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鼻窦炎,即鼻窦黏膜的一种化脓性感染。是发生在鼻窦黏膜(可能包括嗅上皮)、窦内液体,和(或)窦壁骨质的炎症,病程至少7天,但少于12周。化脓性鼻窦炎常继发于鼻炎,严重者可以波及周围组织和邻近器官。致病菌多为化脓性球菌,如肺炎双球菌、溶血型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
依据发病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发病位置在上颌窦。
发病位置在额窦。
发病位置在筛窦。
发病位置在蝶窦。
因为机体抵抗力降低,局部病因包括鼻腔疾病、邻近器官感染病灶、直接感染、鼻腔填塞物、气压骤变等。因此,对于相对免疫力低这易好发此病。
鼻窦之所以易罹患炎症,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解剖学上的特殊性。鼻窦的窦口均较细小,一且发生狭窄或阻塞,窦腔的通气引流既受影响,也易蓄脓,或演变成慢性炎症。鼻窦的黏膜又与鼻腔黏膜相连续,每当鼻炎发作时,鼻窦也将多少受到影响。时间愈久,范围愈广,最后形成多鼻窦炎(两个以上鼻窦发炎)或全组鼻窦炎(一侧或两侧鼻窦全部发炎)。故在临床上上颌窦炎发病率最高,筛窦炎次之,额窦又次之,单独的蝶窦炎经临床证实最少。
鼻炎是鼻窦炎,特别是化脓性鼻窦炎的常见病因之一,尤其易并发筛窦炎。炎症从鼻腔蔓延至鼻窦的方式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由于两者的黏膜互相连续便于炎症侵入鼻窦之故。在鼻腔通气良好情况下,致病菌也可随呼吸气流侵入。此外,喷嚏、擤鼻或高空飞行中迅速下降时,窦内压力低于鼻腔内压力,鼻炎的脓液也易进入鼻窦促使其炎症发展。
鼻腔多种疾病,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黏膜肥厚、鼻腔的肿瘤和异物以及鼻的变态反应等,都可堵塞窦口,使鼻窦通气引流受阻而发炎。鼻的变态反应与感染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更促进鼻窦炎的发展。
如游泳、跳水、潜水的方法不当,或游泳后用力擤鼻涕,使污水进入鼻窦而发炎。此种炎症多由厌氧菌引起,故临床症状较重。冲洗鼻腔时水压过高,将细菌冲入鼻腔,或呕吐时污物呛入鼻腔和鼻窦,均可引起鼻窦炎。
因局部刺激和污染以及窦口的通气引流受阻,而致鼻窦发炎。
如面部丹毒、面骨骨髓炎、牙病、腺样体肥大及慢性扁桃体炎等。
传染病,如流感、肺炎、麻疹、伤寒、猩红热、白喉及天花等也常引起鼻窦炎。尤其是儿童鼻窦炎的重要原因。此时除血行性感染外,伴发于上述诸病的鼻炎也是诱发鼻窦炎的因素。猩红热近年虽已少见,但易引起筛窦炎,病变也较重。
以上颌窦和额窦外伤为多见,如骨折、异物存留或血块感染等可引起鼻窦的化脓性病变。
即由气压骤变所致的鼻窦炎,较多见于额窦和上颌窦。
如身体过度疲劳、受凉受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变态反应或特应性体质、内分泌失调以及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结核、梅毒等。烟酒过度、居住环境不卫生以及工作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等,均可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而发病。近年来,内分泌失调及变态反应因素日益受到重视。因二者均可使黏膜抵抗力降低,或引起鼻腔和鼻窦的黏膜水肿,容易使窦口发生堵塞,从而导致鼻窦炎。
如碘中毒时,可发生中毒性鼻窦炎。
鼻窦容易受到细菌及病毒侵扰,诱发鼻窦炎。
鼻窦及细菌可通过上呼吸道延续黏膜,进入鼻窦腔,诱发鼻窦感染。
鼻腔结构异常导致阻塞性病变,鼻窦腔清理自洁功能减弱,引发感染。
反复发作的鼻炎,可致细菌潴留,迁延不愈,诱发鼻窦感染。
患者大部分是婴幼儿和老年群体,这类群体的免疫低下或已经受到了破坏,所以这类群体属于高发疾病的群体。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因此冬季属于高发季节,人群患病率约为1%。
本病好发于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因为多继发于急性鼻炎,故与急性鼻炎症状较为相似,但鼻部症状多限于一侧。儿童病例的症状往往较成人为重。急性期全身症状较明显,而慢性期以鼻腔内黏脓涕为主要表现。
可有食欲不佳、烦躁不安、周身不适、畏寒、发热、便秘、失眠、精神萎靡或嗜睡等症状。如系继发于鼻炎或其他传染病,则上述症状亦可为原发病症状之加重。儿童病例可出现咳嗽、呕吐、腹泻等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牙源性上颌窦炎和额窦炎者,其全身症状较急剧而严重。
主要有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及鼻出血等症状。
表现为患侧持续性鼻塞,系因鼻腔黏膜肿胀充血和分泌物积蓄于鼻腔所致。擤除分泌物后,鼻通气可暂时得以改善,但不久又产生鼻塞。
患侧有大量黏液脓性或脓性鼻涕,有擤除不尽之感,或觉“多痰”只能向后吸入咽部再吐出,患后组鼻窦炎者尤其如此。变应性鼻窦炎者,鼻涕中常带有稀薄血水样物。牙源性上颌窦炎者,其脓涕可有恶臭。
可因鼻塞而出现嗅觉减退或缺失。以筛窦炎或蝶窦炎者为明显。牙源性上颌窦炎和少数蝶窦炎还可能引起主观恶臭感觉。但嗅觉障碍大多为暂时性的,当炎症逐渐消退,嗅觉便随之改善。
上颌窦炎者有时鼻涕中可混有血液,或患者自觉鼻涕中带有腥臭气味。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上颌窦炎容易引起鼻出血,甚者出血较多,但少见。
化脓性鼻窦炎最常见的疼痛症状可表现为神经痛、弥漫性疼痛或局限性疼痛。在化脓性鼻窦炎初期,多表现为日夜不分轻重的弥漫性持续性头痛,一旦越过急性期,头痛便迅速减轻,头痛时间缩短,逐渐局限于一固定部位。通常情况为前组鼻窦炎者,其疼痛多在头颅表面,并伴有局部皮肤痛觉过敏。而后组鼻窦炎者,其疼痛多位于头颅深部。化脓性鼻窦炎引起的头痛的另一特点是当头部静脉压增高,如咳嗽、擤鼻、向前屈身、低头、体力劳动、用力大便、突然身体震动或摇头之时,头痛明显加重。这时需要卧床休息,使用蒸气吸入,应用血管收缩剂滴鼻,或以表面麻醉药物麻醉鼻黏膜后,头痛显著减轻。
尤其是后组鼻窦炎者,其鼻涕向后流入咽、喉部,易引起咽痒、咳嗽、咯痰及恶心。
少数患者可出现耳鸣、眩晕或听力减退等症状,多见于蝶窦炎患者。其耳鸣、眩晕可能是翼管神经受刺激之故。患者可有天旋地转、摇摆不稳,或如在大浪航行的舟中之感。
是由细菌感染引起鼻窦骨质破坏伴或不伴继发骨质增生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症状包括高热、感染部位的压痛和红肿;慢性窦壁骨炎、骨髓炎时则以反复破溃、窦道流脓、死骨排出等局部症状为主。
细菌、病毒侵袭力强,透过筛顶可进入颅内,导致颅内感染。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出血疹、昏迷、惊厥、意识障碍等表现。一般多见于儿童。
依据感染病史,结合患者自身症状,及时到医院系统检查。患者需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并向医生完整讲述病史,完善常规检查。
患者具有鼻炎病史,且治疗数日症状不改善,反而加重。此时,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
当患者病情严重,进展为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且伴有高烧时,需要立即就医,且拨打120。
患者应优先考虑去耳鼻咽喉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患鼻炎的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检查鼻窦表面皮肤及软组织有无红肿,儿童病例尤应如此,成人者一般少见。检查有无局部压痛或叩击痛。根据患者讲话或呼吸时的鼻音,推断其鼻塞程度。注意其鼻或口内分泌物有无恶臭或其他异味。
可清楚显示病变部位、范围、有无骨质破坏及并发症、鼻腔一鼻窦解剖变异等,是鼻窦疾病诊断最主要的检查方法,但对于化脓性鼻窦炎,CT检查结果不能作为是否手术的主要依据。
MRI对鼻窦骨质显示不佳,但在鉴别病变性质方面有一定帮助。
明确具体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以前、后鼻镜或加用头位引流等检查法,观察鼻腔黏膜和鼻甲的变化,判断鼻腔内脓液的来源。发现鼻窦脓液即可诊断。
上颌窦炎时,全身症状已消退并在抗生素的控制下,可行穿刺冲洗法。观察窦腔有无脓液,这是较常用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有脓液洗出,即可诊断此病。
若鼻窦有病变,则X线拍片可见其透光较差。如窦内见有液平面,则表示有脓液存留,这较多见于上颌窦炎和额窦炎时。CT检查使鼻窦炎的诊断变得更为方便与直接。
发病多在受凉后,病期一般不超过2周。症状多为打喷嚏、大量鼻涕、鼻塞、头部沉重感。鼻腔分泌物为浆液性转黏液脓性,由多至少,一般2周内消失。多为双侧性发病,前鼻镜检查以下鼻甲变化为主,发生红肿,而且中鼻道及嗅裂中无脓涕。无局部压痛或叩击痛,鼻窦X线或CT检查无异常。
治疗原则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并尽快消除病因。促进鼻窦的通气引流,控制感染,以防止发生并发症或转成慢性鼻窦炎。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功能性鼻内镜手术。
因多为球菌、杆菌或厌氧菌感染,故宜首选并足量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如患者对青霉素过敏或细菌对此类抗生素具有抗药性,可改用其他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或使用时,应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正确选择并足量使用抗炎药物,对防止发生并发症或转成慢性鼻窦炎至为重要。
与治疗鼻炎基本相同,为促进鼻窦的通气引流。可用1%麻黄碱生理盐水滴鼻或0.05%的羟甲唑啉喷鼻剂喷鼻。其方法是上组鼻窦(即额、筛、蝶窦)炎时,宜取头后仰位滴鼻。下组鼻窦(即上颌窦)炎者,应取头侧位滴鼻。用1%丁卡因加2%麻黄碱混合液棉片,置于中鼻道前段最高处,每日更换1~2次,使额窦开口处的黏膜消肿并促进其通气引流,可减轻上颌窦炎者的头痛症状。
急性期多不宜手术,仅在鼻窦炎症向外扩散,而导致毗邻器官发生严重并发症时,才不得已而施之,但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鼻源性上颌窦炎无并发症者,在全身症状消退和局部炎症基本控制,鼻腔病变已趋向局限化时,可行上颌窦穿刺冲洗法,有时一次冲洗即痊愈。亦可于冲洗后向窦腔内注入抗生素或激素。
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窦粘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恢复。
超声雾化、蒸气吸入、红外线照射、超短波电疗、电透热法和局部热敷等物理疗法,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或减轻症状均有帮助。行超声雾化或蒸气吸入时,以往用药多为复方二苯乙醇酮酊(复方安息香酊)。现在多用糜蛋白酶,或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
本病经有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会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延误治疗时机,可能会转变为慢性鼻窦炎,因此需要多加注意。
化脓性鼻窦炎患者经积极规范有效的治疗,可以完全治愈。
若患者经过积极系统治疗,且无并发症发生,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一般1周或4周复诊。复诊时注意患者鼻腔分泌物及鼻窦黏膜恢复情况,避免转变成慢性鼻窦炎。
化脓性鼻窦炎术后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主,高热量饮食,保证水分的摄入。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食品易生燥热,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多饮水,保证充足水分的摄入,促进代谢。
忌烟、忌酒。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玉米汁、蜂蜜、豆腐、鸡肉、菠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护理内容包括病情评估,心理护理,日常护理,术前术后护理等项目。护理人员应当评估病人的年龄、生活习性、术前术后护理常识的讲解,了解病人对本病的认知水平。患者可因担心术后恢复情况,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产生悲观情绪。通过与病人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况。
遵医嘱正确用药,尤其是抗生素使用要及时、足量、足够时间,不可随意停药。
病人需要学会正确的滴鼻和擤鼻方法,同时告知注意不宜长期使用鼻内血管收缩剂类药物。
多饮水,多食柔软、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对于有鼻部或全身疾病的病人,应嘱其积极治疗原发病。
观察鼻腔渗血情况,如有较多渗血,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观察病人面部有无肿胀、麻木感,如有异常,需及时处理。
嘱病人注意休息,注意生活环境卫生,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要多开窗通风。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不熬夜、不过度疲劳、饮食均衡,保证营养全面摄入。
对于抵抗力低下或者年老、体弱、婴幼儿,应当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增强体质。
飞行员、乘务员、潜水员应掌握及时保持鼻窦内外压力平衡的方法。且治疗期间要定期随访至痊愈。
化脓性鼻窦炎病情复杂,对于患者的鼻部健康极为不利,严重者还会出现颅内或邻近器官并发症。此外,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等系统。要警惕该病的发生,临床医生及患者需要全面了解该病的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有危险因素的人,需做好筛查工作。可在耳鼻喉门诊、儿科门诊进行呼吸道致病病毒的筛查,可以有效降低患病率。另外,需要控制好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或任意点血糖≥7.8mmol/L时,建议行OGTT(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h血糖)。
预防感冒,保持鼻腔通畅,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呋麻滴鼻。
婴幼儿哺乳时,应保持正确体位,头位应抬高。
适当的运动锻炼,均衡营养,提高机体自身抵抗力。
注意鼻腔卫生,不挖鼻,勿污水入鼻。有分泌物流出时,及时清理鼻腔,保持清洁。
4323点赞
[1]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3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黄选兆.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8(2):237-237.
[3]席淑新,陶磊.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