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是指恶性肿瘤细胞经血行或直接蔓延侵入角结膜异型增殖产生的鳞状细胞癌。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为转移。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眼部肿物、视力障碍、疼痛等,可导致角膜溃疡和角膜穿孔的并发症。目前通过药物、手术、靶向、放疗联合治疗,预后不佳。
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的主要病因为转移,常好发于恶性肿瘤患者。此外,免疫力下降和不规律治疗是本病的主要诱因。
来源于全身的恶性肿瘤细胞可经血液、淋巴液或直接侵犯角膜上皮,突破上皮基底膜侵犯深部角结膜所致。
当肿瘤患者免疫力下降时,恶性肿瘤细胞侵袭能力增强诱发本病。
不规律的治疗导致恶性肿瘤细胞侵袭能力增强诱发本病。
目前暂无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恶性肿瘤患者多数会发生远处转移,发病率明显升高。
该病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睑裂区角膜缘为好发部位,尤以颞侧常见。肿瘤呈胶样隆起,菜花状,基底宽,富有血管。
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的典型症状包括眼部肿物、视力障碍、疼痛,多数患者伴有乏力、消瘦、恶病质的全身症状。角膜溃疡和角膜穿孔是本病的常见并发症。
初期肿物较小,患者仅自觉眼部异物感。随眼部肿物增大,可见眼球突出,眼球表面可见血管。
初期无视力下降,随眼部肿物增大遮盖导致眼前黑影,或肿物压迫视神经出现视力下降,部分患者出现复视。
疼痛与肿物生长有关,可为眼部搏动性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面部、头部,患者出现面部表情异常、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多数患者伴有乏力、消瘦、恶病质的全身症状。
恶性肿瘤细胞在角膜侵袭浸润可出现角膜溃疡,可见肿瘤呈菜花状或围绕角膜缘形成环行肿块。患者视力进行性下降,伴有眼部渗液、出血。
角膜溃疡未及时治疗可出现角膜穿孔,患者自觉忽然视物模糊,有液体从眼内流出,触摸眼部变软,严重者自觉有物体从眼部脱出。
当出现眼部肿物、视力障碍、疼痛等症状及时就诊眼科,行肿瘤标志物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明确诊断。注意与葡萄膜恶性黑素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鉴别。
当出现眼部肿物、视力障碍、疼痛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眼部症状进行性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
突然出现视物模糊,有液体从眼内流出,触摸眼部变软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眼部肿物、视力障碍、疼痛)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肿物有无突然增大?
眼部受过外伤或做过手术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主要用于初步筛查有无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特异性标志物为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升高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病变为灰白色结节,渐向角膜内发展形成翼状胬肉样或乳头状肿物,有时肿瘤呈胶样隆起,基底宽,富于血管,长大后见肿物表面凹凸不平呈菜花状,并有溃疡,肿物周围血管扩张明显。
行头部CT或MRI,主要用于检查有无颅内病灶,眼部病灶的位置,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有无眼眶等周围骨质破坏。
可见角膜、结膜上皮异常增殖,鳞状细胞呈乳头状增生,基底细胞变大,且有明显的大小不一,排列不整,可出现角化或不全角化,细胞极性紊乱,有异形性,可见核分裂象,其特征是癌细胞突破上皮基底膜侵袭角膜实质层。
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典型症状:眼部肿物、视力障碍、疼痛。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见到角结膜病灶。
病理学检查可见角膜、结膜上皮鳞状细胞异形异常增殖。
临床表现葡萄膜黑素瘤可向球内生长,也可向球外生长。向球内发展在视网膜下形成球形隆起,早期即引起视力障碍及视网膜脱离;向外发展则引起眼外蔓延,形成眼球突出。肿瘤生长影响周围组织而出现相应部位巩膜隆起,晶状体移位或虹膜隆起移位,视网膜脱离等。肿瘤生长使眼内压升高可并发青光眼。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与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鉴别。
临床表现肿瘤常位于眼球后极部黄斑周围,也可位于周围部,初期小而无主诉,临床见到白瞳、斜视、猫眼、瞳孔大小不等或虹膜异常,并发性白内障、眼球震颤、单侧肿眼等症状应考虑本病。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与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鉴别。
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属于恶性疾病,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目前主要通过氟尿嘧啶、顺铂等药物、结膜和角膜板层切除术、眶内容剜除术等手术、靶向治疗、放疗等方法进行联合治疗。
本品为嘧啶类的氟化物,属于抗代谢抗肿瘤药,能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断脱氧嘧啶核苷酸转换成胸腺嘧啶核苷核,干扰DNA合成,对RNA的合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胃肠道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炎、胃炎、腹痛及腹泻。严重者有血性腹泻或便血,应立即停药,给以对症治疗,否则可致生命危险。骨髓抑制可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顺铂属于细胞周期的非特异性药物,具有细胞毒性,由于癌细胞较正常细胞的增殖和合成更为迅速,癌细胞对本品的细胞毒性作用就更为敏感,可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过程,并损伤其细胞膜上的结构,有较强的广谱抗癌作用。单次中、大剂量用药后,偶会出现轻微、可逆的肾功能障碍,可出现微量血尿。多次高剂量和短期内重复用药,会出现不可逆的肾功能障碍,严重时肾小管坏死,导致无尿和尿毒症。
作用与紫杉醇相同,为M期周期特异性药物,促进小管聚合成稳定的微管并抑制其聚解,从而使小管的数量显著减少,并可破坏微管网状结构。对本品过敏者禁用。严重骨髓抑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为一种新的胞嘧啶核苷衍生物。和阿糖胞苷一样,进入人体内后由脱氧胞嘧啶激酶活化,由胞嘧啶核苷脱氨酶代谢。本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均较常见。
为第3代铂类抗癌药,为二氨环己烷的铂类化合物,常见不良反应为神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
适于肿物小的早期患者,通过切除设计要求的一定直径和厚度板层基质达到清除肿物作用。创伤小,恢复快,后遗症少。
是保留巩膜壁,将眼球内的色素膜、视网膜、玻璃体及晶状体组织全部清除的破坏性手术。手术简单,不损伤眶内软组织,减少术后眶内软组织的萎缩。保留眼外肌的功能,在巩膜壁内植入义眼台后,安装仿真义眼片的外观及活动度可接近正常。
全眶内容摘除术包括眼球、眶内软组织和骨膜,有时包括眼睑的摘除。切除术范围要根据病变所累及的部位,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必要手段。
放射疗法是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局部治疗手段之一。放射治疗一般用于对症治疗,是姑息治疗方法。因高龄或心肺等重要器官不能耐受手术者,放射治疗也可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手术后放射治疗用于处理术后的切缘残留或局部晚期的病例。目前放射治疗方法进展很快,如适形放疗、立体定向放疗(γ刀)及调强放疗等。放射疗法可引起疲乏、胃纳减退、低热、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和癌肿坏死液化形成空洞等放射反应和并发症,应给予相应处理。
针对肿瘤特有的和依赖的驱动基因异常进行的治疗称为靶向治疗。它具有针对性强、对该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轻。目前,在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领域的得到应用的靶点主要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间变淋巴瘤激酶(ALK)等。
用经过处理的自体肿瘤细胞或加用佐剂后,作皮下接种进行治疗。此外尚可应用各种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肿瘤核糖核酸等生物制品。
用转移因子、干扰素、胸腺素、香菇多糖等生物制品,激发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一般不能治愈,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生存时间不足5年。因手术治疗患者多会出现失明的后遗症。
本病一般不能治愈,需要早期治疗提高生存率。
本病病死率高达60%~90%,生存时间不足5年。
因手术治疗患者多会出现失明的后遗症,患者完全无法感知光线,严重降低生存质量。
患者注意每月复查血常规、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
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与饮食关系不大,保持正常饮食即可。
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的护理以促进伤口愈合、避免复发为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定期采血、术后伤口的护理等,术后定期监测血象变化和肿瘤原发部位影像学变化。同时也要注意患者术后的心理疏导。
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患者放化疗后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现象,要按医嘱每周定期采血常规、生化功能。若出现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术后患者要注意伤口周围消毒换药避免感染,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出血。伤口愈合良好者可适度下床锻炼。
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化疗后患者为预防骨髓抑制现象,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升白药物、升红细胞药物及升血小板药物。
术后定期监测血象变化和肿瘤原发部位影像学变化。
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患者多数会有心情低落,家属一定注意陪伴和安慰。平时与患者多聊天,可以与患者说明病情,患者配合度高对疾病治疗有帮助。
放、化疗期间一定定期采血,出现血象异常及时就医处理,避免出现生命危险。
角结膜侵入性鳞状细胞癌的预防主要是控制原发疾病,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对于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或恶性肿瘤患者,每年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有助于早期筛查。
有家族遗传史等高危人群可以行基因检测、每年定期体检作早期筛查。
避免长时间辐射或接触致癌物。
避免劳累、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易导致疾病发生,养成规律作息时间。
养成运动的习惯,每日规律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4124点赞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84.
[2]宋琛,马志中.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87-696.
[3]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