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体内组织细胞增生,并吞噬形态结构完整的白细胞、有核红细胞或成熟红细胞及血小板等,而无多核巨组织细胞的综合征。本病常表现为持续性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改善,本病治疗不及时可致死。
根据是否与遗传相关,可分为原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和继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
主要由家族遗传或基因缺陷引起,一般幼年发病,细胞毒功能缺陷是本病的本质。
主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抗原刺激,导致过度的免疫活化引起。
嗜血细胞综合征的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不甚清楚,可能与基因缺陷、严重感染、变态反应以及恶性肿瘤有关。本病好发于有嗜血细胞综合征家族史人群、自身免疫缺陷人群,可由长期熬夜诱发。
是原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基因缺陷所致遗传性免疫调节障碍,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肝炎病毒、腺病毒、微小病毒B19等,细菌感染包括革兰阳性、阴性球/杆菌等,这些感染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继发于结缔组织病、药物过敏、皮炎性淋巴结病及某些疫苗接种反应。
某些骨髓转移及无骨髓转移的恶性肿瘤,可出现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现象。
长期熬夜会使身体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病毒,细菌。如果造成严重感染,可以导致本病发生。
嗜血细胞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家族性或遗传性)和继发性(反应性或获得性)。原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发病率估计为1.2/100万,性别分布无差异,继发性嗜血综合性发病率尚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但普遍估计高于原发性嗜血综合征。
原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具有遗传倾向,家族里有类似病人,会提高患病的概率。
自身免疫缺陷人群免疫力差,对病毒、细菌的抵抗力差,容易造成严重感染,而导致本病。
嗜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持续高热、黄疸、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皮疹出血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影响中枢神经,形成相应症状,晚期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危象。
几乎所有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均会出现发热,通常体温≥38.5C,持续发热超过1周,且抗感染治疗无效,发热无法用感染或其他疾病原因来解释,而是由于高炎症因子血症所致。
临床可见肝、脾、淋巴结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这可能与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有关。
出现全身皮肤发黄、眼睛发黄、尿液发黄的症状。
皮疹以短暂性斑丘疹、结节性或紫癜性皮损为常见表现。
患者可出现嗜睡、易激惹、惊厥、脑神经麻痹、共济失调、精神运动性阻滞以及昏迷等症状。
嗜血细胞综合征可并发肝衰竭,导致患者出现虚弱、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厌油腻、上腹闷胀不适、恶心、呕吐、呃逆、腹胀、黄疸进行性加重、出血、发热、腹水等症状。
嗜血细胞综合征可并发肾衰竭,患者可出现多尿、少尿、水肿等肾衰竭症状。
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出现高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需要及时到血液外科,可通过血常规、生化检查、骨髓检片、凝血功能、免疫学检查确诊。本病需要与急性白血病、朗格罕组织细胞增多症进行鉴别。
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高热,伴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时,应立即就医。
大部分患者建议去血液科就诊。
如果有严重感染症状的患者,建议去感染科就诊。
如果是肿瘤继发的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建议去肿瘤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
有没有吃过什么药?
家族有没其他人得过类似的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血象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尤以血小板减少最为明显,血小板的变化可作为观察嗜血细胞综合征活动性的指征。淋巴细胞明显增高,易见异形淋巴细胞。
可见血清转氨酶、胆红素、乳酸脱氢酶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清铁蛋白升高、血清甘油三酯升高。
骨髓涂片可见到噬血现象,早期噬血现象不明显,多次骨髓涂片有助于发现噬血现象。此外还应行骨髓活检术,进行骨髓病理检查以除外血液或淋巴系统肿瘤。
疾病活动时常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治疗有效凝血功能恢复。可发现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延长,纤维蛋白原可明显降低,D-二聚体可升高。
可出现NK细胞数量及功能的降低,细胞因子可溶性CD25、IFN-γ、TNF增多。
满足下列8条中的5条,可确诊嗜血细胞综合征:
发热≥38.5C;
脾大;
2系以上的外周血细胞减少;
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在骨髓、肝、脾、淋巴结等组织见到增多的噬血细胞;
NK细胞活性减低或缺如;
铁蛋白>500mg/L;
CD25(可溶性IL-2受体)升高。
急性白血病也可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但急性白血病检查可见骨髓原始或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以此可鉴别。
朗格罕组织细胞增多症会出现发热、肝脾肿大等类似症状,但组织学病理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可找到特异性的Birback颗粒或病灶细胞呈现CD1a阳性反应,以此可与嗜血细胞综合征鉴别。
嗜血细胞综合征需要长期治疗改善,主要通过依托泊苷、阿昔洛伟联合环孢素A等药物治疗改善,病情严重者可通过骨髓移植术治疗,部分患者也可通过免疫治疗改善。
本药是治疗嗜血细胞综合征常用药,本药有肾毒性,肾功能不好者禁用。
主要为了抑制炎症反应,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慎用。
主要用于由病毒感染而导致的嗜血细胞综合征,阿昔洛韦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蝎。应用阿昔洛韦治疗时,需仔细观测有无肾功能衰竭征兆和症状。
常和地塞米松联用,进行免疫冲击疗法,常会引起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骨髓移植术适用于治疗原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和难治性的继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应在疾病基本缓解后尽早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
免疫治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环孢菌素A等可取得满意效果,选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CD25单克隆抗体亦可能有效。
嗜血细胞综合征的预后较差,临床以缓解病人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主要目标,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多系统功能衰竭,从而导致患者死亡。患者可每周复查一次肝功能、血常规,明确具体的预后效果。
本病经过专业治疗能缓解症状,但较难治愈。
经过正规系统治疗,多数能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如不接受正规治疗可能出现多系统的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
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应每周复诊一次,复诊以肝功能、血常规检查为主,观察病人恢复情况,指导下一步治疗。
非手术治疗患者的饮食以易消化、高营养、多样化为主,做骨髓移植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以正常饮食为主,注意饮食易消化、富含营养,保证能获得足够的营养,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物。
术后1周应流质饮食,在医生的指导逐步过渡为正常饮食,饮食应以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要特别注意禁食辛辣、煎炸食物以及海鲜等。
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日常要注意移植期的护理、预防出血和感染,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可对预后起到积极的效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应用激素药药物时,需要重点观察是否存在副作用。
移植期护理需要做好每日的口腔评估,是否出现溃疡口腔,是否有白膜形成等,进行详细的评估,直到白细胞上升到正常水平为止。
预防出血及感染,对患者尿液的颜色进行密切观察,尿常规检查也应当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是否有出血。经常使用温水擦拭其皮肤,确保皮肤卫生的干净,防止发生感染。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等,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嗜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是激素,需要护理人员对药物的副作用进行密切观察,观察是否会诱发或者加重高血压的情况,是否有糖尿病或者感染情况的出现等。
嗜血细胞综合征多是由于严重感染、肿瘤以及变态反应而引起,目前无法进行有效的早期筛查和预防。通过适当运动、健康饮食、定期体检,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严重感染、肿瘤以及变态反应的发生,从而对于嗜血细胞综合征起到预防作用。
4213点赞
[1]丛支亮.现代临床血液病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496-499
[2]陈娜,金阿荣,于奇宁,石瑞平,史恩祥.新编血液内科诊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354-356
[3]董湘玉,杨轶男.儿科临床实习指南[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74-276
[4]张婷.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进展[J].医学信息,2019,32(22):46-4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