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是由Notch3基因突变导致,是一种中年发病的遗传性大脑脑血管及脑白质、皮质病变,引起相应的脑功能改变及异常。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痴呆、脑卒中、偏头痛、严重情感障、出现明显抑郁躁狂和自杀倾向、认知功能障碍、假性延髓麻痹、步态不稳、锥体束征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目前的治疗原则以对症治疗为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脑梗塞,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本病暂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疾病呈进行性进展。
遗传性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是由19号染色体Notch3基因突变所致,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大多数患者遗传于父母,少数患者无家族史,属于自发基因突变所致。本病好发于中年人,特别是有明确的脑血管疾病及痴呆家族史,反复发作短暂性脑缺血或卒中史的人。诱发因素有药物、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
遗传性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病因是Notch3基因突变,该病的遗传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q12位点,该位点Notch3基因突变导致脑血管病变,及脑白质、皮质病变,引起相应的脑功能改变及异常。
如口服避孕药,避孕药的成分可使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容易诱发本病。
均可引起血管壁的损伤,血管动脉硬化性改变,容易引起遗传性多发脑梗死性痴呆。
烟中的有害成分,可破环血管壁,导致血管硬化,会增加患者患遗传性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风险。
平均发病年龄45岁,男性和女性发病几率无差异。尚无发病率的相关文献报道。
本病好发于有明确的脑血管疾病及痴呆家族史,反复发作短暂性脑缺血或卒中史的人。
遗传性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典型症状有脑卒中、痴呆,偏头痛、严重情感障碍等;其他症状包括假性延髓麻痹、步态不稳、锥体束征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症状多呈阶梯性进展,可并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行为异常、继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褥疮等。
首发症状先兆性偏头痛出现几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
主要是因为脑皮质缺血。
一半多患者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
少数患者存在情感障碍,抑郁最常见,一部分出现抑郁狂躁交替,部分患者出现表情淡漠。
皮质下病变时可引起假性延髓麻痹、步态不稳、锥体束征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胸闷、心慌、头痛、视物模糊、失眠。
暴躁易怒、胡思乱想、敏感多疑。
还可出现继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褥疮。
遗传性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大多因偏头痛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发作、抑郁症、躁狂症发作,以及合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褥疮而就诊神经内科。就诊后需行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皮肤活检、基因检测等明确诊断。本病应与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及Binswanger病等鉴别。
有明确家族史的人群,出现偏头痛、中风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出现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应及时就诊。
确诊患者,病情加重或出现合并症、并发症时,应立即就诊。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家族里是否有人患此病?
都出现过什么症状?(如偏头痛、中风、痴呆、癫痫等)
有没有抑郁、狂躁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生活能不能自理?
有没有感染、褥疮等症状?
通常正常,可能出现CSF寡克隆带细胞数增多。测定脑脊液、血清中APOE多态性及Tau蛋白定量、β淀粉样蛋白片段,有诊断与鉴别意义。
MRI是重要诊断工具,可显示脑白质萎缩和多发性脑梗死;脑血管造影多数病人无异常。
发现嗜锇颗粒样物(GOM)沉积有重要诊断价值。
该病是位于19号染色体上Notch3基因突变所致的显性遗传性脑小血管疾病,目前认为该病的核心发病机制是与Notch3基因突变相关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退行性病变。
根据中年前期发病,明确的脑血管疾病及痴呆家族史,反复发作TIA或卒中史,早期伴偏头痛发作,反复发作局灶性脑缺血症状、体征,伴进行性痴呆,无脑卒中危险因素,不伴高血压病和糖尿病,MRI显示脑白质萎缩和多发性脑梗死,表现为非特异性脑白质疏松,排除动脉硬化性皮质下脑病和淀粉样变性血管病等。Notch 3基因突变检查及皮肤活检发现GOM可确诊。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的免疫性疾病,早期以肢体无力为主,病情加重后会出现眼震、强直痉挛,癫痫等。起病年龄多为20~40岁。颅脑核磁可显示大脑及脊髓的病变区域,脑脊液检查可检出与多发性硬化相关的抗体异常,诱发电位一项或多项异常,有助于与本病鉴别。
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血管病,可表现为偏瘫、四肢瘫、精神症状、人格变化等,脑脊液检查80%有异常,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脑CT及MRI多显示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缺血病灶或梗死灶,脑血管造影71%以上的患者有典型的血管多灶性损害表现,血管粗细不均,均有助于与本病相鉴别。
多在60岁以上发病,有脑卒中病史,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痴呆、步态不稳和尿便失禁等,多伴高血压,有认知障碍、脑血管病证据及发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注意鉴别。Binswanger病患者的CT及MRI均提示有白质改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病理改变为皮质下白质脱髓鞘,皮质下腔隙或软化等,均有助于与本病相鉴别。
遗传性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作为一种单基因神经遗传性疾病,目前没有根本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急性卒中、偏头痛、痴呆、精神异常等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和药物治疗,也可辅以肢体功能锻炼、认知功能的训练及中医治疗。有合并症应进行相应的治疗。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部分患者需长期间断治疗。
主要是肢体功能锻炼和认知功能的训练。肢体锻炼主要为了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能力,促进患者躯体健康发展。家属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的检测,并进行正确指导,帮助患者按摩肢体,避免长时间不活动发生软组织缩。认知功能训练,主要是利用视觉成像方法或者数字记忆方法,以提高患者对外界认知和感知能力。
选择镇痛药或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预防偏头痛发作,可选抗抑郁药或β受体拮抗剂。
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肝素钠,可增强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可对症应用抗抑郁、抗躁狂的药物,前者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后者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
可选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卡巴拉汀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养阴生津、疏肝理气、平肝熄风、益气化瘀、清热祛谈、健脑开窍等方法。
高血压患者应口服降压药物,积极控制血压。
高血脂患者口服他汀类药物,防止血液出现粘稠度增高的情况。
与脑部血管病变的预后密切相关,同时痴呆的预后因病变部位、范围不同也不一致,但总认知功能衰退的过程,呈不可逆的进程,进展速度不一。本病极少能治愈,大多数患者疾病呈进行性进展,一般不影响寿命,一些患者多因感染、褥疮等并发症而死亡。患者应在接受治疗后遵医嘱定期复查。
本病极少能治愈,大多数患者疾病呈进行性进展。
本病病程较长,一般不影响寿命,一些患者多因感染、褥疮等并发症而死亡。
主要的后遗症有智力障碍、生活能力下降等。
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应复查血、尿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颅脑CT、肢体及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等项目,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有无出血风险,了解疾病的恢复情况或进展情况。若无异常则继续遵医嘱服药。之后,每1~2个月复查1次。若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则随时就诊。
患者应注意好膳食的均衡,营养应适当,主要以清淡为主,避免进食刺激性的食物,还应避免暴饮暴食等。
遗传性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主要跟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进展程度和治疗有关,包括日常生活的护理、用药后的观察和复查,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的锻炼。以及疾病的特殊注意事项和监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戒酒。吸烟可引起小动脉痉挛,减少脑血流量,加速动脉硬化。大量饮酒,会促使血压上升,还可造成心肌收缩力降低,损害心脑血管。
适当进行肢体锻炼和认知功能锻炼,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能力和对外界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长期卧床的患者应经常翻身,擦洗身体,预防褥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家属帮助患者主动活动,进食时防止误吸和呛咳。
患者家属应观察患者是否有进行性的痴呆,如患者痴呆加重或生活不能自理,应及时告知医生。
本病患者多服用抗凝药物,应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以防发生出血意外。
因该疾病为家族遗传病,故应从病因预防,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接受基因检测。对于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应及早发现并积极控制。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预防各种感染。
本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进行早期筛查。
避免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
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接受基因检测和治疗。
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应及早发现并积极控制。
4920点赞
[1]刘海波.中医辨证治疗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17):110-112.
[2]张铭霞.家庭护理干预对社区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病人的影响[J].名医,2018,(12):159.
[3]胡新星,秦超.CADASIL的研究新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09):862-86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