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脂膜炎是寒冷导致局部皮下脂肪组织局限性损伤而发生的炎症,发病机制不明确,发生该病之后患者可能出现边界清楚的皮下结节或斑块,表面温度降低,可呈青紫色或是青红色,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中药治疗可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平时应注意好防护,天气变化时应注意好保暖。
寒冷性脂膜炎主要与在寒冷季节受寒有关,尤其多发于骑马或骑摩托车导致末梢血液循环功能不良者,或体质较弱的婴幼儿和儿童。
寒冷性脂膜炎为物理性脂膜炎,为寒冷导致局部皮下脂肪组织局限性损伤而发生的炎症反应。对于寒冷性脂膜炎的机制有多种说法,迟发型超敏反应或因为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在寒冷作用下结晶引起寒冷性脂膜炎,并认为寒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风速、海拔、环境湿度可决定此类疾病的病理类型。
天气变化,尤其是天气变冷时,若保暖不及时或保暖不到位可造成寒冷性脂膜炎的发生。
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时间受凉,可诱发该病的出现。
如长时间穿着紧身的衣物可造成皮肤血流不畅,继而诱发该病。
寒冷性脂膜炎主要发生婴幼儿和儿童,末梢血液循环功能不良者尤为高发,成人发病多与骑马或骑摩托车有关。寒冷性脂膜炎发生于寒冷季节,多在受冷一至三天后发病。
寒冷性脂膜炎好发于缺乏良好保暖习惯的人、长期穿着紧身衣舞的人、长期居住在或是工作在寒冷地区的人以及婴幼儿。
寒冷性脂膜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受冷部位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块或结节,伴有轻度瘙痒及疼痛,皮疹界限清楚,重者可有浅表溃疡。好发于大腿、臀部及面颊部。
寒冷性脂膜炎常在冬季受冻以后发病,在大腿、臀部、面颊部等部位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块或结节,伴有有轻度瘙痒及疼痛,皮疹界限清楚。
病损部位的皮肤表面温度可降低。
皮损颜色通常是有正常肤色变为青红色或是青紫色。
患者皮损处的皮肤可变硬。
寒冷性脂膜炎好发于冬季,肢体受寒以后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或结节,并伴有疼痛或瘙痒感时,需要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辅助诊断。
寒冷性脂膜炎的就医指征主要为曾经受冻,大腿部、臀部、面颊部等部位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或结节,并伴有疼痛或瘙痒感。
寒冷性脂膜炎需要到皮肤科就诊。
是否曾经在气温偏低的环境等的时间太长?
有皮疹的部位是否疼痛和瘙痒?
是否骑过马或摩托车?
出现皮疹多长时间了?
是否为过敏性体质?
医生通过视诊、触诊等明确患者皮肤的具体情况,有无结节、板块,观察皮损处的颜色变化,有利于病情的初步评估。
可见真皮和皮下交界处血管周围有淋巴细甩和组织细胞浸润,以后脂肪细胞破裂融合成囊样结构,周围还可有少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泡沫细胞,形成小叶性脂膜炎改变。
诊断寒冷性脂膜炎的主要根据是发病于冬季,诱发因素为受寒冷刺激,好发部位出现局限性皮下硬结或斑块,病理变化为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非特异性的小叶性脂膜炎。
该病是在出生后最初几天内几乎全身皮下迅速出现弥散性硬肿,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活动,其特点是硬、亮、冷、肿结节。黄白色光滑呈蜡样,触之为硬橡皮,压之为轻度凹陷。镜下示皮下纤维小梁增厚,无炎细胞及脂肪细胞坏死,脂肪细胞内细小的针状裂隙呈玫瑰花簇形排列;寒冷性脂膜炎表现为红色硬斑或硬结节,暴露于寒冷中48至72h内形成,2周内自愈。镜下示为急性脂肪坏死,在真皮及皮下交界处血管周围和脂肪叶内可见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该病是由于短期内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后出现皮下坚实结节,表面皮肤正常或充血,可伴有痒或压痛感,镜下在皮下脂肪、脂肪叶内有泡沫细胞浸润伴有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异物巨细胞,而脂肪叶间隔往往无病变。寒冷性脂膜炎无激素用药史,皮肤结节为红色或紫红色。为急性脂肪坏死,在真皮及皮下交界处血管周围和脂肪叶内可见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冻疮发生于肢端,皮疹多呈紫红色充血性红斑,界限不清,主要病理表现为真皮乳头水肿,真皮浅、深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也可见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性血管炎。寒冷性脂膜炎的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深层与皮下脂肪交界处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小叶性脂膜炎,见脂肪细胞坏死及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
该病皮损表现为深部皮下结节或斑块,坚硬,结节中央可发生凹陷、坏死、溃疡,愈后留萎缩性瘢痕。组织病理可见淋巴细胞呈滤泡样浸润、脂肪坏死、小叶性或伴有间隔性脂膜炎、出现钙化;表皮呈LDE样改变。淋巴细胞性血管炎、表皮下出现带状玻璃样变性、黏蛋白沉积、组织细胞可呈肉芽肿样改变。寒冷性脂膜炎的结节部位表浅,结节中央无凹陷,重者才发生溃疡,治愈后无瘢痕。为急性脂肪坏死,在真皮及皮下交界处血管周围和脂肪叶内可见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该病的皮疹多分布于双下肢小腿伸侧,大小不等,对称分布,稍高于皮面,压不褪色,严重者可见大片融合、水疱、破溃、结痂,多伴腹痛、关节肿痛、肾脏损害等,其病理特点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寒冷性脂膜炎的结节多分布于臀部、大腿和面部。颜色红色或紫红色,界限清楚,重者可见溃疡。为急性脂肪坏死,在真皮及皮下交界处血管周围和脂肪叶内可见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寒冷性脂膜炎皮疹一般可自行消退。使用四环素治疗有一定的作用。急性期应加强局部护理,防止局部合并感染,同时给予足够的热量以及丰富的维生素。预防是寒冷性脂膜炎治疗的关键,应注意保暖,避免皮肤长期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中,尤其是冬季应加强皮肤的保暖。
急性期应加强局部护理,防止局部合并感染,同时给予足够的热量和丰富的维生素。
寒冷性脂膜炎引起的皮疹可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如果出现局部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四环素,该药对寒冷性脂膜炎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且可预防复发,注意14岁以下患者禁用。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寒冷性脂膜炎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有地定的临床效果。中医多按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的原则用药治疗。常用药物有桂枝、肉桂、附子、草屋、川乌、当归等。
寒冷性脂膜炎经过有效、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皮疹一般可自行消退。同时本病也具有自限性特点,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自行消失。不影响患者自然寿命,且无明显的后遗症,治愈后可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即可。
寒冷性脂膜炎具有自限性,疾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不需特殊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逐渐痊愈。
寒冷性脂膜炎不影响生命周期。
寒冷性脂膜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治疗一周后到医院复查,通过对皮肤进行视诊和触诊,可对病情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寒冷性脂膜炎的饮食并无特殊调理,但根据中医理论,寒冷的食物要少吃,否则可能导致肢体更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尤其是冬季需要长时间工作于室外时或经常工作于低温环境中人群。
避免长期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中。
急性期加强患有皮疹部位的护理,预防合并感染。
可以进行日常运动,如晨跑和瑜伽等活动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使体质加强、疾病加速康复。
寒冷性脂膜炎需要及时治疗,否则会使病程加长、病变范围扩大,病变部位长期红肿和疼痛。
寒冷性脂膜炎的发生与肢体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中有关,因此要注意保暖,避免肢体受到寒冷的长时间刺激。
避免长期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中,尤其是冬季应加强皮肤的保暖。
对婴幼儿外出时尤应注意面部保暖,避免与寒冷物体接触。
改变穿衣习惯,避免长时间穿着紧身衣物,建议以宽松保暖的衣物为主。
如需要长期居住或工作在较为寒冷的地区,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工作等。
4589点赞
[1]吕静,江阳,刘娟娟,闫国富.寒冷性脂膜炎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3:326-329.
[2]常建民,鲍迎秋.寒冷性脂膜炎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1,(40)5:295.
[3]赵有利,王玉玺.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0,(27)1:95-98.
[4]莫鑫,陈芳,胡艳,幺远.寒冷性脂膜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医药信息,2010,(27)1:95-9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