80%以上;支持细胞-间质细胞肿瘤少数无分泌功能者,5年生存率在70~90%。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术后一个月复查,如进行超声及肿瘤标志物检查,以后根据医嘱定期复查。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患者术后饮食以高蛋白为主,如蛋、奶、肉类,以及富含维生素的瓜果蔬菜,如萝卜、猕猴桃等。
忌辛辣、生冷食品,避免含有激素类食物,如阿胶等。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患者应该让家属耐心陪伴,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手术做好准备,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日常注意休息。
注意休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并且根据医嘱术后随访,以防肿瘤复发。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病因不明,通常无针对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诱因,包括避免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促排卵药物等激素类药物,减少盆腔X线治疗,可对此病进行一定预防。
4792点赞
[1]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妇产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关莹,南瑞霞,黄利,陈燕,陈蝶,万映.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20,31(05):633-635.
[3]张曾平.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三维超声表现[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6):3278.
[4]李伟华,廖谦和,徐瑛.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42(02):171-173.
[5]张娟,华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69例临床观察[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04):225-22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