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二头肌腱鞘炎主要是指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长期反复的慢性劳损过程中,引起腱鞘滑膜层急性水肿或慢性损伤性炎症,进而发生退行性变、粘连,使肌腱滑动功能发生障碍的病症。
肱二头肌腱鞘炎的病因主要为变性和外伤,多在外伤或劳损后发病,其多好发于40岁以上肩关节活动频繁者,由于不注意肩部保暖和不良的运动生活习惯,使肱二头肌腱鞘炎容易发生。
长期的肩部负重和转肩活动,导致肱二头肌肌腱在肌腱沟中反复摩擦,发生损伤,使得肩部的骨-纤维管通道磨损和肱二头肌肌腱本身变性水肿,出现炎症反应;炎症逐渐发展则会导致肱二头肌肌腱的粘连和退行性变,使肌腱的滑动功能发生障碍。
解剖上肱二头肌长头腱起自肩胛骨的盂上结节,经结节间沟出关节囊,在结节间沟内被腱滑液囊包裹,后者与肩关节囊相连,是肩关节滑膜向外突出形成的。这一特殊解剖结构使活动时肱二头肌长头腱卡在管道中,长期反复的活动便容易诱发此处的炎症。
继发于肩关节炎症,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与肩关节腔相通,任何肩关节的慢性炎症,都可引起肌腱腱鞘充血、水肿、细胞浸润,甚至纤维化、腱鞘增厚、粘连形成,使肌腱滑动功能发生障碍。
在寒冷刺激下肱二头肌肌腱更易受损。
长期持久的拎重物、肩部锻炼少、反复的做投掷等动作。
如投掷运动、棒球和网球运动后常急性发病,多因未做好准备运动而引起。
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肩关节活动频繁者,男性较女性多见,是肩痛的常见病。
这一群体劳作活动多,可能长期磨损导致肱二头肌肌腱的退行性变。
运动员们反复的投掷活动导致肌腱慢性损伤。
工人们长期慢性劳损使得腱鞘发生变性,导致腱鞘的炎症,甚至粘连出现肩周炎。
肱二头肌腱鞘炎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其症状有急性的,也有亚急性或慢性的,或由急性转为慢性。后者疼痛和功能减退常可耐受,唯在过度使用上臂或有轻微创伤时加剧时。当患者功能障碍加重,出现严重的活动受限时,既出现肩周炎等并发症,甚者可出现肩部肌肉萎缩的情况。
主要位于肱骨结节间沟处,可牵涉至三角肌止点或二头肌肌腹,有时难以指出确切部位。夜间疼痛明显,可以影响睡眠。
患者常将上臂置于体侧,避免旋转活动。
肩部疼痛感不明显、疼痛部位较局限。
肩关节活动度较急性期大。
可有肩部重压感、疲劳及不适感,可能有向上臂及前臂的放射痛。
三角肌、斜方肌、斜角肌,有时前臂肌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肌痉挛,与疼痛有关。
后期可出现运动限制,由外旋受限,发展到后伸、内收及上举受限严重者甚至出现肩周炎。
老年人容易出现,由于其肱二头肌肌腱长期磨损变性,在突然用力时可能会发生肌腱的断裂,此时肩部可有无力及隐约不适感。
肱二头肌腱鞘炎反复多次发作,使得慢性损伤性炎症持续发展,并肱二头肌肌腱慢性增厚并与周围组织粘连,不仅限制了肱二头肌的活动,重者可引起肩关节活动受限,导致肩周炎。
继发于创伤、手术、感染后的腱鞘炎多数不能自愈,多常伴有肩袖损伤、冈上肌钙化等。
当患者突发外伤致肩部、上臂损伤,疼痛难忍时,可就诊于急诊外科或骨科,做肱二头肌肌腱抗阻力试验可呈阳性。此时应注意鉴别有无肩胛骨骨折或肱二头肌键断裂,可做相应的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肱二头肌肌腱抗阻力试验。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肱二头肌肌腱抗阻力试验阳性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肩部不适或疼痛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运动医学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肩部疼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肩部疼痛、前臂上臂放射痛等)
症状出现多久了?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沿二头肌腱通过孟肱关节及结节间沟处有剧烈的压痛。
嘱患者屈肘90度,医者一手扶住患者肘部,一手扶住腕部,嘱患者用力屈肘、外展、外旋,医者给予阻力,如出现肱二头肌腱滑出,或结节间沟处产生疼痛为阳性征,前者为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后者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试验阴性并不表明二头肌腱滑动机制未受影响。
可以发现有肱二头肌腱沟变浅、狭窄、沟底或侧面有骨赘形成等,这些表现常伴有二头肌腱滑膜炎。
以肱骨大结节和小结节为识别标志,两者之间显示肱二头肌长头腱,正常为圆形高回声,在它的浅方有时可显示肱横韧带,后者起到固定作用,防止肌腱脱位。正常情况下可见腱鞘内少量液体,液深1~2mm。注意生理状态下在该处探及的液体总在肌腱内侧即小结节一侧,若液体在肌腱外侧即大结节一侧发现,或积液包绕肌腱,均为异常。由于腱鞘与肩关节腔想通,腱鞘积液也可能来源于肱盂关节内的积液或积血,提示肩袖损伤或盂唇撕裂。
MRI显示肱骨结节间沟内空虚,内为积液。完全断裂的肌腱向远侧收缩,呈小片状或类圆形,T2WI信号略高,腱鞘内积液呈周围环状T2高信号,不全断裂表现小部分低信号肌腱相连,远侧长头腱略增粗,但肌腱整体张力存在。
符合以下情况者,考虑诊断为肱二头肌腱鞘炎。
有特殊职业史、长期劳损史或外伤史。
临床症状有急性发病,有明显的外伤或反复劳损病史;肩关节前方疼痛,可向三角肌或肱二头肌肌腹放射;肩关节外展、后伸、上抬内旋及外旋等活动受限,且活动时疼痛;疼痛常在夜间加重,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睡眠。
体格检查沿二头肌腱通过孟肱关节及结节间沟处有剧烈的压痛;肱二头肌肌腱抗阻力试验阳性。
X线检查可以发现有肱二头肌腱沟变浅、狭窄,沟底或侧面有骨赘形成等,常伴有二头肌腱滑膜炎;B超在肌腱外侧即大结节一侧发现液体,或积液包绕肌腱,均为异常;MRI显示肱骨结节间沟内空虚,内为积液。完全断裂的肌腱向远侧收缩,呈小片状或类圆形,T2WI信号略高,腱鞘内积液呈周围环状T2高信号,不全断裂表现小部分低信号肌腱相连,远侧长头腱略增粗,但肌腱整体张力存在。
当老年人发生肩部无力及隐约不适时,即使无明显外伤或只有轻伤,也要警惕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不要误诊为长头健腱鞘炎或一般扭伤,可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
拍X线片可以很好的鉴别此病,骨折患者有骨折线,腱鞘炎患者没有。
肱二头肌腱鞘炎进展晚期可并发肩周炎,因此与肩周炎患者的鉴别应注意疾病部位和程度,在超声、X线下鉴别较容易。
由于肱二头肌腱鞘炎是由长期反复的肱二头肌肌腱的磨损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因此,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休息;剧烈疼痛的患者,可用口服消炎止痛药物;在缓解症状的情况下,可予以适当的理疗按摩及功能锻炼;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避免过度使用肩关节,疼痛较重者,可用三角巾悬吊前臂加以保护,2~3周后去除三角巾开始日常活动。
可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以减轻疼痛症状,常用药物有西乐葆、扶他林。
常见的有Lippmann法、Hitchcock法等,具体是将长头肌腱切断固定在结节间沟上或骨性管道内,或将长头肌腱切断转位到短头及喙肽肌联合腱上。传统手术虽然相对直观,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但由于切口较大,对局部组织损伤大,并且感染及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较高,这种方法正在被关节镜手术治疗取代。
关节镜手术具有切口小,术后皮肤瘢痕小,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小,感染风险低,适应症多,禁忌症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本病多采用肌腱单纯切断术、肌腱切断结合固定术和保留肌腱的固定术,保留肌腱固定术与肌腱单纯切断术和肌腱切断结合固定术相比,具有对正常解剖结构的破坏较少,避免近端长头肌腱缺失引起的肱骨头上移的风险,也可避免肌腱切断固定术后固定物松动引起的大力水手征、痉挛性肱二头肌疼痛、肘关节屈曲及旋后肌力下降,术后不需要长期限制屈曲肘关节,恢复时间短等优点。
中医药治疗本病多以中药外治为主,包括膏药、中药熏蒸、穴位贴敷、中医定向透药、中药离子导入等。多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药物为主,如红花、艾叶、乳香、没药、桃仁、海桐皮、伸筋草、独活等。外治法是将药物作用于患处皮肤表面,通过肌肤腠理的开合,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渗入患处,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行气止痛的作用。
针刺常用穴位有肩膠、肩前、肩贞、阿是穴等,针法以泻法为主,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使肩部出现较强的酸胀感、放射感,并留针30分钟。
中医手法治疗,包括按法、㨰法、弹拨法、揉搓法、摇法等。通过手法治疗,使粘连的组织得以松解,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使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得以改善。
针刀疗法可以恢复人体弓弦力学平衡,促进能量释放与能量补充,疏通体液潴留和促进体液回流,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主要是单纯针刀治疗、针刀配合药物注射、小针刀配合手法及中药外敷治疗。
患者还可以进行封闭治疗、超声定位下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以及功能锻炼。
肱二头肌腱鞘炎基本可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治愈后须至少半年复查一次。
肱二头肌腱鞘炎经系统规范治疗后,基本可治愈。
本病预后较好,预后不良者可能会出现肩周炎等并发症,但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肱二头肌腱鞘炎治疗刚开始,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疼痛减轻,活动轻度受限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
肱二头肌腱鞘炎患者通常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搭配均衡丰富即可。
肱二头肌腱鞘炎是慢性劳损性疾病,其护理应以休息为主,生活中要加强自我保护,注意进行适量的日常功能锻炼,防止肩部僵硬和肩部肌肉的萎缩;同时,要注意监测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出现,还要注意防止锻炼过度和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出现。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加强自我保护,避免过度劳动或不恰当的劳动造成肌腱损伤和炎症,减少损伤的机会。
不可避免的活动时,要注意活动前热身和活动中的休息。
已经确诊的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强度不可过大,频率不可过高。
术后患者需早期进行下地走动,避免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患者应常规检测生命体征变化,并密切观察伤处颜色变化,有无感染及渗液等。
肱二头肌腱鞘炎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需借助超声等辅助检查定期监测恢复情况,根据积液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促进恢复。
应用激素进行封闭治疗时,需注意激素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患者血常规、血生化变化情况。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肱二头肌腱鞘炎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危人群须尽早进行筛查,采用肱二头肌阻力对抗试验的检查方法至少半年检查一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提高预防肱二头肌腱鞘炎的积极性,运动须规律、适量,不可过分劳损肱二头肌肌腱。
40岁以上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筛查。对有特殊职业者(从事投掷运动的运动员等),也应定期筛查,应每半年就进行一次筛查。可通过肱二头肌腱阻力对抗试验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可加做超声或X线检查帮助诊断。
规律锻炼,避免高强度的体育锻炼。
运动前注意进行热身,至少热身15~20分钟,避免突然活动导致肌腱损伤。
避免长时间的保持一个姿势拎重物,可以左右手交替或者必要时中途休息。
长时间打棒球、网球或从事某一持久劳动使肩部保持一个姿势时,要注意间断进行活动和功能锻炼,防止慢性劳损。
4748点赞
[1]訾峰.针刀配合拔罐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1-40.
[2]周俊明,劳杰,王涛.上肢手功能康复手册[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271-272.
[3]沈钦荣,张居适.神经与运动损伤必读[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25-12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