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酸血症是我国的常见遗传性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是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维生素B12无反应型)或辅酶腺苷钴铵缺乏(维生素B12反应型),使L-甲基丙二酸不能转变为琥珀酸而在血中蓄积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早期起病,一般于新生儿或早婴儿期发病,常见嗜睡、生长发育不良、反复发作性呕吐、脱水、呼吸窘迫和肌张力低下。部分有智能落后、肝大和昏迷;严重时有间歇性酮酸中毒,血和尿中甲基丙二酸增多,常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本病为复杂的遗传性疾病,需营养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对症治疗多方面综合治疗。
变位酶完全缺陷为mut0型。
部分缺陷为mut-型。
线粒体钴胺素还原酶(CblA)缺乏,其基因定位为4q31.21。
线粒体钴胺素腺苷转移酶(CblB)缺乏,其基因定位为12q24。
3种为胞浆和溶酶体钴胺素代谢异常所致腺苷钴胺素和甲基钴胺素合成缺陷(CblC、CblD、CblF)。
丙二酸血症的病因较为明确,主要是由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或辅酶腺苷钴铵缺乏,使得L-甲基丙二酰辅酶异构代谢障碍,导致体内甲基丙二酰辅酶A等有机酸蓄积,造成一系列多系统损害。本病不传染,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长期维生素B12摄入不足母亲和有营养不良疾病患者的后代容易罹患此病,本病的常见诱因是应激状态,如感染、发热、疲劳、外伤等情况。
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缺陷或维生素B12代谢障碍导致甲基丙二酸、丙酸、甲基枸橼酸等代谢物异常蓄积,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下降,线粒体能量合成障碍,引起神经、肝脏、肾脏、骨髓等多脏器损伤。
一般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如感染、发热、疲劳、外伤等情况下,机体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高蛋白饮食和输血会增加体内甲基丙二酸前体物质大量蓄积,而严重影响甲基丙二酸排泄。
国内大陆目前没有丙二酸血症的发病率的统计资料,中国台湾地区患病率约1/86000,本病多发于新生儿或早婴幼儿。
长期维生素B12摄入不足母亲的子代:母亲长期维生素B12摄入不足造成胎儿维生素B12缺乏,不仅引起母亲恶性贫血,亦将导致婴儿继发性甲基丙二酸尿症,造血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有营养不良疾病的患者:慢性胃肠与肝胆疾病、长期素食、特殊药物治疗可导致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甲基丙二酸尿症。
丙二酸血症的临床发病年龄不同,往往症状也不同,一般发病年龄越早,急性代谢紊乱和脑病表现越严重。常见的典型症状有急性代谢紊乱、脑病表现、生长发育不良、反复发作性呕吐,并发症为多脏器损害,可造成神经、肝脏、肾脏、骨髓等多系统损伤。
患者起病最早,80%在生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病,类似急性脑病样症状,如拒乳、呕吐、脱水、昏迷、惊厥、酸中毒、酮尿、低血糖,早期死亡率极高,预后不良。
往往会有生长发育迟缓、运动落后、肌张力低下、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晚期成年人往往会有周围神经病变、精神心理异常等精神症状。
甲基丙二酸尿症常导致多脏器损害。
患者肝脏常明显肿大,肝功能异常。
骨质疏松较为常见,严重时可导致骨折。
肾小管酸中毒、间质性肾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肾病、遗尿症等慢性肾损害也屡见报道。
严重患者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表现为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衰竭、高血压。
患者血液系统异常多见巨幼细胞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严重时甚至出现骨髓抑制。少数患者合并口炎、舌炎、角膜溃疡、一过性糖尿病等异常。
当患者出现经常呕吐、喂养困难、运动障碍时就诊于儿科,做血氨基酸和酯酰肉碱谱分析、尿有机酸分析、影像学等检查。诊断标准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发现丙酰肉碱增高或尿甲基丙二酸浓度明显增高。需要与丙酸血症、多种羧化酶缺乏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或其他有机酸血症等病进行鉴别。
长期维生素B12摄入不足的人群应进行定期内科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原因不明的呕吐、肌张力异常等患儿,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惊厥、酸中毒、发育落后、呼吸困难等症状,高度怀疑丙二酸血症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丙二酸血症的患者,若见出现严重呕吐脱水、严重酸中毒、甚至昏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儿童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严重呕吐脱水、严重酸中毒、甚至昏迷等症状,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
最近是否出现呕吐脱水症状?
发作之前有什么异常现象吗?
家里长辈有没有相似的症状?
患儿是否出现昏迷或发育异常,甚至出现倒退等现象?
既往家人或自己接受过遗传咨询?
主要是检查患者血液中异常指标,如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全血细胞数量的增多或减少,以及酸中毒等,可初步判断患者情况。
可见患者的丙酰肉碱增高,游离肉碱降低,可初步确定丙二酸血症。
检查可见甲基丙二酸、甲基枸橼酸明显增高,可初步确定丙二酸血症。
可辅助本病的诊断,一般单纯性甲基丙二酸症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正常;合并型甲基丙二酸症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不同程度的增高。
主要了解患者头部的神经病变,如患者是否存在脑白质异常、皮质萎缩或发育不良、双侧基底神经节区受损等病变。
可明确病因,主要用于检测突变的致病基因。
典型丙二酸血症症状:喂养困难、呕吐、呼吸急促、惊厥、肌张力异常、嗜睡、智力、运动落后或倒退,急性期可见昏迷、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酮症等。
血氨基酸酯酰肉碱谱分析发现丙酰肉碱增高,游离肉碱降低或者尿甲基丙二酸浓度明显增高即可诊断。
又称丙酸尿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先天性有机酸代谢障碍。由于线粒体多聚体酶丙酰辅酶A羧化酶(PCC)缺乏导致丙酸及其代谢产物蓄积,以反复发作的代谢性酮症酸中毒、蛋白质不耐受、高氨血症和血浆甘氨酸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
包括生物素酶缺乏症、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者尿有机酸谱与丙酸血症类似,尿3-羟基丙酸、甲基巴豆酰甘氨酸及丙酰甘氨酸增高,但是血3-羟基异戊酰肉碱增高,而丙酸血症患者3-羟基异戊酰肉碱正常。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或其他有机酸血症等,患者均可发生酸中毒,主要通过血液及尿液代谢物分析鉴别。
丙二酸血症为复杂的遗传性疾病,治疗周期较长,需多方面综合治疗。常见的药物治疗主要以能量支持、补充肉碱、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等药物为主,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伴有严重并发症或病情急性发作时,可补液治疗、纠正酸中毒、血液透析或腹腔透析来稳定病情。
急性期需及时给患者静脉滴注含葡萄糖和电解质的溶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证能量足够支持。
由于晚期可出现酸中毒,可选择碳酸氢钠就纠正。
主要适用于急性期严重患者。
及时给患者肌注大剂量的维生素B12或小剂量的胰岛素,保证患者机体充足的能量。
由于患者体内甲基丙二酸蓄积导致肉碱消耗增加,需要补充肉碱可增强机体对食物蛋白的耐受性,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患者需长期口服左卡尼汀,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此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保证热量及液体供给以减少机体蛋白分解,必要时给予小量胰岛素,限制天然蛋白质的摄入。
维生素B12无效型的理想方式为限制天然蛋白质,补充去除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的特殊治疗奶粉。
抗癫痫治疗:若合并癫痫者应进行癫痫治疗。
对于合并贫血、心肌损伤、肾损伤等多器官损伤患者,应采用维生素B12、叶酸、果糖、铁剂、以及保肝药物等治疗。
本病预后不佳,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可缓解疾病,治愈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严重伴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会产生后遗症,如神经系统损害,需每半年复诊一次。
丙二酸血症能治愈,部分患者大多可恢复。
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神经系统损害:晚期可出现神经系统损害,是由于机体内大量甲基丙二酸前体物质,如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蓄积干扰了大脑神经组织正常代谢所导致的。主要症状有运动障碍、智力和语言发育迟缓、行为认知方面异常,可严重危害儿童的正常发育。
丙二酸血症治疗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但需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通过神经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检查追踪疾病是否恶化。复诊时注意空腹进行抽血,儿童需要家人一同陪伴。
丙二酸血症患者的饮食调理十分关键,日常应严格忌吃高蛋白食物,多吃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来缓解患者症状,以免机体大量丙二酸前体氨基酸蓄积。
婴幼儿忌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类奶粉,导致甲基丙二酸体内大量蓄积。
成年人忌天然高蛋白,天然高蛋白会在体内消化吸收形成丙二酸前体氨基酸,导致体内堆积。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水果和新鲜蔬菜,保证充足营养。
丙二酸血症应从日常用药、生活管理来积极进行疾病护理。同时应定期每半年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特别注意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可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家长需要了解维生素B12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儿正确应用。
家长需要帮助患儿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多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好。
需要通过检查监测病情,可采取血氨基酸和酯酰肉碱谱分析、尿有机酸分析,观察患者体内游离肉碱、甲基丙二酸的含量来进行病情监测。
有些患者及家长晚期会有情绪低落的表现,应保证心情愉悦找到可以释放压力的方法和途径,避免负面情绪积压,长时间对疾病的治愈有影响。多向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倾诉,获得有效的支持和帮助,重新树立坚定信心。
多数婴幼儿或儿童病情比较隐匿,需要家长及时早期进行筛查来排除或预防病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筛查标准和筛查次数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判断。同时应加强预防措施来避免本病的发生。
一般医院产科在产后2~3天,会对新生儿进行新生儿足底血筛查,检测血中甲基丙二酸的含量来初步进行早期筛查。
对初次发生严重呕吐或喂养困难婴幼儿应进行早期筛查,一般筛查年龄为1岁以上,一年可进行一次抽血来检査甲基丙二酸的含量。
对发育迟缓、语言、思维有明显障碍的儿童应进行早期筛查,往往筛查年龄在6岁至12岁左右最佳,需要半年进行一次抽血检查甲基丙二酸的含量。
建议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父母,孕前应进行基因测定排除该病遗传因素,必要时可做羊水穿刺或者胎儿绒毛膜来进行明确诊断。
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应寻找健康的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同时改善生活交际圈,避免精神刺激。
注意控制原发基础疾病,如慢性胃肠、肝胆疾病、贫血等,以及外伤、感染、长期素食、特殊药物治疗等导致维生素B12缺乏的危险因素。
4098点赞
[1]杨艳玲,莫若,陈哲晖.甲基丙二酸血症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与防控[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035(009):647-652.
[2]鄂慧姝,陈婷,徐烽等.甲基丙二酸血症cblA型12例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0,037(002):101-105.
[3]熊慧,邓文林,郭兰英等.15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变异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9,36(12):1158-1162.
回复快