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髓炎为一种特殊部位(脊柱的骨性结构)的化脓性骨髓炎,又称为脊椎化脓性骨髓炎,发病较少。其原发感染病灶可为疖肿、脓肿和泌尿生殖系下段的感染,少数为外伤、椎间盘手术或腰椎穿刺手术后感染所致。亦可由脊椎附近的软组织感染如肾周围脓肿、褥疮等蔓延而来。常见于成年人,以20~40岁年龄段的成年人为常见,男性多于女性。腰椎发病较多,其次为胸椎、颈椎和骶椎。病变主要侵犯椎体,向椎间盘及上下椎体扩散。经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按起病急缓可分成急性型、亚急性型与慢性型三种类型。
这种类型通常来源于血液途径播散,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症状表现严重,可持续一周的时间。
亚急性型可出现于急性期后,亦可开始即为亚急性。起病较急性型稍缓慢,全身毒血症较轻,局部疼痛、功能障碍仍较显著,有局部压痛,患者多不能起床或下地活动。
慢性型发病缓慢,全身反应不显著,体温常不升高或间歇性低热。局部微痛,有压痛及活动受限,甚至发生脊柱畸形后或体检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
脊椎骨髓炎多是数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源性播散感染、医源性传播、临近组织感染蔓延。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有脊柱开放性外伤的人。
大多存在潜在的内科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冠心病、免疫抑制性疾病、癌症、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者。或需要血液透析的肾功能衰竭患者,少数有静脉内用药史。脊柱容易被血源性病原菌停留、繁殖而产生骨髓炎。椎体中有丰富的动脉血管网,其终末支位于终板,是小儿软骨终板中的血管遗迹。病原菌在血管终末支中停留后直至发展为感染,此现象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中最常见。
因外伤或脊椎部位的手术或腰椎穿刺等创伤后感染,侵袭至脊椎骨髓导致。
局部外伤或邻近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直接蔓延形成者亦有发现,以泌尿系统感染发生者相对较多见。
暂无明确诱发因素。
脊椎骨髓炎约占全部骨髓炎患者的2%~3%,有急性、亚急性与慢性之分,与医院感染有关的主要是急性脊椎骨髓炎。本病的发病率约为2.4/10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从20岁以下人群的0.3/10万到70岁以上人群的6.5/10万。
有糖尿病、冠心病、免疫抑制性疾病、癌症、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者免疫力低下,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细菌感染。
有脊柱开放性外伤的人,若伤口处理不当,引起细菌侵袭,容易出现感染。
脊椎骨髓炎患者会出现与感染相关的全身症状,也会出现脊椎局部症状。腰椎的发病率最高,依次多为胸椎、颈椎及骶椎。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并发脓肿形成。
多来源于血源性散播,常见于儿童。突然发病,常有恶寒、高热、神志模糊、颈项强直,谵妄甚至昏迷症状,可持续1周左右。颈背或腰背部剧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肢、腹股沟、会阴部或大腿等处。有时有腹胀,腹部两侧放射性疼痛,腹肌轻微紧张。背肌痉挛,脊柱活动明显受限,有持续性局限性棘突叩击痛。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加快,血培养阳性。
这类病例通常在近期内有过腹腔内炎症或腹内手术后感染病史。在感染病灶控制后或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出院后不久发生腰背痛及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C。毒血症症状亦比较轻微,有血白细胞计数增加和血细胞沉降率加快。本病的病理变化发生在椎体的边缘,因此早期的X线检查往往没有阳性发现,X线表现往往延迟到1~2个月后出现,表现为椎体边缘破坏和椎间隙变窄以及进行性骨硬化。这类病例的致病菌大都毒性比较低,或是患者的机体抵抗力比较强,因此整个病程表现为良性过程。
起病隐匿,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腰背痛,没有神经根症状,体温不高,或仅有低热,状如结核,白细胞计数不高,但血细胞沉降率可增快。早期X线检查往往无阳性发现,1~2个月后椎体呈对角线状,有半个椎体密度增高,出现骨硬化表现。随着病变发展,椎间隙进行性变窄,通常需半年之久。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往往被诊断为转移性硬化性骨肿瘤。用抗生素后症状会改善,但会反复发作,因此整个病程表现为慢性迁延性病程。
有的部位(以颈椎和胸椎处)的化脓性病变较易形成脓肿,可见于咽后部、胸腔。化脓性病灶多直接扩散至皮下,再穿破皮肤而形成窦道。各段脊椎病变脓液引流去向不同,如颈椎病灶直接引流至咽后壁,上胸椎病灶直接引流至纵隔后间隙,下胸椎病灶直接引流至腹膜后间隙。最终在局部形成脓肿,如椎旁、硬膜外、硬膜下或腰大肌脓肿。如伴有硬脊膜外脓肿,或因椎骨塌陷等,可导致脊柱畸形或椎管狭窄。脓肿若压迫脊髓,则可发生瘫痪。腰椎部位形成脓肿时,患者甚至可以出现腰大肌脓肿,可在体外被触及。
有脊椎骨髓炎高危因素的人,应定期体检,发现脊椎骨髓炎的症状、体征,应前往骨科、感染科等相关科室就医。医生询问病史、查体后,应完善血常规、血培养、脊柱X片等相关检查,以帮助诊断,该病应与脊柱结核相鉴别。
免疫力低下的人、有脊柱开放性外伤的人,定期体检非常重要,一旦发现脊椎脊髓炎的症状体征,应进一步检查。
若出现发热、乏力、背痛,高度怀疑是脊椎骨髓炎时,应及早就医。
已确诊脊椎脊髓炎的患者,若出现寒颤、高热、神志不清,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感染症状严重,如出现发热、乏力等,应前往感染科就医。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近期是否有脊柱手术史或是近期是否有背部外伤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乏力、背痛、神经根痛等)
是否在其它医院就诊?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白细胞总数增多,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血培养对评估脊椎骨髓炎至关重要,但阳性率较低(仅1/4上下),如阳性无须做更多的有创检查。当影像学图像怀疑为本病,血培养阳性者不必常规做活检,活检标本(经皮穿刺或手术采样)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培养
X线表现出现较迟,多在病后2~8周显现。最早表现可为椎骨边缘侵蚀或椎间隙变窄,然后是椎体破坏。可累及一个或多个椎体,伴塌陷,椎间盘亦多受累。有的学者依主要改变的部位分为四型,即椎间型、椎体型、骨膜下型及附件(指椎弓及其附件)型。需与脊椎结核或转移瘤伴感染鉴别,MRI椎体骨髓信号异常出现较早。
出现典型脊椎骨髓炎症状,出现发热、乏力、背痛、神经根痛等。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增多,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血培养阳性,X线检查出现椎骨边缘侵蚀或椎间隙变窄、椎体破坏等,即可明确诊断。
脊椎结核与脊椎骨髓炎的症状表现较为相似,因此需要予以鉴别,鉴别点如下:
脊椎结核起病缓慢,病程长,以月、年计算,往往追述不清具体起病时间,而脊椎骨髓炎多有明确的发病日期。
脊椎骨髓炎的骨质疏松比脊椎结核更明显,骨破坏进行更快。
脊椎骨髓炎在发病4~6周内可显示骨膜反应性增生,而脊椎结核在6~9个月后也很少看到此种现象。
脊椎骨髓炎病后2~3个月内受累椎体间可形成致密骨桥,而脊椎结核极少见。
脊椎骨髓炎邻近软组织受累轻微或不受累,而脊椎结核则常常出现椎旁脓肿。
脊椎骨髓炎临床症状、体征较多,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等。
脊椎结核椎间盘常遭破坏,但发生骨性融合者少见,而椎旁脓肿则多见。
脊椎结核椎体病变以破坏为主,常常被压缩变扁,而脊椎骨髓炎则以增生硬化为主,椎体密度增高,多有骨桥形成,诊断困难者可做CT断层照片协助诊断。
脊椎骨髓炎应积极治疗,患者发病后应局部制动、卧床休息、加强饮食营养。需要使用药物抗感染、止痛治疗,脓肿形成后应手术治疗。
卧硬板床,休息不单纯是体力休息,减少消耗。很重要的是对椎间关节的制动和避免对病椎的纵向压力,防止增加畸形,这样可以控制病变的发展和减少疼痛。
在卧床期间,可鼓励患者定时做些力所能及的床上体操,多咳嗽,多吹气球,深呼吸。以改善肺功能,增进食欲,促进新陈代谢,减少骨质脱钙,预防肌肉萎缩。
因骨髓炎急性期能量消耗,造血系统破坏,加上营养补充不足。所以要加强营养,给予输血、血浆蛋白等。若能进食,给高蛋白高脂肪饮食。输液,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防酸中毒。给予镇痛镇静药,使患者能很好休息。
若是细菌引起的感染,应大量使用抗生素,尽快控制感染,边检查边治疗,不要等待细菌培养结果。近几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增多,可根据药敏结果再调整用药。剂量要大,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和体温正常后,再继续使用2周左右,以防病灶复发而转为慢性。
若是患者出现背部疼痛,应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症状,常用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胶囊等。
对多数脊椎骨髓炎的患者,用全身抗生素治疗,病变可控制,脓液被吸收,椎体逐渐融合。但对少数出现较大的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通过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从腹膜外或椎旁途径予以切开排脓,清除病灶,摘除死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置入敏感的抗生素或行闭合性持续冲洗-吸引疗法。若出现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时,应及时做骨髓腔减压手术,防止截瘫发生。
脊髓骨髓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经过积极抗感染治疗,一般能治愈,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患者应定期复诊,避免疾病反复。
脊椎骨髓炎经过积极治疗,一般能治愈。
脊椎骨髓炎治疗后恢复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脊椎骨髓炎治疗结束7~14天,应该复查血常规、血培养。若出现复发,应该追踪治疗。如有其它不适,应及时复诊。
由于机体消耗大,营养差,不利于治疗与恢复,病人应富营养、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质饮食。鼓励其多进食,以补充机体的消耗,增加抵抗力。可以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食物,可以多吃鸡蛋、精瘦肉,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饮食口味应清淡为主不要吃辣椒、生姜、芥末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刺激伤口,延缓愈合。
脊椎骨髓炎患者应加强日常生活管理,应正确服药,注意休息。需定期复查,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应特别注意用药期间不能饮酒。
病人正确服用各类抗感染药物,若发现有严重过敏,应立即停药。
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过度活动,以免引起疼痛、肿胀症状加重。但若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注意翻身拍背,避免出现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复诊时复查血常规、血培养,检查是否还有致病菌存在繁殖。
脊椎骨髓炎患者在抗感染治疗期间,一定不能喝酒和喝含有酒精成分的饮料,也不能和含有酒精成分的其它药物同用。避免酒精和抗生素类药物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引起严重后果。
脊柱骨髓炎属于一种感染性疾病,应做好早期筛查。且应从感染源上,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发生。
有脊椎损伤、胸腹腔手术的患者应做好早期筛查,一旦发现有脊椎骨髓炎的症状,应尽早治疗。
应做好劳动保护,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劳动中出现损伤或是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感染。
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发生感染。
对儿童来说家长应主要患儿的出行安全和饮食卫生,前者防止出现外伤,后者防止发生病原体进口进入诱发感染。
4770点赞
[1]汪能平.医院感染病诊断[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98-200
[2]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148-1149
[3]朱立国,李金学.脊柱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32.
[4]王智刚等主编.临床骨科疾病诊疗精粹[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218-22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