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即骨折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与外界相通。它可由直接暴力引起骨折部软组织破裂,肌肉挫伤,亦可由间接暴力,导致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肌肉和皮肤,严重者可致肢体功能障碍、残疾,甚至引起生命危险。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
开放性骨折根据软组织损伤的轻重可分为以下三度:
皮肤由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损伤轻。
皮肤破裂或压碎,皮下组织与肌组织中度损伤。
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严重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第Ⅲ度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软组织严重缺损,但骨膜仍可覆盖骨质。
软组织严重缺损伴骨外露。
伴有大血管的损伤。
开放性骨折多由外伤等因素引起,如车祸、打架斗殴、高空坠楼之类意外事故等,同时也好发于该类人群。当骨受到外部暴力而断裂时,受伤部位软组织会同时受损甚至撕裂,从而导致骨折部位与外界相通,形成开放性骨折。
多为锐器或骨折断端穿破皮肤造成,创口较整齐,骨折多为单纯横断或斜行,污染损伤不严重,处理适当,疗效较好。
皮肤、肌肉撕裂或剥脱,创口面积大且不规则,骨折多呈粉碎性,并且可有皮肤缺损,而且常合并深部软组织损伤,如肌肉、神经、血管损伤等,并有不同程度污染。
多见于交通事故,皮肤损伤很不规则,深部组织挫伤往往严重,骨折多呈粉碎性,正确判断皮肤损伤范围常较困难,严重者可造成创伤性断肢,处理上较为棘手。
子弹或弹片所致损伤,损伤程度与其速度和爆炸力强弱相关。
运动不当、骨质疏松、环境黑暗、不规范行车等均是造成开放性骨折的诱因。
目前国内暂无权威的开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相关数据。
严重车祸事故发生后,由外伤导致骨折的人群。
使用器械打架斗殴的人群。
高空坠楼之类意外事故导致的直接暴力引起骨折事故的人群。
开放性骨折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导致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肌肉和皮肤,骨折部位疼痛、出血、肿胀、肢体活动受限,可引起骨折部软组织破裂、肌肉挫伤,严重者可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开放性骨折主要表现为骨折部位疼痛、局限性压痛,疼痛在移动患肢时加剧。
在外伤的作用下,软组织出现水肿,导致患肢肿胀出血,同时皮下组织或肌肉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由于血红蛋白分解,可见紫色、青色或黄色的皮下瘀斑。
外伤骨折后肢体活动受限,严重可出现畸形、骨擦音、骨擦感等体征,导致活动功能障碍。
骨折后一般体温正常,出血量较大的骨折,在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骨折所致的休克主要原因是出血,特别是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其出血量大者可达2000ml以上,从而产生休克。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并发重要内脏器官损伤时亦可导致休克。
如肝脾破裂、血管神经损伤等。
由于肢体创伤严重,引起局部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导致周围神经软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导致肢体坏死,常常产生截肢等严重后果,最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
开放性骨折可出现发热、低血压、心率快等症状,一旦出现相关表现,建议及时送往医院检查治疗,建议送到既能处理骨折,又能修复软组织缺损的医疗单位进行治疗,并安排X线等检查。
患者一旦出现开放性骨折,建议及时送往医院检查治疗,避免加重病情。
大部分患者优先考虑去急诊科。
急诊处理后患者转向骨科进行专科手术治疗。
什么时候出现开放性骨折?
什么原因导致开放性骨折发生?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疼痛、出血、肿胀等)?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明确骨折具体部位及大致情况。
进一步了解病情及内部骨骼破坏情况。
开放性骨折通过以下表现及检查结果可确诊。
有明显外伤史,在骨折处常有疼痛。
畸形外伤后肢体有明显畸形,同时有开放性创口。
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听到骨擦音或感到骨擦感。
检查伤口发现有骨刺。
拍摄患肢的正侧位X线片,可见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
多为低能量外力即致骨折,患者多有骨的原发或转移性肿瘤、骨质疏松及内分泌紊乱病史,而开放性骨折多无。
骨折处皮肤黏膜完好无损,不与外相通,而开放性骨折多无。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既要保证骨折的愈合,又要避免伤口的感染,还要尽快地恢复肢体的功能。其治疗包括清创、骨折固定、伤口闭合及抗菌素的应用等几个主要方面,一般骨折完全愈至少三个月。
包括伤情评估、止血、镇痛、复位固定、抗生素应用、破伤风被动免疫及术前准备。
完整的创伤评估要考虑出血、休克、神经血管损害。
全身情况评估,应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和简明损伤定级标准。
局部情况评估,应用Gustilo-Anderson开放性骨折分类法。局部情况的评估要注意对血管神经情况进行反复评估(毛细血管回流情况、动脉搏动、痛觉和关节活动情况)。
遵循阶梯原则。
创面包扎和抬高肢体。
如果血液浸透敷料,则给予加压包扎、固定。
如果血液继续浸透,可用止血带止血,严格监控止血带时间(单次止血带使用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并立即向医院转送。
严重损伤、持续性动脉出血直接采用止血带,注意事项同上。
患者无法耐受疼痛,或者完全无法配合检查和操作时,可尝试应用程序性镇痛和镇静方案。
清洗污染创面,无菌敷料覆盖创面,石膏或夹板制动后送手术室进一步治疗。
石膏或夹板固定原则,使用前后评估神经血管状态,固定应超过骨折的上、下关节。
抗生素应尽早使用,使用前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代头孢)皮试。推荐使用至创面闭合(无张力缝合、植皮、皮瓣等覆盖)后48小时。开放性骨折局部抗生素的使用可在局部形成高浓度抗生素环境,有效预防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常选择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或者注射低剂量的氯胺酮。强力镇痛效果不足时,可使用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异丙酚、依托咪酯。
尽早清洗、消毒伤口,清除异物,切除创缘坏死和失活组织,将污染伤口变成相对清洁伤口。
骨折稳定可以通过外固定支架、髓内钉、钢板固定来实现临时或终末固定,具体方案取决于患者的全身情况、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条件等。如果一期使用内固定治疗,必须同时满足彻底清创及软组织良好覆盖两个条件。外固定支架固定简单、安全、方便、失血量小,可用于具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和创口严重污染的骨折。内固定包括髓内钉固定和钢板固定,两者使用适应症不同。
完全闭合创口,争取一期愈合,是达到将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的关键,也是清创术争取达到的主要目的。对于第一、二度开放性骨折,清创后大多数创
口能一期闭合。第三度开放性骨折,在清创后伤口可使用高分子材料作为临时覆盖物,如闭合负压引流装置。待肿胀消退后直接缝合切口或者进行游离植皮。
皮肤缺损,创口张力较大,不能直接缝合者,如周围皮肤及软组织损伤较轻,可在创口一侧或两侧作与创口平行的减张切口。减张切口可以缝合者则直接缝合,否则于减张切口处植皮。如创口处皮肤缺损,而局部软组织床良好,无骨和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外露,亦可在创口处直接植皮。
伴有广泛软组织损伤的第三度开放性骨折,骨折处外露,缺乏软组织覆盖,极易导致感染,应设法将创口用各种不同的皮瓣加以覆盖。
开放性骨折常伴出血、休克等并发症,恢复过程中既要注意骨折的愈合,又要避免伤口的进一步感染,还要尽快地恢复肢体的功能。患者经积极治疗可痊愈,一般不影响寿命。恢复效果不理想时,肢体运动功能可能有所减退。
开放性骨折患者病情轻,感染不严重或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愈合,病情重预后较差。
患者经积极治疗痊愈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肌肉缺失、神经损伤、未发现的筋膜室综合征、骨畸形愈合、皮肤瘢痕挛缩、慢性骨髓炎导致骨结构稳定性的改变,以及骨不愈合均可能导致肢体功能丧失。
在肢体重建已经没有意义和感染非常严重的时候,则可能需要实施截肢术以挽救生命。
患者要遵医嘱定期复查,复查时间在术后两周、四周、六周、八周、三个月、六个月。复查前与主刀医生预约就诊时间、预约挂号,带齐住院资料和门诊病历排队就诊,医生会评估患者术后骨折恢复情况、术后一般情况、有无不适、伤口恢复情况等。医生会根据复查X线平片追踪骨折恢复效果,必要时医生会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若患者有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饮食相仿,选用含钙量高的食物,要考虑到患者的心理与胃肠功能可能受到抑制的情况,这就要求食物应易于消化和吸收,要少渣,便于咀嚼和消化。
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易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术后可先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面汤、米汤。
患者忌食肥腻饮食,如红烧肉等,过于油腻的食物不利于疾病康复。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类、瘦肉等。
少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
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常伴出血、休克等并发症。一般急诊处理后入手术室清创、复位内固定,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功能锻炼和卫生健康宣教等综合治疗护理。在住院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稳定后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患者骨折及感染情况处理稳定之前需住院治疗,情况稳定才能回家疗养。
患者情况稳定后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防止膝、踝、肘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同时在外固定坚强牢固的情况下,早期下床,适当给骨折端以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
术后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规律作息。
严格遵医嘱用药,抗生素需足量足疗程应用,不可私自停药。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有无心率减慢、血压是否正常等。因为开放性骨折皮肤破损处及骨折断端出血多,加之手术时先清创,手术时间较长,故失血较多会引起失血性休克。
术后注意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液、流脓,患者有无发热,疼痛加重,出现相关感染症状应及时处理。
开放性骨折的患者除尽可能恢复患肢功能外,心理护理也很重要,应使患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开放性骨折的患者术后疼痛不但引起患者的痛苦,还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睡眠,重者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应予以重视。
开放性骨折多由外伤等因素引起,如车祸、打架斗殴,高空坠楼之类意外事故等,所以要针对高危素进行预防,平时注意交通安全,系好安全带等。
本病为外伤性疾病,目前暂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多穿平底鞋,防止滑倒。
夜晚起夜时用夜灯。
注意交通安全,系好安全带。
积极治疗会增加骨折风险的疾病,如关节炎、眩晕。
4215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第九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4-627.
[2]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业委员会,等.中国开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版)[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9,21(11):921-928.
[3]孙祥水,周颖,楼跃.儿童开放性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