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痣,又名肩峰三角肌褐青色痣。除部位不同外,损害特征和病理改变与太田痣相似。色素斑位于锁骨上后支和皮肤臂神经侧支分布区域内,如肩部、颈侧、锁骨上区和上臂。可单独发生,或与太田痣同时发生。太田痣和伊藤痣在儿童期内可有轻微退色,青春期后色素沉着更明显,不会自然消退。损害内偶可见到由真皮黑素细胞构成的蓝痣样丘疹。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损害位于遮盖部,一般不必治疗。损害不在衣物遮盖部位时,可进行激光治疗和冷冻治疗和削磨治疗等,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是并不满意。
伊藤痣是黑素细胞在皮肤中异常分布,导致局部的黑色素沉积过度所导致。目前具体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具有一定的关系。此外,该疾病好发于亚洲女性之中。
具体病因目前尚未明确,部分学者认为其与遗传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伊藤痣患者中,女性患者占80%,其中60%的患者为先天性患者。
伊藤痣以女性多见,常好发于黄种人中。
伊藤痣的临床表现为出现淡青灰色、淡褐色、深褐色或蓝褐色的色素斑,其位于锁骨上后支和皮肤臂神经侧支分布区域内,如肩部、颈侧、锁骨上区和上臂。可单独发生,或与太田痣同时发生。太田痣和伊藤痣在儿童期内可有轻微退色,青春期后色素沉着更明显,不会自然消退。损害内偶可见到由真皮黑素细胞构成的蓝痣样丘疹。
皮损长期存在,色素斑位于锁骨上后支和皮肤臂神经侧支分布区域内,如肩部、颈侧、锁骨上区和上臂。
色素斑颜色可为淡青灰色、淡褐色、深褐色、或蓝褐色。
单独发生,或与太田痣同时发生。太田痣和伊藤痣在儿童期内可有轻微退色,青春期后色素沉着更明显,不会自然消退。
伊藤痣损害内偶见由真皮黑素细胞构成的蓝痣样丘疹。
当患者皮肤出现淡青灰色、淡褐色、深褐色或蓝褐色的色素斑时,应积极进行就医于皮肤科。医生会进行相应的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如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镜检查等。根据患者皮损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一般不难对此病进行诊断。临床上还应与太田痣进行鉴别。
当患者一侧肩颈、锁骨上区、上臂部皮肤出现淡青灰色、淡褐色、深褐色或蓝褐色的形状不规则的色素斑时,应积极进行就医。
大多数患者就诊于皮肤科。
请问出现丘疹症状持续多久了?
请问您的家属及亲戚有类似的症状吗?
请问是否患处是否有瘙痒的情况?
请问您在家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您对什么药物和其他过敏吗?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皮损位置、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
取患者皮损边缘,送去病理科镜下检查。
也称为表皮透光镜,不仅可以放大皮肤的表面,而还可以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表皮下的情况,常用于皮肤科的检查。
临床表现为淡青灰色、淡褐色、深褐色或蓝褐色的色素斑,且其位于锁骨上后支和皮肤臂神经侧支分布区域内,如肩部、颈侧、锁骨上区和上臂。
充满黑素颗粒的黑素细胞散布于真皮中上部胶原纤维束之间,与蒙古斑相比,黑素细胞量更多,位置也较表浅。在稍隆起和浸润的色素斑处,黑素细胞量更多,从集排列。
太田痣,太田痣与此病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很相似,但太田痣一般好发于面部,而伊藤痣常发生于锁骨上后支和皮肤臂神经侧支分布区域内,根据好发部位的不同可以与进行鉴别。
当伊藤痣的损害位于遮盖部位时,一般不需进行治疗。如位于未遮盖的部位,具患者要求,可进行治疗。削磨术和冷冻疗法,适用于较小的皮损。激光疗法对此病的治疗效果较好,适用于范围较大、颜色较深的患者。化学剥脱术和中医疗法对于此病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目前暂无针对性药物治疗方法。
进行对患处的较深颜色的皮损消磨,可祛除其部分颜色。但此方法只适用于局部的较小皮损,不适用较大范围的皮损,术后还应注意避免太阳直晒。
选用染料脉冲激光如红宝石和Nd,YAG激光治疗,因其可透过表皮破坏真皮黑素细胞中的黑素颗粒,使其破裂,破裂的黑素体被吞噬细胞消除。术后不留瘢痕,可达较好美容效果。适用于色深或范围较大者。
通过液氮的低温冷冻,患处的皮肤细胞坏死,使皮肤重新生长,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此疗法适用于皮损面积较小的患者,不适用于大面积的患者。
经验十分丰富的医生会使用此方法。可使色素沉着的皮肤退却,使新皮肤重新生长,有几率长出正常肤色的皮肤。
伊藤痣不经治疗,不会对患者健康造成什么影响。一般处于衣物遮盖部位,较多患者不选择治疗。较小的伊藤痣可以治愈,复发的几率很少。但面积较大的患者治疗起来较为困难,也更难达到治愈。此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较小的伊藤痣可以治愈,但面积较大的患者治疗起来较为困难,通常难以达到治愈。
此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伊藤痣患者饮食方面并无特殊注意事项,健康饮食即可。
禁止对患处进行搔抓,以免破溃造成继发感染。
禁止私自对患处进行处理和刺激。
治疗后禁止私自涂抹化妆品及使用面膜。
禁止搔抓患处。
如患处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首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如患处较痛,可用冰袋或冷水袋敷。
禁止患处受到太阳直晒。
患者自身应积极关注自己的病情,及时将转归情况或恶变情况告知医生。
伊藤痣的病因尚不明确,无法做到针对且有效的预防措施。
4245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241.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699.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326.
[4]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M].200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