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状窦旁脑膜瘤多为球状肿瘤,大小不等,其表面有光滑完整的包膜覆盖或大脑镰黏着。肿瘤嵌入脑内,但仍有一部分露于表面,肿瘤可仅向一侧生长,也可向两侧生长,部分大脑镰旁脑膜瘤有时埋藏较深,在脑表面不易发现,有时一部分肿瘤可嵌人上矢状窦,引起矢状窦的部分或完全阻塞。巨大的矢旁脑膜瘤可阻塞蛛网膜粒以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的血供与硬脑膜和脑内血管有关,主要是两侧大脑前动脉,而且也与上矢状窦有关,因此血供较丰富。特别是上矢状窦部分或完全阻塞时侧支循环更发达。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视力减退、颅内压升高等症状,应及时诊治。
当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时,可有长时间的头痛、视力减退、颅内压增高等症状,可有强握反射及摸索动作,并有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懒散、易疲劳、诙谐等)和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或肢体运动障碍。
位于中1/3者,可出现对侧下肢、上肢的瘫瘓,对侧上肢或下肢的局限性瘫痪,也可出现对侧肢体的感觉障碍,早期有时往往先引起对侧的下肢无力。特别是踝关节活动障碍此时由于患者并无脑症状。临床上常易误诊为腓神经损伤。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晚,影响旁中央小叶时可出现排尿障碍。
位于后1/3者除颅内压增高症状外,局限体征可不明显,有时可有对侧下肢的感觉异常,如针刺感、发热感,这种感觉可呈发作性。扩展至邻近区域,随之出现意识丧失,构成癫痈发作前兆,也可引起对侧视野缺损。脑血管造影可见胼胝体周围动脉和胼胝体边缘动脉的局部变形移位。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化学因素、致癌病毒有关。该病好发于长期接受电离辐射的人,化工厂工人。
电离辐射能增加肿瘤的发病率。肿瘤发生是人接受射线作用后最严重的远期病理变化。目前尚难确定。
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和亚硝胺类化合物均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95%以上的化学致癌物进入体内必须经过代谢活化或生物转化才能起到致癌作用,少部分化学致癌物不需经过代谢活化就可发挥致癌作用。
目前已经从人脑肿瘤中分离出完整的病毒与病毒颗粒,但是目前尚未确切证明有一种能诱发人类脑肿瘤的病毒。
脑膜瘤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30%,是仅次于胶质瘤的颅内第二大发病率的肿瘤。儿童患病率为0.3/10万,成人为8.4/10万。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为均为最常见的颅内脑膜瘤,约占总数的1/4以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在窦的不同部位发生率也不尽相同,以矢状窦的前1/3和中1/3最为多见。国内的报道中,位于上矢状窦前1/3的肿瘤占46.6%,中 1/3占35.4%,后1/3占18.0%。发病高峰年龄在31~50岁,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
电离辐射可能会加大肿瘤的发生概率,长期接受电离辐射的人,更易发颅内肿瘤。
矢状窦旁脑膜瘤可能与长期接触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和亚硝胺类化合物有关,化工厂工人是易发人群。
矢状窦旁脑膜瘤典型表现为颅内压升高症状、瘫痪、精神障碍、癫痫发作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脑水肿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神经盘水肿,称之为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除此之外,还可出现视力减退、黑蒙、复视、头晕、猝倒、淡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脉搏徐缓及血压增高等。症状常进行性加重,当肿瘤囊性变或瘤内卒中时可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当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时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或肢体运动障碍。位于中1/3者,可出现对侧下肢、上肢的瘫痪,对侧上肢或下肢的局限性瘫痪。
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懒散、易疲劳、诙谐等。
癫痫可作为矢状旁窦脑膜瘤首发症状,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癫痫大发作症状,如意识丧失、全身抽搐等。
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分为前、中、后三种类型。前1/3型因侵犯额叶而常见精神方面的改变;中1/3型最常见的症状为癫痫和对侧肢体渐进性瘫痪;后1/3型最常见的症状为视野缺损。
矢状窦旁脑膜瘤随着肿瘤增大,会压迫脑组织,导致脑组织水分增多,或是出现无菌性的炎性渗出,引起脑水肿,病人会表现为头晕、头痛、喷射性呕吐症状,严重者将危及病人生命。
矢状窦旁脑膜瘤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若是发现有矢状旁窦脑膜瘤的症状、体征,都应及时就医,患者可就诊于神经外科、急诊科。医生询问病史后,完善头部影像学检查、脑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以帮助诊断,该病应注意与星形细胞瘤相鉴别。
长期接受电离辐射,或长期与化学物质接触的化工厂工人,定期体检非常重要,一旦在体检中发现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症状、体征,都应该进一步检查。
发现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如头晕、头痛,不明原因的癫痫发作、瘫痪等,高度怀疑是矢状窦旁脑膜瘤,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患者,若见癫痫持续状态,或见生命体征不平稳,呼吸加快、脉搏减弱等,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如出现癫痫持续状态,或出现生命体征不平稳,突发瘫痪,可由家人呼叫120,或送往急诊科就医。
最近是否存在头晕、头痛的情况?身体是否存在水肿?
从事什么什么工作的?是否长期接受电离辐射,或是否长期和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接触?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晕、头痛、呕吐、癫痫发作症状、肢体瘫痪等)
近期头颅是否受过外伤?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应该摄取头部前位和侧位片,检查是否有肿瘤钙化和慢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查看是否有骨质破坏。
CT和MR片显示肿瘤的前后位置,是否向两侧生长以及形态、大小、血供状态。能够帮助判断肿块的性质,与脑组织的关系。术后MRI示硬膜增厚多说明肿瘤残存或复发。
脑血管造影可见胼胝体周围动脉和胼胝体边缘动脉的局部变形移位。特别典型的是矢状窦中1/3肿瘤使这两动脉互相分开成蟹钳状。特征性表现为毛细血管期或静脉早期出现肿瘤染色,还可有循环加快、早期出现引流静脉但缺乏持续性引流静脉,供养动脉早期充盈、扩大迂曲呈供养血管抱球状,供血动脉邻近肿瘤段变粗等4种表现。
若怀疑有癫痫发作症状,可完善脑电图检查,查看是否有异常放电脑电波,以帮助诊断。
可以通过视诊或者触诊检查观察患者身体部位是否存在水肿的情况,或者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是否存在嗜睡等情况。
患者有长期的电离辐射史,或长期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接触史。
出现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症状,如颅内压增高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喷射性呕吐等。出现癫痫发作症状,出现肢体感觉障碍、瘫痪等。
通过头部CT、MRI检查发现有肿瘤病灶,明确肿瘤性质,脑血管造影可见胼胝体周围动脉和胼胝体边缘动脉的局部变形移位。
矢状窦旁脑膜瘤应与星形细胞瘤相鉴别,星形细胞瘤与失状窦旁脑膜瘤一样,也可出现颅内压升高、癫痫发作引起的症状,患者表现出头痛、头晕等。但星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成人多发于幕上,多见于额叶及颞叶。患者可表现为精神症状,而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可出现感觉障碍或肢体瘫痪症状,可通过头部CT和MRI检查,能够明确颅内病变的位置、性质。
多有原发肿瘤及肺部、肝脏等部位转移病史,常合并颅骨破坏和脑实质多发转移灶,在MRI上可有硬膜外脂质信号。
失状窦旁脑膜瘤是一个严重的疾病,患者需长期持续性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周期。可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止痛药物、抗癫痫药物等。
若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患者可选用中枢神经系统镇痛药对症改善,一般可选用吗啡。
若患者癫痫发作,需要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丙戊酸、托吡酯、氨己烯酸等。
颅内压增高患者,需使用药物降低颅内压治疗,一般可选用氢氯噻嗪、乙酰唑胺等。
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切除可手术切除治疗,手术中应注意肿瘤位于上矢状窦前1/3,即使窦腔尚未完全闭塞,结扎后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肿瘤由一侧侵犯矢状窦,在充分暴露的条件下,边分离瘤缘边缝合窦壁,凸入的瘤组织全部剔除的同时完成瘤壁的缝合,以减少出血;中、后2/3可全切除肿瘤后行窦重建(SimpsonⅠ级),或行SimpsonⅡ级切除。术后残留、复发或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者可行放射治疗。
对于术后复发的患者和肿瘤直径小于3厘米的矢状窦旁脑膜瘤上矢状窦未闭的患者也可以采取放射治疗。
对于矢状窦侧壁上未清除干净的组织,残存的肿瘤组织可以采取电灼的方法,可以有效破坏残存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概率,同时电灼的方法简单易行,方便操作。
失状窦旁脑膜瘤早发现、早治疗,效果良好,经过手术治疗可治愈,治愈后不影响患者的生存周期,但也存在复发的风险,应定期复诊。
矢状窦旁脑膜瘤经过手术治疗能治愈,但存在复发的可能,较顽固。
矢状窦旁脑膜瘤治愈后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但存在手术死亡的患者,若疾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癫痫病,可减少患者的自然寿命。
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保守治疗应第1、第3、第6个月复查,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第2周,第1、第3个月复诊,复查脑电图、头部影像学,查看疾病是否得到控制,或病灶转移。若出现病情变化,及时复诊。
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护,以促进疾病恢复,饮食以低脂、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蛋白质、清淡饮食为主,加强热量摄入。
矢状窦旁脑膜瘤属于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饮食应以低脂、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蛋白质为主,可适当加强热量的摄入,可多吃蛋黄、动物肝脏、菠菜、白萝卜、红萝卜、黄瓜、西红柿、藕等。
患者可能会因疼痛、头晕等减少活动量,导致肠蠕动减慢,应注意清淡饮食,不要吃辣椒、芥末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应加强对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护理,以利于疾病的康复。加强日常生活管理,监测病情,特别注意放疗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患者术后的护理,避免患者伤口发生二次感染。
遵医嘱使用止痛、抗癫痫、降颅内压药物,观察用药后的效果,药物可能会造成胃肠刺激,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患者可饭后服药,或是遵医嘱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药物过敏反应。
若手术患者,术后应注意卧床休息,注意防止术后卧床导致的便秘、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积极翻身拍背,保持居室卫生;要注意保持术后引流管通畅,切口辅料干净卫生,定期消毒换药。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癫痫发作更加频发,是否出现喷射性呕吐等症状,定期复查头部CT、脑血管造影,若出现矢状窦旁脑膜瘤症状加重,或复发,应该及早治疗。
失状窦旁脑膜瘤需要放射治疗,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炎症,或是出现心力衰竭,应该在控制病情后再放疗,若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做相应处理。
矢状窦旁脑膜瘤病因未明,减少电离辐射,避免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接触,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该病的发病,高危人群应该早期筛查。
长期接受电离辐射,长期和有毒有害物质接触的人群,应早期筛查,一旦出现该病症状、体征,都应及早治疗。
避免长期放射性暴露,不要长期暴露在电离辐射下,如X线照射环境。
化工生产过程中应该要做好防护,避免和有毒有害物质接触。
4229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第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161-1162
[2]贺青卿,庄大勇,邹志强.实用基层外科医生诊疗手册[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165-166
[3]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0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